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常說外緣起,也經常引用《智者入門》、《俱舍論》等論典來進行宣講。其實,諸如由種子産生苗芽,再産生根、莖、葉、花、果,這也是一種緣起;但它還是依賴大地。不過大家也要明白,雖然依靠大地能産生一切萬法,但這些都是衆生共同業感呈現的。
我們還應清楚:以衆生業因所感,依靠諸如水、土、陽光等種種因緣産生後面的果,是一種自然規律。當然,對于自然規律我們也不能尋找它的理由,因爲法爾如是。如果有人問:爲什麼從大地中會産生草木?那就沒有什麼可說的,因爲這是一種自然規律。就像這個比喻所講的一樣,如果有人問:爲什麼依靠般若空性能産生諸佛,以及産生我們相續中的所有境界?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可問的,因爲這是法爾理。依靠這樣的法爾理,相續中就可以産生種種功德。
我經常想:般若空性的加持和力量不可思議。因爲有些道友剛開始的時候對財物、感情等異常貪執,對怨敵也有強烈的嗔恨心,即心態非常糟糕,但經過對密法的觀修、中觀的聞思以及自己的念誦、祈禱後,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就判若兩人,可以說原來惡劣的人現在已經變成好人。如果是以前,不要說怨恨的敵人來故意加害,就是與他關系一般的人無意中傷害了他,他也不會客氣,肯定會用種種手段進行攻擊。可是到一定的時候,因爲修行的力量所致,他的相續與以前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我們很多修行人通過長期修學之後,自己也應該感覺得到的。
當然,我們也不應停留在僅僅聽別人講一個故事的層面。通過實修,對般若空性法門有所認識後,通過分析對般若有無認識心態之間的差別,就能了知到底佛法的加持力是什麼樣。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理論抉擇萬法爲空性,也就是說可以總相的方式認識空性,如果現量見到了一切萬法緣起而生,在那個時候相續中就具有無量功德,可以說擁有無盡光彩。
總之,在這裏大家應該知道:雖然大地沒有分別妄想,也沒有厭倦之心,但依靠緣起力,萬物卻可産生。
下面敘述比喻所表達的意義:依靠般若,可以産生種種快樂或境界。
寅二、宣說般若意義:
佛子聲聞獨覺天,一切衆生安樂法,
悉由殊勝般若生,智慧無盡亦無增。
就像前面的比喻所描述的那樣:世間所有佛子菩薩,獲得一定功德的聲聞緣覺,以及天人和人類等一切衆生,他們幸福安樂的來源就是般若,也就是說,一切安樂皆從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中産生。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即使是善趣的安樂也要依靠世間正見才能産生,而這樣的世間正見如果沒有佛陀廣轉妙*輪,世間愚昧衆生也不可能了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前生後世存在等名言甚深之理。如果不知,就無法取舍;沒有取舍,也不可能行持善法;沒有行持善法,就不可能轉生到人間、天界。所以世間當中,所有人天快樂都與因果不虛等名言正見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而它們的來源實際上就是般若。因爲沒有般若就不可能有佛陀轉*輪,也就是說佛陀也來源于此。若佛沒有轉*輪,世間一切快樂就不可能産生。所以才說,所有人天安樂皆從般若生。
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無見墮惡趣,有見趨善趣,如實知真義,不依二解脫。”也就是說,沒有正確的名言正見,像外道惡見那樣——不承認因果、不承認善法,那無邊衆生將永遠沈溺在叁惡道中;若有因果不虛等名言正見,衆生就有機會趨向善趣;在此基礎上,如果如理如實證悟般若空性的真實意義,就會從輪回中獲得解脫。《般若攝頌》第二品中也講:“當知有爲無爲樂,一切安樂由此(指本經)生。”因此大家皆應了知,所有快樂都依靠般若空性而生。
但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認爲依靠自己的勤作和努力,最終才獲得了幸福快樂。雖然從眼前來看,確實與自己的努力分不開,但從長遠的因緣來講,如今我們所享受的一切快樂都與前世的因有關系。《心地觀經》裏面講:“一切人天妙樂果,慚愧正見爲所因。”意思是說,一切人天妙樂果皆以慚愧心和正見作爲根本因。《華嚴經》中也講:“是諸衆生,成就身善業、口善業、意善業,不逆賢聖、信受正見。行善業因緣故,身壞命終,生于善處。”其意是說,依靠正見等善業因緣,身壞命終後一定會轉生善處;有了善處的投生,就有享受快樂的機會。
在世間中,沒有讀書就不可能得到生活的快樂。現在很多知識分子快樂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因爲以前在學校讀書時學到了知識。如果當時老師沒有教他們,或者說他們相續中沒有知識,那現在恐怕只能當工人,不可能依靠知識來維持生活。就像這樣,如果沒有學般若,將來的快樂也沒有因緣。這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應該明白,否則會認爲快樂唯一依靠自己的福分。其實,所有勝義和世俗的智慧,以及世出世間的快樂都與般若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盡管般若産生輪涅一切安樂,但它永遠沒有分別心,其本體也沒有滅盡與增長;就像大地,雖然它不斷産生萬物,但它卻沒有增減等。再者,雖然般若可以産生無量無邊的快樂和諸佛菩薩的境界,但它就像燈火一樣,雖點燃千盞萬盞,其本身也無增無減。爲什麼呢?因爲般若的本體跟虛空一樣,是無盡無增的。雖然如此,若我們能享用如大海般的般若智,那不但能遣除無始以來的幹渴痛苦,還能增上智慧光明。
的確,般若是最殊勝的珍寶。雖然有人認爲金子很珍貴,有人認爲轎車很重要,有人認爲當官很好,有人認爲美色或妙色很可愛,有人認爲什麼都不做、天天睡懶覺最快樂……其實這些並不是很有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相續中擁有空性的境界。若有空性境界,世間這些有漏財寶都沒有也無所謂,就像古代有些大德那樣,生活雖然簡樸卻很快樂。現在也是這樣,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真有修行功德或境界,在人生中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坎坷、折磨、違緣,都能坦然面對;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對世間有漏快樂無有貪執,更殊勝的出世間快樂與境界,在他們相續中卻有增無減。
正因如此,所以我常說:作爲修行人,不應追求感官或分別念所帶來的快樂,而應力爭品嘗到更高級、更鮮美、更甘甜的美食——超越分別尋思的境界。但沒有福分和信心的人也挖掘不出來。若我們依靠自己的信心、歡喜心和感恩之心,使具德上師的加持和智慧融入自心,獲得這種境界就不是很困難,應該說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緣分。
醜二(以內緣起而闡釋)分二:一、以比喻宣說順次輪回緣起之理;二、以意義宣說逆次清淨緣起之理。
寅一、以比喻宣說順次輪回緣起之理:
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說皆由無明生,
衆緣聚合極生苦,無明無盡亦無增。
在這個世界,觀待衆生的身體、受用而言,可以分爲上中下叁等。下等衆生指地獄、餓鬼、旁生叁趣的衆生,中等衆生指四大部洲的人類,上等衆生指包括阿修羅在內的天界衆生。所有衆生爲什麼會流轉在輪回中呢?最根本的原因,佛陀在相關經典中已經作了宣講,也就是說依靠緣起而生。關于緣起,可分爲宣說外界種種因緣的外緣起,和宣說有情流轉因緣的內緣起。對內外緣起衆生必須明白,如果沒有明白,就不可能斬斷無明的根本。
有一次,佛陀在看見稻稈時說了這麼一個偈頌:“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于法,即能見佛。”其意是說,如果見到了因緣,就見到了佛法,若見到了佛法,就能見到佛陀。然後,一千二百五十常隨衆的代表舍利子,針對這個偈頌的道理向彌勒菩薩發問,彌勒菩薩便宣講了外緣起和內緣起的種種道理。這就是《稻稈經》[2]宣說的緣起。
以前我看《入中論自釋》在抉擇萬法無有他生時講:有一部分人認爲萬法有他生,因爲因和果同時,並引用《稻稈經》中的教證[3]來說明。後來我看漢文《佛說大乘稻稈經》時,也看到了相似的內容[4]。這部經的經文並不是很多,大家應抽時間看一下。對很多想懂得因緣的人來講,學習《稻稈經》非常重要。以前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裏也講[5]:此經是一部非常甚深的通達內外緣起的經典。
我在講法時,自己看過的經典一直在課堂上給大家介紹,也建議大家能看一下,但真正能看或能記在心裏的人不知有多少?我也沒有去統計,也沒有去問。估計現在末法時代,很多人都沒有興趣,尤其是城市裏的人沒有時間。但是,這些特別重要的經典,如果我們沒有趕快去看,短暫幾十年的人生一眨眼就過了,那在死時,對佛經到底能不能産生定解也很難說。
剛才介紹的《稻稈經》中講:所有衆生輪轉的主要根源是無明,有了無明就有行、識、六入、觸、受、愛、取等,十二緣起就這樣不斷産生。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中講:“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這個頌詞另有譯爲:“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這是佛陀最甚深的教言,很多《課誦集》中都有,很多人經常在念。總之,所有衆生在輪回中流轉並不是沒有因,應該說都是有因緣的。依靠這些因緣,以行苦、變苦、苦苦所攝的世間各種痛苦就輾轉發生。
雖然如此,但作爲根本因的無明,在名言中卻是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存在著,在勝義中並不存在。(其實,智慧也是這樣。)雖然它的本體毫無自性,一點一滴也不存在,但在未經觀察時,或被業障遮蓋的衆生前,卻如理如實存在著。所以說,從整個法界而言,或從名言的角度來講,無明以無盡無增的方式存在。那它對衆生有沒有危害呢?在名言中無明對衆生確實有害,因爲在沒有認識它的本體前,它會給衆生帶來我和我所執,以此爲因就會不斷漂泊在輪回中感受無量無邊的劇苦。不過這也是一種因緣,但依靠這樣的因緣,一無所知的芸芸衆生只有…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