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九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脱”就更不可能了,也就是说他们更喜欢听受这种“禅语”。但对菩萨来讲,在这样的欲界,开悟的优势也非常多。

  

壬二(广解)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

  

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

  对于不求自利,唯想用佛法如意宝来帮助他人的菩萨,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说,一个人在过路时,遇到了一个特别珍贵、藏有能赐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宝的宝藏。但他并没有贪心和爱乐心,根本不希求依靠它来获得财物和资具,所以在遇到后也不愿意接受。到家后,他看见亲朋好友和一些有缘人很贫穷,就想:我所遇到的宝藏对他们很有用,于是又返回去找到了这个宝藏,并把它们拿回家中。在那个时候,他仍然没有贪执,全把它们分给别人享用。

  在《撰集百缘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群商人到大海里去取宝,前三次都遇到海浪致使船只毁坏,所以没有成功就返回来了。第四次商主想:听说佛陀威力不可思议,谁称念佛号一切都如愿以偿,于是他们一边念佛号一边趋入大海。当时他还想:如果佛陀保佑我这次取宝顺利,在我得到珍宝后,一半供养佛陀,一半自己享用。后来,依靠佛的加持,他顺利归回,并得到了很多珍宝。

  但到家后他的想法就发生了变化,就像现在很多老板一样:先到寺院里去求上师和僧众保佑,如果做生意成功,一半上供下施作善事,一半自己享用,结果真的发财时,不要说一半,百分之一都舍不得。当时他回到家后就想:不行,我还是把珍宝交给妻子,让她来管;但以前毕竟发愿给佛供养,所以我还是到市场代表性或象征性地买一些香供养佛。后来他在妻子处取了一点钱买了一些香,便到祇园精舍(即给孤独园)去燃香供养。结果佛陀一加持,这个香散发的烟遍满了整个城市。他特别害怕,忏悔后迎请佛陀供养。佛陀为他讲法后,他就改变了吝啬的坏毛病,并如是供养了佛陀。佛陀接受供养后,也为他作了授记。

  在世间,有些人贪执财宝,最终也获得了利益。有些人根本不贪执自利,完全想利他,就像这里的比喻所讲的一样:自己完全不贪执,所有珍宝全部分给别人,那他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癸二、意义:

  

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

  

与前面所讲的比喻相同,在利益众生方面具足善巧智慧的菩萨,其唯一目的就是将暂时、究竟的欢喜、安乐全部布施给众生。虽然他获得了远离四种违品的禅定(即四无色定或四种色界的禅定),但根本不贪执禅定的味道,也就是说,他没有发心始终安住于禅的境界,或在三摩地中一直入定,怀着悲悯无量众生的心,他毅然来到欲界利益众生。前面也讲过,欲界可以给菩萨提供很多方便,比如提醒他需要以传法来成熟众生,以及发愿修行国土,圆满六度资粮。所以作为菩萨,根本没办法安住在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中。有些利他心特别强的人也是这样,始终安住、一直入定参禅,并没有这样的心情。

  

我认识的有些法师,如果他们真正安住,不说多年,几年就能现前很多超胜境界。但他们却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众生,宁可不成就自己的功德,也愿众生得到哪怕一刹那的利益,具有如此精神。正如《华严经》里所讲的一样:“菩萨如意宝,除灭众贫苦,智慧如金刚,摧灭诸邪见。”其意是说,菩萨依靠发心如意宝,可以遣除每位众生心里或生活上的贫苦,其智慧就像金刚一样,可以摧灭无量众生心里愚痴、邪见的黑暗。

  

所以在这个世界,如果真的来了一位发心特别强烈的菩萨,通过他的引导,无数众生就能从迷网中得到解脱。拿法王如意宝讲经说法的功德来讲,哪怕他讲一堂课,有缘众生听了,其心里的愚痴黑暗也能当下遣除无余,有些则烧坏种子,再也不能继续蔓延,会起到如是作用。

  

正因为菩萨的发心完全为了利益他众,他就不会始终入于禅定当中,而这就是大悲心成熟的相。《大乘庄严经论》讲得非常好:“见诸众生苦,哀愍离小心,受身世间胜,说悲成熟相。”意思是什么呢?作为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见到众生痛苦,这是大悲心的因;远离自私自利的小乘心,完全想解救、安慰、度化众生,这是大悲心的本体;来到这个世界,以最超胜(即超世间)的功德和方法帮助众生,这是大悲心的事业。现在世间很多人特别喜欢说:你是超级的忙人,你是超级的美人……作为菩萨,他有超级的利他心,这就是大悲心成熟的相,或者说大悲心的真实含义。

  

本颂也讲:作为菩萨,一定要悲悯或利益众生。但我们现在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的利益,与发菩提心者的无私行为和心态相比起来,就非常惭愧。正因为菩萨不特别强调独自入定,那我们在学《中观庄严论释》、《般若摄颂》等后,直接或间接希求自己获得快乐、解脱,就不值得赞叹。

  

所以,作为发大乘菩提心者,从今以后,无论是自己修行还是其他行为,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牵涉到利益众生没有?如果没有牵涉到利益众生,一味想着自己,那就没有大的利益。当然,如果你发的是小乘心,学的是小乘法,就另当别论。但是,如今的汉传佛教,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学大乘法,但是大乘心还是小乘心确实需要观察。对藏地每一位修行人来讲,无论你问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你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他们都会说:谁说我是小乘,我是大乘。一说小乘,他们就特别不高兴。可是,其心和行为入于小乘没有,这也需要反观或反问自己。

  

辛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分二:一、应舍低劣之理;二、应取殊胜之理。

  

壬一、应舍低劣之理:

  

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

  

作为修行人,很多人喜欢参禅,但禅有两种:一种禅定需要舍弃,一种禅定应该接受。那我们先看看应该舍弃的禅定是什么样的?若菩萨住于四禅或四无色定时,生起了欲求声闻阿罗汉和独觉乘的心态,那这就不是入定,而是掉举和散乱,观待大乘这样的禅定也要舍弃。

  

汉地有很多禅寺,禅师也特别多,很多和尚经常说:我是某某禅师传下来的。但其所修的禅也要分析,你光说你是某禅师传下来的,我也不会承认,因为我是学过因明的人,所以很想辩论辩论。如果真的这样说,恐怕就不能进入他们的禅寺,他们会很生气地说:去、去、去,你们这些分别念很重的人,不能进入我们的禅寺。(开玩笑!)其实,我们藏地也有禅寺,很多人都在山洞或寺院修禅,甚至帐篷里坐禅的故事也特别多。

  

如果修禅的目的是欲求声闻缘觉的境界,且特别耽著安住在一种不分别的状态,那也是我们需要舍弃的。也就是说,一直希求自我解脱或寂灭,这是大乘特别排斥的。所以,如果某位禅师安住在境界中的目的,是希求自私自利的自我解脱、自我安慰、自我快乐、自我寂灭,那就是这里所说的:不是入定、不是参禅,而是极大的掉举和散乱。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的禅境完全被自私自利的心染污了。

  

从大乘来讲,这些都不能称得上是禅定。既然不能称为禅定,那六波罗蜜多里的禅波罗蜜多就没有了,这样一来就无法获得佛果及相应功德。就像一个去大海取宝的组织,如果他们的船只坏了,纵然船夫使尽浑身解数,也不可能顺利到达宝洲。在高速公路上,如果车坏了或车烂在路上了,那包括司机在内的人纵然飞快地奔跑,也不可能按期到达目的地。同样的道理,作为前往佛地或修佛乘的人来讲,如果他们安住禅的目的是为了希求自我获得一种境界,就事与愿违。

  

说实话,现在汉地很多禅师和一些参禅的人,还有藏地很多自称已经在山洞闭关参禅七年、五年的人,到底是真正为众生参禅,还是为自己获得寂灭参禅,都很难说。如果没有广闻博学的基础,或者没有懂得这些道理,很有可能入于一种灭除分别念的定。其实,这种定很多人都可以安住。你看无色界的天人,万年中一刹那分别念都不会产生;我们世间,经常有很多人两三天入定不起分别念。但我觉得这并不是特别稀有,如果真正修一些没有入道的境界,可以说已经毁坏功德。

  

毁坏什么功德呢?他们失去了利益众生的誓愿。《入行论》中说:“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首先他们在诸佛菩萨前发誓利益众生,但后来并没有实践履行,还说:我虽然发过心,但现在没办法,只有参禅,天天求上师诸佛菩萨保佑,自己能获得解脱。这样参禅的话,就很危险!

  

有些人跟任何道友都不接触,天天都将门关着,自己也认为:好舒服啊!我的境界很不错。但到底是睡着了还是真正入定也分不清楚。长期这样下去,可能得了谁都不愿意接触的自闭症也不知道。到一定的时候,看到谁都会讨厌。作为大乘菩萨,看所有众生都作佛想、菩萨想,但你却将佛菩萨全部变成你的敌人,这就不应该。可能门关着,自己坐着很快乐,…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