第五十課
思考題
1.在學完本課後,請以喻義、事理、教證闡述大乘菩薩的精進。
2.在了知大乘的精進後,恐怕很多道友都想滅除內心的“小”,既然如此,那你打算如何有的放矢呢?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般若攝頌》裏面,前面已經講了智慧度和禅定度,現在講精進度。
庚二(宣說精進度)分叁:一、教誡精進他利;二、不怯懦而精進;叁、以叁輪清淨方式精進。
辛一(教誡精進他利)分二:一、略說;二、廣解。
壬一、略說:
爲余有情心清淨,勤行精進波羅蜜,
如取水仆受主製,勇士隨從衆生行。
爲了有補特伽羅(按《入中論》等論典所講,補特伽羅、衆生、數取趣是一個意思。)名稱的所有其余有情,我們從發心上要有叁種精進:第一是擐甲精進,就像軍人披上盔甲一樣,自己心裏有度化衆生的初步誓願——我要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第二是加行精進,就像軍人參戰一樣,在實際行動中去真正操作;第叁是不滿精進,就像軍人不斷爲國奮戰一樣,利益衆生無有厭足。其實,這樣的精進就是大乘的精進,也是六度中的精進波羅蜜多。
大乘的精進跟小乘的精進不相同,小乘以自己在短暫時間中獲得解脫爲目的,而大乘的目的就是利益衆生,即利益衆生是大乘的精進。就像前面所講的禅定一樣,不管你的行爲是什麼樣,只要能幫助衆生的暫時、究竟之事,這就是大乘的禅。希望大家能在這些方面有重新認識。
對想利益一切衆生的菩薩來講,首先要斷除自私自利的心,即心要得以清淨,然後再以兩種精進加行——恭敬精進加行和恒常精進加行勤行精進波羅蜜多。那什麼叫恭敬精進加行呢?也就是說,以恭敬心精進。比如說,無論我們求什麼樣的佛法,對法都要有歡喜心和恭敬心;如果要幫助衆生,對衆生也要有恭敬心和歡喜心。有了這樣的心,做任何事都很方便、很容易。至于恒常精進加行,則指以恒常心精進。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善法都要持之以恒、始終不間斷,不要叁天打魚、兩天曬網。有些人做一件事情只能在一兩天中做,過後熱氣就沒有了,或激動心就消失了,這並不是很好,因爲利益衆生是恒常性的事業。
這兩種精進加行在行持任何善法時都很重要!因爲,具有這兩種加行就能利益自己和他人,而這就是精進的本體。在印度天親菩薩(即世親論師)作、鸠摩羅什大師譯的《發菩提心論》(全名《發菩提心經論》)中講:“雲何菩薩修行精進?精進若爲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進,則能莊嚴菩提之道。”因此,我們在行持善法時,目的一定要爲衆生獲得無上解脫。《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裏也講:“若欲爲衆生,修行菩薩行,速成無上道,精進最第一。”其意是說,如果想爲了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薩行,那麼這個菩薩會速成無上道,其精進也最爲第一。
這些在衆生前沒有任何架子和傲慢心的菩薩,就像世間取水的仆人一樣:主人叫她提水、掃地,她都會去承事,因爲身不由己、受主人控製,或者說,其所作所爲都爲主人服務,並不是爲自己而做。同樣的道理,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勇士也要隨順衆生,因爲隨順衆生即是隨順供養諸佛、尊重承事衆生則爲尊重承事如來、令衆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這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有宣說。
所以,對發大乘心者來講,哪怕是利益衆生的微小之事,也要認真行持,只有這樣才能圓滿菩提之道。《大智度論》裏講: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作螺髻仙人,他常行出入息斷的第四禅定。有一次他在一個地方入定,很多飛禽認爲這是一棵樹,並把頂髻當作樹葉而在裏面做巢下蛋。出定後,他知道自己頭發裏有蛋,就想:如果身體移動或站起來,它們的母親就不可能接近,爲了這些生命我還要很長時間繼續入定。于是他又繼續入定,直至小鳥飛走後才起座。
但要真正如如不動卻很困難!有些人經常說:某某人很了不起,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一兩個小時根本不呼吸。其實,光不呼吸也不一定,因爲在這個傳記中,佛陀並沒有說他因爲不呼吸非常了不起。在佛教裏面,有些道理很主要,有些則是次要的,但很多人經常分不清楚修行的重要部分與次要部分;就像在世間學校讀書的學生,本來主要課程是語文、數學這些,音樂、體育等則爲輔助課程,但有人往往分不清楚。所以在佛教裏面,也不能把個別人的行爲當作主要行爲,因爲他們在上師、佛法等關鍵問題上根本分不清楚。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人跟個別道友說:“你來這裏灌頂,太殊勝了!”道友問:“怎麼殊勝哪?”他說:“沒有什麼說的,太殊勝了!”隔了一會他說:“這裏上師很好。”道友問:“上師怎麼好?”他說:“沒有什麼說的,上師太好了!”當然,有信心的話,肯定很殊勝、很慈悲,你也可以這麼說。但一般來講,比如要說法殊勝:通過學習以後,以前自己不懂的很多道理都已懂得,從此之後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目標,也懂得了取舍,這樣的話,你說法殊勝也是可以的。又比如,你說上師很好,但不能因爲上師笑得很開心、說話很好聽,就說這位上師太慈悲了,若是這樣,那就是愚者的行爲。當然,若上師相續中真正具有菩提心或大圓滿的無二境界,我們說這位上師殊勝也是應該的。
但大圓滿的無二境界和菩提心,我們也不容易發現,這在《前行》中有宣講。現在末法時代,很多人特別善巧裝模作樣,他們相續中什麼境界都沒有,表面上卻裝作有特別高的境界。而相續中真正有等空無二見解或慈悲菩提心的人,往往顯得特別平凡,可以說跟普通人沒有兩樣。當然,要真正分出來也有一定的困難。
正因爲現在很多佛教徒分不清楚主次,所以我一直強調,希望四衆弟子能把聞思修行放在主要位置,其他佛教的行爲,諸如敲鑼打鼓、吟誦(包括梵呗)等,則應放在次要地位。當然,極個別人有特殊根機,他們依靠這些行爲,所得到的法利也完全不相同,這就不包括在裏面。
話說回來,所謂精進波羅蜜多,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或傲慢心,而一心一意地幫助衆生。但有人覺得:自己天天爲衆生發心,該修的沒有修,一直處在懈怠、散亂中。也就是說,他們認爲:所謂精進,就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行持念咒等善法;而放棄自己的一切,無條件地幫助衆生並不一定是精進。通過學習諸如此類的大乘經典,我想很多道友對大乘的智慧、禅定、精進等應該會有新的認識。
壬二(廣解)分二:一、雖作損害亦不舍精勤他利;二、恒常精進他利之理。
癸一(雖作損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子一、比喻:
責罵抑或常毆打,女仆于主不頂撞,
思量彼將殺害我,懷極恐懼受其壓。
首先以世間簡單易懂的比喻來說明:比如說,在世間中,主人經常口出惡語責罵或謾罵他的女仆,或者用石頭、棍棒等東西來毆打她的身體,雖然受到如此欺負與折磨,但因她屬于主人,所以根本不敢當面頂撞,也不敢反抗。即使主人特別生氣,大發雷霆、口出惡言,對她進行人身侮辱或攻擊,這位聰明的女仆也不敢得罪他,甚至心裏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不敢生起。因爲她知道,如果行爲不對,很有可能會被他殺害,因爲自己已經屬于他,而且根本沒有其他依靠處。所以,她懷著極其恐懼的心理特別恭敬主人,不管他吩咐或命令什麼,都言聽計從、恭敬聽受,一直受他的壓迫。
在世間,不但國王手下有很多仆人,各個部門、各個群體都有上層和下層。一般來講,下層人一定要隨順上面的人,如果沒有隨順,要麼會被開除,要麼受到各方面的懲罰。有一個人說:“我這幾天可能要被單位開除,請您加持加持,讓蓮花生大士保佑我,因爲我們的銷售經理不高興,隱藏在背後的董事長也特別黑暗。”她一直說自己的處境很危險。確實,在世間會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上面的人不高興,下面的人就很麻煩,甚至會出現很可怕的結局。
從曆史上看,有些主人折磨或壓迫下面人的手段非常殘忍。以前,古羅馬有一鬥獸場(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是當今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非常有名。它于公元72年開始修建,經過八年(或說十年)時間,終由淪爲奴隸的八萬(或言四萬)猶太和阿拉伯俘虜修建成功。爲了慶祝它的竣工,宰殺了9000只牲畜,在足球場那麼大的角鬥臺上舉行了爲期100天的表演。這次表演,古羅馬統治者組織了5000頭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囚犯,進行人與人、人與獸之間的博鬥。
在角鬥臺下,一邊關著叁千人,一邊關著五千猛獸。門打開後,兩兩出來開始互相搏鬥,雖然暫時一方會贏另一方,即一方會死在另一方之手,但最後全部都會死,也就是說同歸于盡。在這期間,全國上下的人都可以到那裏去觀看,就像現在開運動會一樣。當時的羅馬皇帝在戰勝其他國家後,爲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修建了這座鬥獸場,之後又開展了如此規模宏大的紀念活動。雖然這已成爲曆史,但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看看這段曆史,相信大家都能了知古羅馬統治者的殘忍。
在這個世界上,盡管有些主人對仆人的行爲特別過分,但我們在學習菩薩道時,也要像仆人對待主人那樣對待一切衆生。那仆人的行爲是什麼樣呢?即使主人輕辱、毀壞她,也毫無怨言,即不會怨天尤人。
從字面上看,大乘道中講到的“當衆生的…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