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這是好的境界還是不好的境界也很難說。所以我覺得,修行人應以佛經和高僧大德的教言作爲自己修行的指南。否則,雖然自己認爲在修行,也不一定走的是正道。
在學習大乘佛法時,有時散亂或貪欲也成爲成佛的功德。鸠摩羅什翻譯的《諸法無行經》裏有一句話:“若人欲成佛,莫壞貪欲性,貪欲性即是,諸佛之功德。”所以,如果想成佛,就不要毀壞貪求(包括利益衆生和世間貪欲等),因爲貪欲的本性實際上是諸佛的功德。的確,特別強烈希求利益衆生的心,在大乘道中是不能舍棄的。一旦舍棄了這顆心,你再怎麼樣參禅,恐怕也不能攝在大乘禅宗裏面。
在《般若攝頌》中,對大乘不共的智慧、禅定、精進、安忍、持戒、布施等六波羅蜜多,以大乘不共觀點講述得非常清楚。就像船夫不希望船只毀壞一樣,我們也不希望在希求佛果的道路上毀壞禅定等分支,所以大家皆應懂得,聲聞緣覺的自私自利心是應該舍棄的。本經前文也講:“明智菩薩如是行,不學羅漢緣覺地。”意思是,明智菩薩完全行持利益衆生的菩薩道,根本不會行持聲聞緣覺的道。當然剛才也講了,聲聞緣覺斷除一切煩惱、證悟人無我空性的境界很了不起,這一點我們都不會舍棄。那舍棄什麼呢?唯一需要舍棄的就是自我解脫的希求心。
華智仁波切經常講: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即使修持密法中最高深的法——大圓滿、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最後也會入于外道或小乘道,根本不屬于大乘道。當然,這並不是從法的側面來講,從法的側面講大圓滿是一切佛法的頂峰,無數人依靠它都得到了成就,所以它根本不是外道法。可是,修行人如果沒有發心,無論你學什麼樣的漢傳、藏傳佛法,都不能算是大乘法。
但這些非常關鍵的問題,如今很多修行人都不了知。既然沒有了知,那在修法過程中會不會出現問題呢?這個答案大家都很清楚。所以廣聞博學很重要!若在廣聞博學的基礎上利益衆生,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菩薩之行。
壬二、應取殊勝之理:
此外雖勤享色聲,香與味觸五欲妙,
離小乘喜菩提心,當知勇士恒入定。
此頌跟前頌所講的情況完全相反。雖然有人很精勤、很隨意地享受色、聲、香、味、觸五種欲妙,也就是說,外境五欲無所不享。但如果他完全離開了小乘聲聞緣覺希求自我解脫或寂滅的自私自利心,心裏一直想著利益衆生,歡喜無上菩提妙道,那這位勇士菩薩就是恒常入定者。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在大乘菩提道中,唯一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的心,行持五種妙欲並不是獲得大菩提的障礙。
我經常遇到有些人說:我現在爲了衆生天天都發心,連一天入座的時間都沒有,不入定咋行,我要入定!但是在這裏,真正菩薩的入定,不一定非要閉著眼睛,一直不吃不喝地靜坐。這裏的菩薩入定,只是不舍棄菩提心、不趨入小乘道。所以,如果你在利益衆生的心態下每天都“散亂”,每天都行持衆多行爲,也不會成爲障礙。可見,在大乘菩提道中,利益衆生最重要!
其實,很多煩惱以利他心都可以轉變。《大寶積經》裏也講:“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複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其意是說,依靠藥物和咒語的力量毒不會害人,菩薩煩惱之毒也是這樣,因爲他有智慧和利他心,所以不會墮入惡道。《大秘方便經》等很多經典都講:表面上看來是煩惱,實際上成爲解脫之因,爲什麼呢?以智慧力攝持之故。也可以說,雖然表面上在行持五毒煩惱,實際上並非如此。
這些經典跟密宗所講的方便道特別接近。在顯宗裏面,小乘經常講煩惱一定要舍棄,智慧一定要希求;而《圓覺經》、《楞嚴經》、《維摩诘經》等大乘經典跟密宗的觀點非常接近,它們認爲五種欲妙不一定要舍棄,甚至具足欲妙也可通往解脫道。
以前我也講過,明月國王依靠《瑜伽續》,不思歌巴國王依靠《密集續》,恩紮布德國王依靠《瑜伽母續》,在不舍棄王妃等眷屬,以及所有欲妙的情況下都獲得了成就。下面講一下恩紮布德國王的公案:佛陀在世時,恩紮布德國王看見很多羅漢在天空中飛來飛去,剛開始他問:空中這麼多紅色的大鳥飛來飛去幹什麼?後來大臣對他說:這不是大鳥,是佛陀的追隨者——聲聞阿羅漢。他聽到佛的名號後,以殷切心感得佛陀前來應供。剛開始佛陀給他開示顯宗的道,但他不願舍棄世間欲妙,說:“贍部花園極惬意,甯可我成爲狐狸,遠離欲妙之解脫,始終不求喬達摩(佛陀的姓氏是“果達瑪”,梵語爲“喬答摩”或“喬達摩”,也可以此指佛陀)。”佛陀看他是利根者,便依靠壇城爲他灌頂。後來不僅國王的明妃,包括恩紮國土的所有衆生在內,全部都得到了成就。
本頌也講,離開小乘的境界後,才能獲得大解脫。但很多人都認爲,大小乘的禅定是一樣的。其實,大乘的禅定不離開利益衆生的心,這非常稀有!《維摩诘經》有一個很好的教證:“火中生蓮花,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其意是說,在火裏生長蓮花是非常稀有的,同樣,在修行人中,一邊行持世間的欲妙,一邊行禅,這也稀有難得。所以大家對本頌所講的,不離利益衆生的菩提心的菩薩恒時入定的觀點,一定要記住。
很多人因爲經常發心,擔心自己沒有時間參禅或修行,其實你的所作所爲如果真正利益衆生,這就是禅,也是最好的修行。麥彭仁波切講,要成爲菩薩的禅有叁種條件:第一,成爲正等菩提的支分;第二,具有以利益衆生的大悲心攝持的方便;第叁,以證悟無我的智慧攝持而不貪執。具有這叁種條件的話,這就是大乘的禅。
禅宗特別提倡參話頭,如念佛是誰、參禅者是誰……這是從空性無我的角度來認識禅,非常好!但這裏是從行持利他的角度來講的。對大乘任何行者來講,《般若攝頌》不可不承認,所以它的觀點大家一定要行持。現在學會當中有人說:發資料特別累,我要行持坐禅等善法。其實,真正想行持善法就要利益衆生,若你每天乘一個叁輪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開來開去送法本,實際上這就是禅。修禅不一定跟誰都不接觸,一直在寺院或佛堂裏坐著。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禅。
禅宗也要求行住坐臥都不離禅,在打禅七時也非跑不可,那在跑的過程中,很明顯不能忘失正念,所以大家也要訓練在行住坐臥中轉爲道用。其實,大圓滿跟禅宗或禅七的教言也可對應:一方面都可以認識本性,一方面都要求要利益衆生、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如果一直以讓我快樂、解脫的發心入定,即使你坐了八萬年,也是輪回的因;如果沒有這樣,完全是一種利他的心,或在智慧、悲心攝持下行持一切善法,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如果你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即使天天都在電腦前上網等,這也可以成佛。可見,表面的行爲和動作不一定看得出一個人真正的修行。
當然,我並不是爲了達到某種目的,才給大家如此安慰。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希望大家再叁把麥彭仁波切的注釋和《般若攝頌》的原文對照,以自己的智慧力進行分析。我將前輩大德的教言和自己的分別念結合起來解釋《般若經》的要點時,所得出的結論就是這樣。當然,每一個人各有各的見解,如果我解釋的不對,或跟佛的密意及高僧大德的教言不吻合,也可以向十方叁世大德、僧衆、居士忏悔。如果符合,相信你學習後,肯定會有進步,也不會誤入歧途。這樣我們的修行,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如理如法,也會具有善巧方便;那什麼事情都不會耽誤,也不會花很多精力,而且成就的境界也很高。所以在座的各位皆應以自己的智慧來進行分析。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寶積經》:“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爲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于諸菩薩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衆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爲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九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