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课
思考题
1.珍惜每一次闻法有何必要?你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为什么?
2.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指的是什么?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请结合上师教言详细剖析。
3.菩萨修学禅定亦不贪自利及其动力指什么?鉴于此,你认为普观清净有何必要?请结合事理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今天讲第二个问题。
己二(解说其余五度)分五:一、宣说禅定度;二、宣说精进度;三、宣说安忍度;四、宣说戒律度;五、宣说布施度。
庚一(宣说禅定度)分四: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二、修学亦不贪自利;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
辛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分二:一、修学四禅;二、修学四无色定。
壬一、修学四禅:
学《俱舍论》时,大家都学过四禅。其意是说,在色界天中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禅定;但这四种禅定在人间时也可以修。因为神通、无碍解等菩萨的菩提分等功德,全部依靠禅定而生,所以大乘佛子必须闻思修行禅定,不过这也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拿闻思来说,也不可能一天就能接受很多法要,所以一定要长期不断地闻思。对修行人来讲,这特别重要!个别人虽然暂时没有这种因缘,但因偶尔听法、看书,或到一些殊胜的精舍、学院、寺院中去,或见到一位特别有成就的上师,也许以此就能改变一生。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你刚开始遇到佛法的因缘是什么?可能很多都通过一个偶尔的因缘,使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或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当初没有这个因缘,恐怕现在也会整天跟不信佛教的人同流合污。正因为有时候听一堂课也能转变一生,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每一次闻法的机缘。
记得以前我引用过释迦牟尼佛两大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的公案:以前他们都学婆罗门教,而且智慧至高无上。他们专门在印度建立了一个学团,这个学团在智慧、能力、势力等方面特别强盛。后来舍利子看见马胜比丘,觉得他的行为特别文雅、如法,就生起敬仰之心。于是问他:你的老师是谁?你主要修学什么内容?马胜比丘说:我的老师是降生在释迦族的释迦牟尼佛,我现在主要学的知识是:“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当他说完这个偈颂后,好像甘露醍醐融入心田般,舍利子的内心就有了不可思议的改变,也对佛陀生起了无比敬仰之情。于是他带着目犍连去拜见释迦牟尼佛,皈依后逐渐成为佛陀的两大高足。这是听一个偈颂,就使整个人生得到改变的真实事例。
前段时间我去北京等地,有人对我说:“《般若摄颂》特别好,它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它所讲的空性妙义解除了我心中很多疑惑,让我通达了心的本性。”很多人这样说的时候,我也感觉到了佛法的威力和加持不可思议。对在座的人来讲,只要有信心、有因缘、有欢喜心,也可以改变你的很多状态。以前你的心态始终处于贪嗔痴及嫉妒等烦恼痛苦中,很有可能从接受这个空性法门那一天开始,你始终会沉溺在法喜充满的欢喜海洋里,或者说身心都游泳在智慧大海中。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应该说都可以得到。所以哪怕听一堂课,都应珍惜机会,如果你与其中的妙义特别契机,就可改变一生。想必大家在听每一堂课时,都能认真思维其中的甚深意义!
下面讲颂词: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其实,具大威力的菩萨也要依靠四种禅定(四种禅定在《俱舍论》和《大乘阿毗达磨》中有阐述),也就是说,他们能安住并经常串习。我们也经常坐禅、安住,汉地的禅宗也经常打七修禅,如果得到真正的禅定境界,就会像大威力的菩萨一样不执著相,也就是说,他们的禅定并非以相执作为所依,也不会贪著禅定的味道——住于快乐当中。但有些人说:“我经常安住在禅定里不想出来,很想很长时间一直入定而坐,这太舒服了!”这说明他贪著禅定的美味。有些人觉得:我能安住光明的境界,或空性的境界,或心识的境界。若一直耽著境界,这就是执著相。作为菩萨,著相和贪味全都没有,但他还要依靠禅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禅定,心就极其散乱,在此状况下就不可能真实修持。所以,依靠四种禅定正行里的寻、伺等分支,以及神足通等功德,会成为将来真正获得大菩提的所依或因缘。
因此大家都要知道,要得到见道、修道等上上功德,禅定就不可缺少。如果有禅定,菩提对你来讲就不会遥远。佛陀在《诸法集要经》里也说:“若人心寂静,诸根不散乱,决定趣菩提,此说为安乐。”所以,如果人的心得以寂静,即入于禅定的状态,他的眼耳等根就不会随着外境散乱。而我们因为内心不能安住,听到声音马上心散乱到声音上,看见色法马上跟着外境跑,所以大家心一定要调柔。如果心真正调柔,趋入菩提就不再困难,那个时候所得到的快乐,也远远超过各种世间安乐。所以在修行过程中,获得没有贪著的入定或安住很重要。
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在心的实相中本来都没有任何事物或相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以执著来扰乱它呢?或者说怎么会有尘垢来染污它呢?所以大家皆不应执著,而应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或教言来认识心的本体并经常安住。这种安住就是不贪著任何禅味的禅定,它就是获证菩提的助缘。
壬二、修学四无色定:
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
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
意思是说,获得殊胜智慧的菩萨可以安住在前面所讲的四种禅定(这四种禅定在欲界也可以修)中,也可以领受非常善妙的无色界等持,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无色定。但他们不会耽著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识、一切都是无所有等相状,也不会入于禅定的妙乐当中。这些无色界的禅定,没有任何罪苦,而且是产生神通等功德的助缘。作为学习大乘佛教的菩萨来讲,虽然他们会修学这些有利于获证胜妙菩提的助缘,或有利于自己境界提升的因缘,但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一味贪著断除有漏的寂灭状态。作为菩萨,根本不会、也不应该修学这样的境界。颂云:“菩萨非为漏尽学。”即菩萨不会为了灭尽相续中的有漏法,进而现前一边的寂灭果才修学它们。
因此,在讲这个道理时大家都要懂得,不管是修学无色界的定还是色界的定,住于相状就不合理。既然如此,也不应该特别耽著身体的威仪。真的,对最高空性境界来讲,是否有金刚跏趺坐等外在的相并不重要,内心有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或安住在远离言说中,才是最关键的。在这方面,以前藏地高僧大德留下了特别多的教言,尤其无垢光尊者的《实相宝藏论》引用《普作续》和《六界续》的教证经常宣说。
在汉地,安住时不能有耽著的教言也相当多。与六祖慧能大师同时的神秀国师门下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学子叫志诚,在依止上师九年后,上师认为他根机很不错,就介绍他到六祖那里去。六祖问他:你上师给你们讲了什么教言?志诚说:上师经常教大家“住心观静,常坐不卧。”意思是,要控制心识活动经常保持清静,身体要常时坐着不要躺卧。六祖驳斥这种观点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意思是,住心观静是著相,这是病,不是真正的禅;天天以打坐不卧来拘束身体,这对真理又有什么利益呢?或者说,对真正证得空性又有什么好处呢?接着六祖给他直指:“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其意是说,不应该执著身体的威仪或外在的相,因为这并不是很重要。的确,人活在世间时坐而不卧,死后卧而不坐,那为何要在这一具臭骨头上建立功课、把它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呢?也就是说,坐卧并非成就本身,坐也可以、卧也可以,不应该执著。
现在有些人天天都很苦恼:我无论如何脚一直转不过来,始终没办法跏趺坐,虽然很想把腿盘好,但怎样使劲压膝盖也不行。所以他们常想:我能打金刚跏趺坐或盘脚该有多好!尤其以前学过气功的人,特别喜欢做各种身体的姿态,比如结手印等,如果不会就特别痛苦。虽然对学佛来讲,这些也是助缘,因为有些仪轨里也这样要求,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内心要通达空性,或真正对佛教有所认识,这才是最关键的。因此我们不管到哪里,首先要传播佛教的基本思想,把这个作为主要课题来抓。六祖也说:我们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认识心的本来面目上,并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辛二(修学亦不贪自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此是积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无相,
安住彼中若身亡,随意受生欲界中。
前面已经讲了,作为菩萨,四禅也要学,四种无色界的定也要学。其实这种方式就是能积累所有功德的菩萨们的奇迹或稀有之处,也就是说,他们能安住于上面所讲的这些禅定中,心如如不动,同时依靠智慧也不会著相,即不会耽著这些境界。如此…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