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夫人所希求的境界還是要選擇菩薩的境界,這很重要!就像在學校讀書的學生,所學的課程一定要選擇有甚深意義的內容一樣。而我們現在學習的空性法義,就是特別甚深的法要,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學習。
總而言之,般若所講的內容就是無住而住,這種無有任何耽著、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就是最深、最妙、最殊勝的禅定。(在有些論典中,禅定與智慧只是不同名稱而已。)若能安住這種境界,任何耽著或執著都不會有。以前薩繞哈尊者說過:芝麻許的執著也會帶來無量痛苦。所以在學般若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息滅煩惱、獲得快樂,但這唯一仰仗精通竅訣或理論,之後再通過實修來斷除。
在明朝時,五臺山靈鹫庵方丈金璧峰禅師有這樣一個故事:禅師開悟後對其他法都沒有執著,唯對朱元璋所賜的特別精致的缽盂很耽著,每次入定前他都要摸一摸、看一看。後來閻羅王看到禅師的壽命要結束了,就派手下的鬼神去把禅師帶來。(一般來講,中陰法王認准一個人要死時,會專門派一些獄卒去拿命。)因爲當時禅師正在入定,所以鬼神到處去找也沒有找到。禀告閻羅王後,閻羅王要求當地的土地神去找。(所以人們說:跟當地政府的關系很重要!)土地神說:禅師入定于法界中,不可能找得到,唯一的辦法,如果敲他最執著的缽盂,他就會出定。
鬼神敲缽盂後,禅師就從定中出來了。鬼神對他說:你現在就要離開世間,閻羅王找你去。禅師說:等七天後再說。他一觀察,發現是自己對缽盂執著導致的,然後就把它摔破了,並口述一偈(有些曆史上說,是空中傳出來的):“若人欲拿金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璧峰。”之後他就入于禅定當中。我覺得這個教言講得非常好!意思是說,如果真正想抓我,那就用鐵鏈把虛空鎖住,若鎖得住虛空,你們再來拿我。言外之意,我已住于虛空般的境界中,你們不可能拿得到我。
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說(該論中還引用了類似的經典教證):白色的雲也好,黑色的雲也好,都能遮住太陽;金子做成的繩索也罷,其他繩索也罷,都能將我們束縛。尊者還說:漢地阿阇梨摩诃衍的觀點實際上是對的,只不過當時極個別尋思者沒有懂得他的密意。記得無垢光尊者在抉擇無取無舍的境界時,講了這麼一段話。所以後來藏地有人說:無垢光尊者的觀點跟漢地和尚宗無有差別。實在說,講到最高境界時,大圓滿的一切不執著與禅宗不執著任何法的觀點是一致的。
其實,這裏所講到的至高無上的境界,我們現在也可以希求。對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講,不管是學密宗還是學顯宗,都有這種機緣。而一些小乘行人,或自私自利的執著特別強烈的人,就很難接受這種境界。《實相寶藏論》引用《寶積續》中的比喻說:無上密法在聲聞乘前不能傳講,甚至由他們那裏吹過的風能吹到的地方都不能宣說這樣的法要。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以前世的業力,對這樣的甚深法無法接受。就像小小的針眼只能穿進非常細的線,根本無法拉過布匹一樣。以這樣的比喻說明:小乘人或大乘行者中根基比較差的人,對密法和般若空性的甚深意義很難接受。
這裏也說:無論從智慧、禅定哪方面講,菩薩的境界都遠遠超過所有聲聞緣覺和其他世間外道。因此我們在希求佛法時,一定要獲得般若空性的境界,若沒有得到,僅在口頭上說這個是聲聞乘、那個是外道,就沒有必要。爲什麼呢?因爲,最關鍵的是心裏對空性法門生起定解,行爲上的差別並不是很重要。其實外道也可以穿紅色的衣服,聲聞乘跟大乘在穿著上也沒有什麼差別。以前講過,小乘大乘的差別有二:一個是菩提心,第二是遠離一切執著的空性境界(這最關鍵)。
對很多道友來講,說不懂佛理的話,也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真正說懂,即使五六年、十幾年求法的人,有些境界跟他講起來時,好像跟從來沒有學過佛的人一樣,一點空性的感覺或覺受都沒有,遇到任何一個外境都會照樣去執著,甚至比沒有學佛的人還強烈。這樣的話,也只不過在相續中種下一個善妙的種子,意義並不是很大。所以我覺得,在求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受益,而不能停留于形象上。現在世間讀書就是爲了得文憑,因爲只是爲了證明自己是大學生等身份,所以拿到畢業證就可以了;但佛教徒千萬不能執著相,在求法的過程中一定要得到真實的法義。
另外,就像在人生短暫的求學階段,不可能有兩次、叁次讀大學的機會一樣,大家對學佛的時間一定要珍惜。不管你正式參加一個班去學習,還是通過光盤和書本來學習,在人的一生中,這樣的機會並不一定非常多。因爲,我們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如果裏裏外外的因緣有一個不具足,學法的重大事情就只有從根本上放棄。所以大家不要認爲:人生有的是時日,學法並沒有什麼。相信很多人在學完一年法後都會想:在這一生中我已學了一年的法,很不錯!自己對自己有一種安慰或提醒。其實,人的勇敢、毅力在學法、利生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飛禽住空不墜地,魚住水中無閉死,
如是菩薩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剛才也講了,菩薩住于無所住的遠離戲論等持,並非聲聞等所獲得的禅定所能相比。比如,飛禽在空中遨遊、飛翔時一無所住,即沒有任何所依的法,但它在這樣的無依無靠中,依靠翅膀、業力等因緣,也不會輕易掉在地上。對飛禽來講,它有這樣一種特殊的本能。還有,魚雖住在水中,但並沒有眼耳鼻閉氣而死的情況。如果是人,在水裏呆幾分鍾馬上就會離開人間,屍體也要麼浮在水面上,要麼沈在水裏。但魚完全不相同,這是它的特殊能力。
對凡夫來講,要麼執著有的東西,要麼執著無的東西,或者說,在分別念中,要麼耽著這一邊,要麼耽著那一邊,除此之外便走投無路。但實際上,通過修學般若空性的意義,到一定的時候就可以證悟中道。在這個時候,就不會住于有的邊,也不會住于空的邊。菩薩依靠這種不住而住的禅定力量,就可以到達輪回的彼岸,或者說徹底安住在本來如是的空性境界中。
正因如此,他根本不會像聲聞緣覺那樣墮入一邊寂滅,在多少多少年中住于寂滅的狀態,就像“飛禽住空不墜地”一樣。也不會像世間凡夫,每天都對萬事萬物的法有特別強烈的執著,就像“魚住水中無閉死”一樣;也就是說,雖然證悟空性的菩薩住在輪回中,但他不會被各種世間貪嗔癡所染。我跟麥彭仁波切的解釋方法有點差別,大家可以作參考。
以前,有很多證悟空性的高僧大德都不受環境的影響,所以他們的行爲無有阻礙,很灑脫、很快樂,無論到城市裏還是在寂靜處都很自在。但我們並不是這樣,很多人到城市裏時,覺得城市各種各樣的煩惱染汙了自己,于是很害怕、很痛苦地跑回來。住在寂靜地時,山裏又很孤獨、寂寞,看到天空只有一個月輪,旁邊的院子裏只有一個山兔,身邊又沒有人,于是特別傷心,然後又前往城市。這樣一直換來換去,沒有固定的生活,但無論到哪裏都是痛苦、爭吵之因,不會成爲快樂、開心之源。而真正的修行人到紅塵中時,看見的所有衆生都是修行的順緣,見到敵人也不會生嗔恨心,看親人時也不會有貪心,甚至全都成爲利他的助緣;而住在寂靜處,不管多長時間,也不會有任何痛苦。
的確,菩薩的境界凡夫人很難推斷。以前韓國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了不起的開悟大德叫鏡虛和尚,他一直住山修行,境界很高。他有一位比較調皮但很重視戒律的弟子滿空跟他住在一起,其修行也很清淨。有一次,上師從外面帶回來一個女人,並讓她住在自己的屋子裏。這位弟子特別擔憂,他想:不能讓外面的人說各種不好聽的話誹謗上師,于是一直把門關著。如果有人來,要麼說上師已經休息了,要麼說上師生病了,要麼說上師睡覺了,將所有拜見上師的人都擋回去,不讓見上師。上師也一直跟這個女人一起吃飯、睡覺,白天也住在一起。有時上師還要出去專門買一些東西給她,甚至晚上還做夜宵給她吃。
後來滿空實在沒辦法接受,他打開門一看,只見那個女人躺在法師床上,法師正在給她按摩。從背後看,這位女人身材很苗條,體形非常好。他實在忍不住,說:您是出家人哪!怎麼能跟女人這樣。法師說:既然你這樣不理解我的行爲,那你就看看她吧!她一轉身,才知是位麻風病人。然後師父要求他馬上出去,不然會染上他。那時滿空心裏想:真正的大德爲了利益衆生是不會管自己的。的確,對世間人來講,讓這樣的麻風病人住在自己屋裏,這是誰也做不到的。後來他特別慚愧地在師父前說:您能做到的我做不到,您能見到的我見不到,從此之後我依教奉行。後來他也獲得開悟,弘法利生的事業也很廣大。
在世間中,聖者的行爲很難了知,因爲真正住于空性時,利益衆生的方法就會有很多。但是,作爲凡夫人,千萬不能亂學聖者,否則自欺欺人、毀壞自他,沒有任何意義。現在有些人只是聽一個故事,或者只是聽到一個教證,就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而不取舍因果,這非常可怕!
此偈也說:這樣的菩薩跟凡夫人和處于滅定的聲聞緣覺完全不相同。《佛說摩诃衍寶嚴經》(《大寶積經》的一會)中講:“不住生死,不樂涅槃,不求解脫,亦不求縛。”所以,到了最後的時候,解脫、束縛都沒有。相信學過《中觀根本慧論》的人,從理論上對無束無縛都能講得很清楚,但結合心相續時,做到無有束縛就很困難。尤其遇到對境時,馬上會以執著來束縛自己的相續。本頌以非常好的比喻,宣講了如何安住不墮兩邊的境界,大家務必珍惜!而且,還應以《華嚴經》中“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比喻來了達空性的真正教義。
欲成衆生功德最,證最稀有佛勝智,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