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六課

  

第四十六課

  

思考題

  1.你是怎樣理解不緣自利和他利的法就是“求寂喜德者住”的?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利益衆生?如此說來,那般若就是智與悲的完美結合了,是嗎?

  2.爲什麼菩薩此安住乃“一切余處之最”?請以比喻、意義、公案、教證說明。你能用所學的般若知識證成聖者示現的超凡行爲的合理性嗎?請試一試。

  3.你怎樣理解,從本體的角度講,般若乃一切修學所知之最?《般若攝頌》學習到此,你對以般若破除自他一切衆生的苦因——執著有何感想?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般若攝頌》,今天從“認清菩提心之處般若”這個科判所剩的頌詞開始講。

  

此行明智之菩薩,不緣能證佛諸法,

  

不緣視爲講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這裏主要講無有所住或無有執著。如是借助堪爲無上甚深密咒不住而住之般若的加持,可以隨心所欲行持圓滿資糧、成熟衆生的解脫、修行佛刹之理的明智菩薩,由于他已通達一切萬法的空性本體,就不會住于任何有相的法當中:既不會爲自利而耽著或緣執能證悟的道,和所獲得的一切佛陀聖法;也不緣視爲利益他衆的講經說法,以及講經說法的對境——求法者衆生。爲什麼呢?因爲他已經了達了一切萬法無所得的自性。

  也就是說,在他的境界中,自他所有的法全部得以平息。爲什麼呢?因爲,自性他性唯在名言中假立,在勝義中自與他都沒有。所以,與自利有關的道果功德,或者說遣除煩惱的方法與離開煩惱的清淨無爲也不存在,通過講經說法讓別人獲得法利之類的利他執著也不會有。

  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觀有無品》中也講:“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所以,如果有人見到了有的法、無的法,以及自性、他性,那他就沒有見到佛法的真實義。因爲,在一切萬法的本體中,一切所緣都沒有。當然,這並不是因爲我們沒有得到才不存在,實際上它的本體就無法可得。

  以前漢地有一位道光法師,有一次他問大珠禅師:你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他說: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道光說:既無心可用,無道可修,那你經常聚集多人講經說法有何用呢?禅師說: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哪裏有什麼地方可以聚衆?道光說:如果這些沒有,那你怎麼給他們講經說法?禅師說:我連講經的口和舌頭都沒有,講什麼經啊!後來道光也知道,在勝義中,講法的對境衆生、能講的法師及舌頭、語言等全部都沒有。

  佛陀也說:雖然世俗中轉了八萬四千法門,但勝義中什麼法都沒有說。若誰通達了一切法都沒有說過,那他就是真正的佛子。《父子合集經》中,妙眼阿修羅王以偈贊曰:“牟尼之所說,雖說而無說,少分不可得;說者既亦無,聽者亦如是。善達如是義,不著一切法,則能行大行,是名真佛子。”可見,誰對一切萬法沒有所執著和能執著,誰就能行大行,他就是真正的菩薩。

  在座的各位都是修行人,所以我要強調:除了按照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威儀或行爲(比如出家人要上早晚課,穿著、吃飯、走路等威儀要如法,在家居士要放生、念經、做慈善事業等)來行持以外,在自己心中看能否對大乘空性法門有所認識,這非常關鍵!因爲一切都依賴于自己的心。所以,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大家都應往這個方向努力。

  如果你有大信心、大精進,還有堅強的毅力,我想證悟空性也指日可待。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講,獲得大圓滿和禅宗所講的大徹大悟境界也不容易,但若平時對聞思修行空性法門有著強烈的意樂,對世間的地位、感情、財産等就會看作如幻如夢,或者把它們當作痛苦之因,以及壓力、負擔、包袱,從而斷除希求、羨慕,內心根本不願再去追求、尋找,會達到這樣的境界。

  經過多年學習空性法門,回首所走過的路,我不禁要問:現在世間每天都忙忙碌碌的芸芸衆生,爲什麼不求一個真正息滅一切痛苦的法?因爲依靠它,內心會非常甯靜、快樂,也會平等看待一切,行爲上也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瑣事。我們看見世間上,很多人都在爲各種追求目標而努力奮鬥:有人爲了高樓大廈,有人爲了高級轎車,有人爲了顯赫名聲……但這些有沒有實義呢?真正懂得般若空性的人都明白。

  但我特別羨慕做幫助衆生的事情,因爲,雖然萬法都是空的,但如夢如幻的可憐衆生還是需要幫助。作爲一位發大乘心的人,有機緣幫助他們,這是特別好的事情。不要說天天聞思的大乘修行人,就是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甚深法的人,他們也有對可憐衆生的同情心。前一段時間,我看見青海廣播電視臺播放的新聞中,一些新聞記者去地震災區采訪,當病人和窮人哭訴自己的經曆時,記者也一邊詢問一邊哭起來了,因爲他們講的狀況特別淒慘。看到這些後,我感覺這些記者很偉大,也特別羨慕他們,因爲這個社會爲自己流淚的人非常多,爲衆生流淚的人非常少。

  如果聽到一些富貴人說:我在杭州有一棟房,美國紐約有一幢樓,巴黎有一座別墅……我就會覺得他們很可憐。因爲這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而且以我們的身體、壽命根本享用不了多長時間。所以,一看到他們的行爲、一聽到他們的語言,心裏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悲憫之情。相反,如果有人內心深處很想幫助衆生,或真正感悟到了般若空性的深奧意義,我就會發自內心地隨喜。

  頌詞講:雖然勝義中自利和他利的一切法皆了不可得,但在世俗中也可以說這“是求寂喜德者住”。也就是說,這是希望解除一切衆生的身心痛苦,讓他們獲得寂滅果位,自己歡喜大乘道果一切功德的菩薩的安住。或者說,在名言中他們住于這樣的善德上。

  大家都知道曆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他們的證悟境界高如虛空,無有阻礙,一切皆了達無余,可是在顯現上仍然一絲不苟、一點一滴地幫助衆生。道宣律師在《淨心誡觀法》裏講:“菩薩不住道,隨逐利益行,常處于叁界,救濟苦衆生。”我覺得這個偈頌講得很好!其意是說,菩薩雖然有不住于道或萬法皆空的勝義境界,但因願力、大悲所致,也會隨順衆生,經常行持饒益之事,即一直住于叁界輪回救度苦難衆生。

  當然,這也是我們經常強調大乘行者不能極端的原因。有些人只是做慈善,或一味行持利益衆生的事,一聽到般若空性就說:不要、不要,我們幫助衆生就可以了,所有法都包括在裏面。雖然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但因自己不修真正的聖法,或者說心已離開正法的軌道,也不可能有長期利益衆生的勇氣和毅力。那爲什麼要幫助衆生呢?最主要的原因,因爲有些衆生沒有證悟,還特別耽著名聲、地位等虛幻不實的對境,而我們依靠大乘佛法和上師教言的加持,在佛法方面確實比他們懂得多一些,自己也沒有那麼多的執著,所以很想將所了解的空性傳給他們。

  可見,要想長期有利益衆生的動力,關鍵要有聞思修行空性的境界。如果聞思修行空性的境界很不錯,就不會舍棄利益衆生的行爲,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哪怕曆盡千辛萬苦,也不會倒下去,就像高山的松樹一樣——永遠挺立。也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堅強不拔的毅力。所以,認爲對空性的聞思修行不重要,只要一心一意利他就可以的人,一定要看看自己有沒有穩固的境界,或者說有沒有紮實的佛法基礎。如果沒有,利他的動力就不會足,因爲這跟證悟的境界有很大關系。

  在這方面,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要好好領會這個頌詞的意義。從勝義空性來講,對任何法都不要有任何所住,也就是說沒有執著,這樣便能滅除對世間各種各樣事物的貪執。真的,世間人非常可憐!該執著的不執著,不該執著的反而執著;該有的東西沒有,不該有的東西樣樣齊全。而我們非常榮幸地遇到了大乘佛法,相續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證悟空性的境界;有了這樣的境界以後,做包括利益衆生在內的任何一件事情,就不會有自我和實執。我以前也講過,修行最大的障礙有二:一是耽著實有,這對很多人來講都是很大的障礙;二是天天都爲自利而奔波。如果這兩者減少了,修行就會成功,也不會放棄利益衆生。

  癸二、宣說爲一切余處之最:

  

羅漢解脫如來外,此住堪爲諸聲聞,

  

緣覺息具寂樂定,衆住之最是無上。

  這裏講,菩薩安住的般若空性境界非常殊勝。怎麼殊勝呢?斷除二障的大阿羅漢佛陀的無上解脫等持和如來的安住境界除外,菩薩的此安住,堪爲所有證悟人無我的聲聞,證悟人無我和部分法無我的緣覺,具有各種世間境界的仙人、外道等衆生,所獲得的止息煩惱、具足寂滅和無漏安樂的禅定或安住之最。也就是說,與他們所擁有的功德相比較,菩薩的境界至高無上,誰也無法超越。

  大家應該知道,在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除佛陀以外,菩薩的境界最高、最無上。爲什麼呢?因爲他安住于不住而住的善安住中。《大寶積經》中也講:“一切法無高,一切法無下,如是無所動,法界善安住。安住不動故,便得無上住,不住住相應,斯爲勇猛者。”什麼叫無上住呢?就是安住在一切法無有高下的境界中無有動搖,或者說安住在法界一味一體的境界中,就像虛空無有任何變化和高下一樣,始終住于這樣的境界。那這種境界誰擁有呢?唯一菩薩擁有。當然,這也是大家都要學習大乘佛法空性的原因。學習之後,我們就能完整無缺地得到。

  雖然現在很多佛友在顯現上是凡夫人,但…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