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只在此一轉處。此處轉得過。立地便是聖人。若轉不過。依然墮在煩惱窠窟裏。此急流處。一撥轉關棙子。便是撥天關之力量。非居士大力量人。金剛心地。斷難施展。古人所謂佛法無多子。正此謂也。大概煩惱處。得受用快活。方爲真受用耳。居士生平煩惱極大。而快活處亦大。即今若能將煩惱窠窟。一椎打得粉碎。全身跳入快活場中。回視百劫千生。習氣影子。一口唾盡。此真是天上天下。第一自在沒量大快活人也。居士能以此爲孟浪否乎。今日完滿道場。目前無量快活事。恨不得與居士共之。聊以此報平安耳。

   又。

   貧道此萬裏之行。仰仗諸佛慈力。 聖主弘恩。坐此瘴鄉。得了此一段大事。真百千萬億劫。最上因緣也。惟念居士。與貧道同此甘苦。豈不能同此法味乎。諺雲。日出事還生。塵海茫茫。終無究竟。得偷閑處且偷閑。念此丈夫之軀。撐拄乾坤。除卻世閑事。更有出世閑無窮樂地。豈可以目前幻化。世閑妄想。便爲究竟乎。居士別來二載。想于看破處。腳跟一步。必能漸入佳境矣。居士金剛心中一咳唾耳。何如。

   與湯海若祠部

   長幹一別。眨眼十年。舍利身光。居然在目。即種種幻化之緣。皆屬空華佛事耳。山僧坐此瘴鄉。賴叁寶真慈攝受之力。無諸煩惱。且以法緣消磨歲月。刁鬥不異折腳铛耳。無奈曆生文言習氣。橫發于無事甲裏。千日之期。除奔走行伍供役之暇。諸著述。不下數十萬言。雖無補于至道。聊見區區一念孤光。不昧于羅刹鬼國耳。諒知我者。不以此爲迂也。

   與劉存赤

   吾人多生積劫。五欲淤泥。七情業火。深而且熾。豪傑之士。靡不爲其陷溺燒煮。求一念回心。了不可得。況望其生遠離心。求出苦道。專念棲心于淨土乎。此又不獨蓮出淤泥。而又根從火發也。何喜如之。吾人欲出生死者。要知生死之根。欲求淨土之本。殊不知淨土之本。即生死之根也。是在此心一念轉變之閑。不遺余力耳。願公谛于日用現前境界。妻子團圞之際。朋友交接之閑。義利交攻之處。喜怒未發之前。預先著眼觑定。真真實實。谛谛當當。要見如何是生死根。即當極力拔之。然而吾心本淨。其所以穢濁者。實此根株之弊垢也。苟能力拔其根。則淨土不求至而自至矣。所謂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脫者。正此謂也。若于根本一念觑透。則日用頭頭。無非解脫之場。盡歸極樂之境。斯實身雖未到蓮華內。先送心歸極樂天矣。

   與鄭金吾

   貧道下劣無似。第一朽株耳。昨者雷霆震驚時。望者如傍劫火。乃承座下。橫放身心。攘臂而援之。種種方便救濟。志在必生而後已。不減長者之于火宅諸子也。別來兀坐瘴鄉。每生疲厭。則興懷座下。不覺頓增無量勇猛度生之願。今蒙 聖恩。所賜余年。即其所說之法。所利之生。皆出于座下之金剛心地。行願無窮。而功德亦無盡矣。下劣走入瘴鄉。瞬息千余日。愧有漏之因。不足以酬無相之施。願以法謝。謹持近來所作佛事。法言數種。奉慰慈念。以報知己。更試省覽。聊見空中鳥迹。以尋道人行腳事。不離車塵馬足閑也。

   與何金吾

   嘗憶古人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與夫不言而道自存者有之。至若當患難死生之際。睇盼于缧绁桎梏。不言而心識者。蓋亦希矣。何者。人易感于心知。恩難施于不報耳。往者山野以無狀。上幹 宸怒。下鎮撫鞫時。雷霆在上。鼎镬在前。即昭昭耿耿之懷。無容見白。執事奉 節監刑。且低回猶豫于捶楚之閑。藉令形如金石。豈能當其爐韛耳。幸賴足下一言而決之。真若灑霈雨于烈焰。投甘露于枯腸。頓令五內清涼。躍然生色。亦不自知在刀鋸閑也。在 朝廷叁尺之法。未少假藉。第側觀足下不忍之心。油然現于眉睫。蓋已深知足下爲仁人君子矣。徒銘感于心。然不知足下爲誰氏也。山野深入瘴鄉。當饑馑之余。濱九死之際。念足下高義。未嘗去懷。頃值貴僚友詢之。始知足下爲何君也。謹修尺素。用布懷德之私。

   答鄭昆崖開府

   遠蒙白毫東照萬八千土。光中苦行頭陀。俨如面禮慈容。親聞妙義。複荷甘露見灑。塵習頓空。踴躍之懷。非言可喻。貧道聞菩薩妙行。妙在曆境驗心。煩惱空處。不用別求般若。諸塵透處。即此便是玄門。伏誦實際一語。真翳目之金篦也。親承有願。接足無時。妄情依依。益增傾倒。惟真慈攝受。不舍有緣。風便更希遙垂一手。是所欽渴。

   又。

   五羊久稱蔑戾。所居壘壁。非蘭若也。貧道仗 聖慈。以萬裏爲調伏。兢兢執役爐錘閑。且幸以毒除毒。其于狹劣習氣。似漸銷镕。誠如飲水。然終似陸魚溥沫耳。嶺南曹溪。乃六祖演化地。禅門洙泗。肉身在也。貧道竊願持一培土。以徼靈于寂光。潛消舊業。初不敢放舍身心。第恐失伍。時複往來行閑。今賴當臺寬假。似可息肩。頃乞食淩江。忽奉瑤函。自天而下。如天鼓音。叁複慈旨。真無邊大悲。不舍有緣于微塵毛孔耳。獵隱一語。誠痛處劄錐。感激熏心。頂謝無量。承示隨處安心。此正塵塵解脫。願善調伏。以廣舟航。是所至望。

   答葛自修

   承示。自幼即知自問心是何物。將謂肉團是心。死後身尚在。如何不靈。于此覓心不得數語。不覺驚歎不已。以山野自入法向道。入山修行以來。今已叁十余年。所閱海內缁白中。初心向道者。蓋未見有此等發覺初心也。良以一切衆生。佛性是同。但以宿習般若緣分。淺深不一。及多生所近。知識聞熏種子。邪正頓漸之不同。故入道之志。有邪正誠僞遲速之不等耳。足下所言。皆多生親近真正知識。聞熏無上般若種子。習氣內發。故自幼不覺失口吐露。且此種子根深。故切切橫在胸中。扼塞不能暫舍。是以吞不下。吐不出。大似一物梗概于中。只是覓不得耳。由把作一物。卻覓不得。生平思慮。不能自信自決。但逢人即向他尋覓。見指點虛空。便只當虛空會。及聞一喝。又作一喝會。且虛空是色。一喝是聲。由多生在聲色裏。流轉習熟。所以今又被他流轉將去。所以被他流轉者。只是將此心當作一物。把聲色當作聲色。所以日用見色聞聲便與心作冤對耳。此正謂含元殿裏覓長安。如何能得脫樊籠哉。豈不見古人道。喚作一物即不中。又雲。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又雲。見色非關色。聞聲不是聲。又雲。聲處全聞。見外無法。此等言句。雖能令人死。亦能令人活。大概生者令死。死者令活耳。足下自謂覓心不可得。此等最是親切處。如何不信自心。反更別生種種思慮而他求耶。豈不見達磨面壁時。二祖神光曰。我心未甯。乞師安心。磨雲。將心來。與汝安。光良久雲。覓心了不可得。磨雲與汝安心竟。自此以後。此語流布人間。謂之單傳直指。六祖以下。南嶽青原。以至五家千七百則。普天匝地。說禅說道。了生死者。不可稱計。是皆從神光覓心。了不可得一語而來。足下必謂心是一物。可向人覓。而師資亦可授手者。且看達磨將甚麼物。親手遞與神先。又親手接得個甚麼來。且人觀光。覓心了不可得一語。與足下語一樣。如何神光便是。而足下不信。若謂足下。志與神光有二。則衆生佛性有二。若與神光無二。如何神光不疑。而足下更疑。若謂即此不可得者。就便是悟。如何神光一悟永悟。而足下聞喝之後。既雲。疑團不知向何處去。何以今日于祖師公案上又不通。而文字又作障礙耶。但看過在甚麼處。且當正聞無念喝時。如何得疑團頓去。見個甚麼。便得潇灑。今日爲何又不灑落。即看不灑落處。是誰拘縛。文機不通處是誰障礙。足下但著力。就在痛處下錐。錐到沒下落處。忽然親眼看破。方信此心不是物。不假外求。始知從前錯。錯到底。不錯。不錯到底。如此時節。方信山僧今日之言。大似揚聲止響。畫蛇添足也。語不及意。信筆草草。不覺葛藤遍地。足下覽過。即唾卻燒卻。又不可留與後人。作話[打-丁+霸]。起疑團也。

   與胡順庵中丞

   法駕東歸之計。知公肝膽。決無遺策。斯亦下願耳。但人生福祿。皆自前世預定。豈可以人勝天。萬一不能如此。又豈可坐待解脫。方能進道。即今外居軒冕。內蘊佛心。至若遇物臨機。興慈運悲。所謂觸目皆是成佛種子。無盡福田。但能稍加留神。即一日之閑。所作功德。尤較區區千萬什倍。且公權如天地。生殺所在。善惡之機。諒能明察。而幾微之間。所系極大。運籌安攘之略。在公大智之中。猶一[必*頁]耳。但以慈爲根。以悲濟物。廣行方便。安然取乎大定之中。如此即是現宰官身而作佛事。豈可與爲一身之榮者。同年而語耶。藉斯梏桎。轉爲濟勝之具矣。又何汲汲。卻迹逃形。而坐馳日月也。千裏之思。無以爲獻。此腐言。用發公一唾。何如。

   又。

   山野生平。以直了生死爲念。二十余年。若志山林。即不能徹證。上齊古人。至若生死關頭。良以自信。一切魔冤。皆究竟菩提。莊嚴佛果。其佗禍患得失。是非毀譽。付之自然。又何撄甯。故自罹難以來。一念清涼心地。未嘗暫移。從去冬十月。于濟城馬首南向。徹骨冰雪。于臘月至白下。迎老母于江上。歡然作別。八日即揚帆而西也。所賴情枯智竭。幻影全消。明鏡止水。聊以自適。此段因緣。從大冶爐中煅煉將來。幸無爲我萦抱。但願靜養天和。以胥至樂。傥天假生還。尚圖了未盡因緣。相伴余年也。

   又。

   貧道自涉難以來。實濱九死。直今正眼觑之。然未見纖毫動靜相。即萬裏相懸。其實不離跬步也。念與居士忘形半生。諒能入此法門久矣。豈複效常情。馳去來想。栩栩然作夢中悲酸耶。貧道此段因緣。不獨超叁十年行腳。適足以超曠劫修行。雷陽炎蒸如火镬。瘴疠死者。澤若沃焦。貧道兀坐屍陀林中。飲瘴煙如灌甘露。忍饑虛若飽醍醐。苟非智竭情枯。何以消受。近得大將軍爲護法。已借一枝于會城壘壁間。荷戈之暇。閉門枯坐。諸緣頓斷。唯披閱楞伽。究西來心印。了未了公案。福善金剛心。已化作光明幢。可不忝門牆。古人嘗謂祖祢不了。殃及兒孫…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