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課
思考題
1.在聽聞佛法時,強調以信心、恭敬心、歡喜心和希求心來攝持有何必要?你認爲在獲得人身後,做什麼樣的事情最有意義?爲什麼?
2.以何原因菩薩不求轉生到色界,特別是無色界?這對他們獲得大解脫會造成障礙嗎?爲什麼佛陀要以“至尊”來稱呼他們?這對我們有何啓發?請結合喻義、事理進行說明。
3.大乘菩薩在修禅定時應如何取舍,爲什麼?學完此科判後,相信你一定感慨良多,既然如此,那就與道友們共同分享吧!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繼續講《般若攝頌》。這個大乘《般若攝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叁轉*輪中第二轉*輪的精華。對每個人來講,僅僅獲得傳承或聽聞法要的功德也不可思議,所以希望在聽聞、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歡喜心、恭敬心和希求心,當然這在前面也講過。若能以這樣的心態來接受,佛法的加持自然而然就能得到。
可能大家都記得,《前行》講皈依時說:如果一個人有上品的恭敬心和信心,他所得到的就是上品的加持和功德;如果恭敬心和信心是中品,那他只能得到中品的功德和加持;如果是下品的恭敬心和信心,只能得到下品的加持和功德;如果根本沒有恭敬心和信心,任何加持和功德都得不到。
萬法唯心造,心不同,在是否得到佛法僧叁寶的加持以及所得加持的多少上,就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多年以來一直學習,可是恭敬心和歡喜心很欠缺,甚至經常湧現一些邪知邪見,由于純真的信心已被蒙蔽,雖然佛陀和聖法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力量,也沒辦法融入他的相續。
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得不到感應或加持,就要反觀自心。如果是前世的業力太重了,就要好好忏悔;如果是即生受環境和教育等外緣的影響,使自心已經染汙,就要想辦法去除。就像鏡子被染汙後,便無法呈現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樣,一切功德都要在如明鏡般的清淨心中才可顯現。
所以,在遇到這樣的法門時,大家都要經常觀察自心。但現在社會上的人特別忙碌沒有時間,即使有時間,有些人得到的竅訣和教言也不完整。所以在看見一些學佛和不學佛的人時,內心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悲憫心。人身如是難得、佛法如是難遇,在擁有如此好的因緣時,有些根本不希求,有些雖然表面接受也不深入,這就非常可惜!
當然,極個別人有前世的佛緣,今生中也有殊勝的歡喜心和信心,那他就會很認真地接受,這樣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如今,不少知識分子和虔誠的佛教徒都深深感到:不學佛時,活在這個世間完全是白活,沒有任何意義;自從學了佛尤其系統聞思修行以後,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人生也從此有了價值和意義。
爲什麼有些人得不到利益,有些卻能得到如此珍貴的利益呢?這主要取決于自己的信心。萬法前行信爲先,有了信心,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比如說做事業,首先也要有信心。如果連信心都沒有,不要說獲得出世間的解脫涅槃,連世間簡單的事業也不能成辦。所以說,只有擁有信心才能希求真理。
關于真理,就像現在世間所說的非物質遺産一樣,它是非物質的珍寶。外面金銀珠寶之類的物質財寶雖然可以滿足部分人的心理,但不能永遠滿足,也不可能永遠解除衆生的貧苦。而我們通過聞思修行得到永恒的真理後,強盜也無法搶走,自己也不會丟失,這樣它就成了帶來無窮利益的無上之寶。所以我特別希望很多人(不敢說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現在漢地很多知識分子都在希求佛法真理,可以說人是非常多的。比較而言,藏地個別知識分子就很可憐,他們因爲自己有一定的學曆,特別是通過函授等途徑獲得學曆的所謂大學生,以這樣的名義往往生起傲慢心,根本不去希求真理,這種現象現在越來越嚴重。
我在遇到他們時經常說:世間的文憑和學位沒有什麼了不起,這跟真正系統聞思的佛教傳統根本沒辦法相比。當然我也希望,不管是什麼人,都不要以世間知識來滿足,而應以出世間佛教更精彩、更殊勝、更完美的知識來充實自己。若能如此,即使你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坎坷,也有勇氣面對或有方法解決,其方法也不會是一般的世間低劣之法。所以我衷心希望很多人都能得到佛法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下面講禅定波羅蜜多。
辛叁(以無貪方式實行他利)分二:一、略說;二、廣解。
壬一、略說:
至尊唯爲成熟衆,修行刹土圓滿度,
失菩提德波羅蜜,不求轉生無色界。
發大乘菩提心或得地的菩薩,在獲得四禅和四無色定後,不會特意轉生到色界和無色界,一定會再度來到欲界度化衆生,其原因是什麼呢?因爲這些至尊菩薩有叁種目的:第一,通過講經說法傳播佛法、利益衆生,讓衆生相續得以成熟;因爲很多衆生的相續沒有成熟,唯有用佛菩薩的加持和傳法才能成熟。第二,要修行將來的國土,就像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下四十八大願後,修行極樂世界一樣。第叁,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要圓滿。在學《現觀莊嚴論》時,成熟、修行、圓滿這叁個名詞特別重要,作爲菩薩也不能離開。
可能有人這樣認爲:這叁種功德爲什麼在色界和無色界不能實行?應該可以實行吧!其實在那裏是不能實行的,因爲無色界和色界都入于禅定中,要在那裏以講經說法來度化衆生,一般來講是非常困難的。雖然在梵天等處,也有個別天子受法的特殊公案,但不能像人間一樣廣爲傳播佛法,這樣就不能廣泛利益或成熟衆生。第二,通過六波羅蜜多來圓滿六度萬行,也不可能實現。一般來講,在天界中,布施、持戒、安忍等機會都不是很多,而人間財法布施的對境多得是,比如到十字街頭去布施錢財,即使有錢的人也會伸出手來迎接;其次是持戒,其違品在人間也特別多;第叁是安忍,因爲身邊不聽話或經常欺負自己的人很多,所以在欲界有很多修安忍的機會;同樣的,其余叁度的對境在欲界也很殊勝。還有修行國土:在欲界這樣的地方,也很容易發願將來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受持汙濁的刹土,或像阿彌陀佛那樣受持清淨的刹土。而轉生到色界和無色界,成熟、圓滿、修行的因就很難圓滿。特別是在無色界,將從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廣大波羅蜜多中退失,所以菩薩不求轉生到無色界。
《大般若經》中說:“是諸菩薩方便善巧,不舍有情一切智故。”其意是說,這些菩薩具有如此方便善巧,是因他們不舍有情、不舍一切智。因此,利益一切衆生、希求無上菩提的尊者,在世間是最偉大的。《大寶積經》裏也說:“……心趣大菩提,當爲世間尊,成無上應供。”其意是說,一心向往菩提的人,必定是世間最珍貴、最偉大、最了不起的人,他必將成爲無上應供。不僅佛教中這樣說,世間也是如此:如果某位領導或上師一心一意想幫助別人,在社會群體中他會受到如何評價,人們對他會有什麼樣的恭敬,想必大家心中都有數。所以說,不舍大乘心的菩薩最稀有。
《大寶積經》中還講[1]:作爲菩薩,若具足四法,則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第一,舍棄生命也不說妄語,乃至戲笑;第二,以正直的心與人從事,遠離一切谄曲;第叁,對一切菩薩作佛想,始終稱贊他們;第四,遠離小乘心,令所化衆生悉住無上菩提。
在此世間,我們具足衆多優越條件,比如有講經說法,還有許許多多多獲得解脫的竅訣。如果我們經常喜歡聽聞、受持佛法和上師的教言,利根者就能立即成就。即使沒有這麼殊勝的因緣,自相續肯定種下了解脫的種子,這是決定的。而極個別人因爲前世因緣很殊勝,即使沒在上師或其他菩薩前聽受佛法,但在因緣成熟時,在欲界中獲得解脫也不是很困難。
我記得《虛雲和尚自述年譜》裏面講:以前雲南雞足山有一悉檀寺,其開山祖師出家後特別精進。四處參訪期間,有一天晚上住在一家旅館,當禅師正在入座時,隔壁賣豆腐的小館子裏有一女子在唱歌:“張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條路,明朝仍舊打豆腐。”其意是說,張家做豆腐的,李家做豆腐的,他們在晚上睡時總是想得很多,比如賣豆腐發財後可以買房子等,但實際上晚上想得再美,第二天還是要打豆腐。她一邊做一邊這樣唱,禅師聽到後就開悟了。從此以後,他就成了一位偉大的禅師。所以,有時候在欲界開悟還是很容易,因爲每個人的因緣並不相同。
現在有些佛教徒特別喜歡看電視,還聽各種各樣的歌曲,可能他們也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馬上獲得開悟。有些出家人一到賓館或招待所,還沒坐下來,甚至行李包還沒放下來,就一直看電視。以前我看到一位出家人就是這樣,我對他說:你如果要看,把背上背的東西放在桌上後,再看也不遲。但他雙眼盯著電視:啊、啊……可能,即使真正開示成熟、修行、圓滿的善知識來了,他也不一定那麼專注。
出家人對它們尚且有那麼大的信心,那更何況說喜歡散亂的在家人。比較而言,在家人更喜歡散亂。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沒有勇氣出家,一直考慮我出家以後怎麼辦?我的頭發全部掉了怎麼辦?我的衣服換了怎麼辦?我家裏怎麼辦?……那他們在遇到電視、電影,或明星、歌星的誘惑時,“不求解…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