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这是好的境界还是不好的境界也很难说。所以我觉得,修行人应以佛经和高僧大德的教言作为自己修行的指南。否则,虽然自己认为在修行,也不一定走的是正道。
在学习大乘佛法时,有时散乱或贪欲也成为成佛的功德。鸠摩罗什翻译的《诸法无行经》里有一句话:“若人欲成佛,莫坏贪欲性,贪欲性即是,诸佛之功德。”所以,如果想成佛,就不要毁坏贪求(包括利益众生和世间贪欲等),因为贪欲的本性实际上是诸佛的功德。的确,特别强烈希求利益众生的心,在大乘道中是不能舍弃的。一旦舍弃了这颗心,你再怎么样参禅,恐怕也不能摄在大乘禅宗里面。
在《般若摄颂》中,对大乘不共的智慧、禅定、精进、安忍、持戒、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以大乘不共观点讲述得非常清楚。就像船夫不希望船只毁坏一样,我们也不希望在希求佛果的道路上毁坏禅定等分支,所以大家皆应懂得,声闻缘觉的自私自利心是应该舍弃的。本经前文也讲:“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意思是,明智菩萨完全行持利益众生的菩萨道,根本不会行持声闻缘觉的道。当然刚才也讲了,声闻缘觉断除一切烦恼、证悟人无我空性的境界很了不起,这一点我们都不会舍弃。那舍弃什么呢?唯一需要舍弃的就是自我解脱的希求心。
华智仁波切经常讲: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即使修持密法中最高深的法——大圆满、圆满次第、生起次第,最后也会入于外道或小乘道,根本不属于大乘道。当然,这并不是从法的侧面来讲,从法的侧面讲大圆满是一切佛法的顶峰,无数人依靠它都得到了成就,所以它根本不是外道法。可是,修行人如果没有发心,无论你学什么样的汉传、藏传佛法,都不能算是大乘法。
但这些非常关键的问题,如今很多修行人都不了知。既然没有了知,那在修法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问题呢?这个答案大家都很清楚。所以广闻博学很重要!若在广闻博学的基础上利益众生,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菩萨之行。
壬二、应取殊胜之理:
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
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
此颂跟前颂所讲的情况完全相反。虽然有人很精勤、很随意地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也就是说,外境五欲无所不享。但如果他完全离开了小乘声闻缘觉希求自我解脱或寂灭的自私自利心,心里一直想着利益众生,欢喜无上菩提妙道,那这位勇士菩萨就是恒常入定者。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大乘菩提道中,唯一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的心,行持五种妙欲并不是获得大菩提的障碍。
我经常遇到有些人说:我现在为了众生天天都发心,连一天入座的时间都没有,不入定咋行,我要入定!但是在这里,真正菩萨的入定,不一定非要闭着眼睛,一直不吃不喝地静坐。这里的菩萨入定,只是不舍弃菩提心、不趋入小乘道。所以,如果你在利益众生的心态下每天都“散乱”,每天都行持众多行为,也不会成为障碍。可见,在大乘菩提道中,利益众生最重要!
其实,很多烦恼以利他心都可以转变。《大宝积经》里也讲:“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其意是说,依靠药物和咒语的力量毒不会害人,菩萨烦恼之毒也是这样,因为他有智慧和利他心,所以不会堕入恶道。《大秘方便经》等很多经典都讲:表面上看来是烦恼,实际上成为解脱之因,为什么呢?以智慧力摄持之故。也可以说,虽然表面上在行持五毒烦恼,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些经典跟密宗所讲的方便道特别接近。在显宗里面,小乘经常讲烦恼一定要舍弃,智慧一定要希求;而《圆觉经》、《楞严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跟密宗的观点非常接近,它们认为五种欲妙不一定要舍弃,甚至具足欲妙也可通往解脱道。
以前我也讲过,明月国王依靠《瑜伽续》,不思歌巴国王依靠《密集续》,恩扎布德国王依靠《瑜伽母续》,在不舍弃王妃等眷属,以及所有欲妙的情况下都获得了成就。下面讲一下恩扎布德国王的公案:佛陀在世时,恩扎布德国王看见很多罗汉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刚开始他问:空中这么多红色的大鸟飞来飞去干什么?后来大臣对他说:这不是大鸟,是佛陀的追随者——声闻阿罗汉。他听到佛的名号后,以殷切心感得佛陀前来应供。刚开始佛陀给他开示显宗的道,但他不愿舍弃世间欲妙,说:“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远离欲妙之解脱,始终不求乔达摩(佛陀的姓氏是“果达玛”,梵语为“乔答摩”或“乔达摩”,也可以此指佛陀)。”佛陀看他是利根者,便依靠坛城为他灌顶。后来不仅国王的明妃,包括恩扎国土的所有众生在内,全部都得到了成就。
本颂也讲,离开小乘的境界后,才能获得大解脱。但很多人都认为,大小乘的禅定是一样的。其实,大乘的禅定不离开利益众生的心,这非常稀有!《维摩诘经》有一个很好的教证:“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其意是说,在火里生长莲花是非常稀有的,同样,在修行人中,一边行持世间的欲妙,一边行禅,这也稀有难得。所以大家对本颂所讲的,不离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的菩萨恒时入定的观点,一定要记住。
很多人因为经常发心,担心自己没有时间参禅或修行,其实你的所作所为如果真正利益众生,这就是禅,也是最好的修行。麦彭仁波切讲,要成为菩萨的禅有三种条件:第一,成为正等菩提的支分;第二,具有以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摄持的方便;第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而不贪执。具有这三种条件的话,这就是大乘的禅。
禅宗特别提倡参话头,如念佛是谁、参禅者是谁……这是从空性无我的角度来认识禅,非常好!但这里是从行持利他的角度来讲的。对大乘任何行者来讲,《般若摄颂》不可不承认,所以它的观点大家一定要行持。现在学会当中有人说:发资料特别累,我要行持坐禅等善法。其实,真正想行持善法就要利益众生,若你每天乘一个三轮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开来开去送法本,实际上这就是禅。修禅不一定跟谁都不接触,一直在寺院或佛堂里坐着。其实,这并不一定是禅。
禅宗也要求行住坐卧都不离禅,在打禅七时也非跑不可,那在跑的过程中,很明显不能忘失正念,所以大家也要训练在行住坐卧中转为道用。其实,大圆满跟禅宗或禅七的教言也可对应:一方面都可以认识本性,一方面都要求要利益众生、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如果一直以让我快乐、解脱的发心入定,即使你坐了八万年,也是轮回的因;如果没有这样,完全是一种利他的心,或在智慧、悲心摄持下行持一切善法,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如果你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即使天天都在电脑前上网等,这也可以成佛。可见,表面的行为和动作不一定看得出一个人真正的修行。
当然,我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给大家如此安慰。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希望大家再三把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和《般若摄颂》的原文对照,以自己的智慧力进行分析。我将前辈大德的教言和自己的分别念结合起来解释《般若经》的要点时,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当然,每一个人各有各的见解,如果我解释的不对,或跟佛的密意及高僧大德的教言不吻合,也可以向十方三世大德、僧众、居士忏悔。如果符合,相信你学习后,肯定会有进步,也不会误入歧途。这样我们的修行,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如理如法,也会具有善巧方便;那什么事情都不会耽误,也不会花很多精力,而且成就的境界也很高。所以在座的各位皆应以自己的智慧来进行分析。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大宝积经》:“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九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