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九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脫”就更不可能了,也就是說他們更喜歡聽受這種“禅語”。但對菩薩來講,在這樣的欲界,開悟的優勢也非常多。

  

壬二(廣解)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癸一、比喻:

  

如人獲得珍寶藏,于其未起愛樂心,

  

彼于他時取彼等,取而還家不貪執。

  對于不求自利,唯想用佛法如意寶來幫助他人的菩薩,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說明:比如說,一個人在過路時,遇到了一個特別珍貴、藏有能賜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寶的寶藏。但他並沒有貪心和愛樂心,根本不希求依靠它來獲得財物和資具,所以在遇到後也不願意接受。到家後,他看見親朋好友和一些有緣人很貧窮,就想:我所遇到的寶藏對他們很有用,于是又返回去找到了這個寶藏,並把它們拿回家中。在那個時候,他仍然沒有貪執,全把它們分給別人享用。

  在《撰集百緣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群商人到大海裏去取寶,前叁次都遇到海浪致使船只毀壞,所以沒有成功就返回來了。第四次商主想:聽說佛陀威力不可思議,誰稱念佛號一切都如願以償,于是他們一邊念佛號一邊趨入大海。當時他還想:如果佛陀保佑我這次取寶順利,在我得到珍寶後,一半供養佛陀,一半自己享用。後來,依靠佛的加持,他順利歸回,並得到了很多珍寶。

  但到家後他的想法就發生了變化,就像現在很多老板一樣:先到寺院裏去求上師和僧衆保佑,如果做生意成功,一半上供下施作善事,一半自己享用,結果真的發財時,不要說一半,百分之一都舍不得。當時他回到家後就想:不行,我還是把珍寶交給妻子,讓她來管;但以前畢竟發願給佛供養,所以我還是到市場代表性或象征性地買一些香供養佛。後來他在妻子處取了一點錢買了一些香,便到祇園精舍(即給孤獨園)去燃香供養。結果佛陀一加持,這個香散發的煙遍滿了整個城市。他特別害怕,忏悔後迎請佛陀供養。佛陀爲他講法後,他就改變了吝啬的壞毛病,並如是供養了佛陀。佛陀接受供養後,也爲他作了授記。

  在世間,有些人貪執財寶,最終也獲得了利益。有些人根本不貪執自利,完全想利他,就像這裏的比喻所講的一樣:自己完全不貪執,所有珍寶全部分給別人,那他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癸二、意義:

  

善巧菩薩喜樂施,獲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樂棄所得定,悲憫衆生入欲界。

  

與前面所講的比喻相同,在利益衆生方面具足善巧智慧的菩薩,其唯一目的就是將暫時、究竟的歡喜、安樂全部布施給衆生。雖然他獲得了遠離四種違品的禅定(即四無色定或四種色界的禅定),但根本不貪執禅定的味道,也就是說,他沒有發心始終安住于禅的境界,或在叁摩地中一直入定,懷著悲憫無量衆生的心,他毅然來到欲界利益衆生。前面也講過,欲界可以給菩薩提供很多方便,比如提醒他需要以傳法來成熟衆生,以及發願修行國土,圓滿六度資糧。所以作爲菩薩,根本沒辦法安住在色界和無色界的禅定中。有些利他心特別強的人也是這樣,始終安住、一直入定參禅,並沒有這樣的心情。

  

我認識的有些法師,如果他們真正安住,不說多年,幾年就能現前很多超勝境界。但他們卻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衆生,甯可不成就自己的功德,也願衆生得到哪怕一刹那的利益,具有如此精神。正如《華嚴經》裏所講的一樣:“菩薩如意寶,除滅衆貧苦,智慧如金剛,摧滅諸邪見。”其意是說,菩薩依靠發心如意寶,可以遣除每位衆生心裏或生活上的貧苦,其智慧就像金剛一樣,可以摧滅無量衆生心裏愚癡、邪見的黑暗。

  

所以在這個世界,如果真的來了一位發心特別強烈的菩薩,通過他的引導,無數衆生就能從迷網中得到解脫。拿法王如意寶講經說法的功德來講,哪怕他講一堂課,有緣衆生聽了,其心裏的愚癡黑暗也能當下遣除無余,有些則燒壞種子,再也不能繼續蔓延,會起到如是作用。

  

正因爲菩薩的發心完全爲了利益他衆,他就不會始終入于禅定當中,而這就是大悲心成熟的相。《大乘莊嚴經論》講得非常好:“見諸衆生苦,哀愍離小心,受身世間勝,說悲成熟相。”意思是什麼呢?作爲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見到衆生痛苦,這是大悲心的因;遠離自私自利的小乘心,完全想解救、安慰、度化衆生,這是大悲心的本體;來到這個世界,以最超勝(即超世間)的功德和方法幫助衆生,這是大悲心的事業。現在世間很多人特別喜歡說:你是超級的忙人,你是超級的美人……作爲菩薩,他有超級的利他心,這就是大悲心成熟的相,或者說大悲心的真實含義。

  

本頌也講:作爲菩薩,一定要悲憫或利益衆生。但我們現在每時每刻都想著自己的利益,與發菩提心者的無私行爲和心態相比起來,就非常慚愧。正因爲菩薩不特別強調獨自入定,那我們在學《中觀莊嚴論釋》、《般若攝頌》等後,直接或間接希求自己獲得快樂、解脫,就不值得贊歎。

  

所以,作爲發大乘菩提心者,從今以後,無論是自己修行還是其他行爲,都要觀察自己的心態,要看自己的所作所爲直接或間接牽涉到利益衆生沒有?如果沒有牽涉到利益衆生,一味想著自己,那就沒有大的利益。當然,如果你發的是小乘心,學的是小乘法,就另當別論。但是,如今的漢傳佛教,大家都認爲自己是學大乘法,但是大乘心還是小乘心確實需要觀察。對藏地每一位修行人來講,無論你問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你是大乘修行人還是小乘修行人?”他們都會說:誰說我是小乘,我是大乘。一說小乘,他們就特別不高興。可是,其心和行爲入于小乘沒有,這也需要反觀或反問自己。

  

辛四(以意樂差別成爲勝劣而結尾)分二:一、應舍低劣之理;二、應取殊勝之理。

  

壬一、應舍低劣之理:

  

若菩薩住禅等持,欲求羅漢獨覺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猶如舟子壞船只。

  

作爲修行人,很多人喜歡參禅,但禅有兩種:一種禅定需要舍棄,一種禅定應該接受。那我們先看看應該舍棄的禅定是什麼樣的?若菩薩住于四禅或四無色定時,生起了欲求聲聞阿羅漢和獨覺乘的心態,那這就不是入定,而是掉舉和散亂,觀待大乘這樣的禅定也要舍棄。

  

漢地有很多禅寺,禅師也特別多,很多和尚經常說:我是某某禅師傳下來的。但其所修的禅也要分析,你光說你是某禅師傳下來的,我也不會承認,因爲我是學過因明的人,所以很想辯論辯論。如果真的這樣說,恐怕就不能進入他們的禅寺,他們會很生氣地說:去、去、去,你們這些分別念很重的人,不能進入我們的禅寺。(開玩笑!)其實,我們藏地也有禅寺,很多人都在山洞或寺院修禅,甚至帳篷裏坐禅的故事也特別多。

  

如果修禅的目的是欲求聲聞緣覺的境界,且特別耽著安住在一種不分別的狀態,那也是我們需要舍棄的。也就是說,一直希求自我解脫或寂滅,這是大乘特別排斥的。所以,如果某位禅師安住在境界中的目的,是希求自私自利的自我解脫、自我安慰、自我快樂、自我寂滅,那就是這裏所說的:不是入定、不是參禅,而是極大的掉舉和散亂。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他的禅境完全被自私自利的心染汙了。

  

從大乘來講,這些都不能稱得上是禅定。既然不能稱爲禅定,那六波羅蜜多裏的禅波羅蜜多就沒有了,這樣一來就無法獲得佛果及相應功德。就像一個去大海取寶的組織,如果他們的船只壞了,縱然船夫使盡渾身解數,也不可能順利到達寶洲。在高速公路上,如果車壞了或車爛在路上了,那包括司機在內的人縱然飛快地奔跑,也不可能按期到達目的地。同樣的道理,作爲前往佛地或修佛乘的人來講,如果他們安住禅的目的是爲了希求自我獲得一種境界,就事與願違。

  

說實話,現在漢地很多禅師和一些參禅的人,還有藏地很多自稱已經在山洞閉關參禅七年、五年的人,到底是真正爲衆生參禅,還是爲自己獲得寂滅參禅,都很難說。如果沒有廣聞博學的基礎,或者沒有懂得這些道理,很有可能入于一種滅除分別念的定。其實,這種定很多人都可以安住。你看無色界的天人,萬年中一刹那分別念都不會産生;我們世間,經常有很多人兩叁天入定不起分別念。但我覺得這並不是特別稀有,如果真正修一些沒有入道的境界,可以說已經毀壞功德。

  

毀壞什麼功德呢?他們失去了利益衆生的誓願。《入行論》中說:“若誓利衆生,而不勤踐履,則爲欺有情,來生何所似?”首先他們在諸佛菩薩前發誓利益衆生,但後來並沒有實踐履行,還說:我雖然發過心,但現在沒辦法,只有參禅,天天求上師諸佛菩薩保佑,自己能獲得解脫。這樣參禅的話,就很危險!

  

有些人跟任何道友都不接觸,天天都將門關著,自己也認爲:好舒服啊!我的境界很不錯。但到底是睡著了還是真正入定也分不清楚。長期這樣下去,可能得了誰都不願意接觸的自閉症也不知道。到一定的時候,看到誰都會討厭。作爲大乘菩薩,看所有衆生都作佛想、菩薩想,但你卻將佛菩薩全部變成你的敵人,這就不應該。可能門關著,自己坐著很快樂,…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