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P5

  ..續本文上一頁正信。明白黑。直心熱腸。橫身以當塗轍者。亦不多見。況夫卓然頓超濁世。若足下與同參大衆。一時亹亹者乎。鄙人私謂時雖末法。猶正法也。自爾吾輩有高深堅利。恃爲外護。然雖將頭不猛。亦足以使魔外喪魄。我此涅槃大城。可保坐令安堵。況複經營日新。有身董其役者乎。吾道之幸。幸何以喻。常竊論。吾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所謂一大事者。果何事耶。古德雲。除卻死生真大事。其余都是可商量。是知真見生死。了然不變。而不避者。方稱堪任大事耳。然能果了生死不變。則余不足論。以此事爲大。則他皆細故。是則忘生于道法。與傷生于物欲者。必有辨矣。然用田程之心以爲法。則法無不振。使蘇李之志以降魔。則魔無不服。則安攘法土之功。莫大于是。此足下深抱。而同參大衆共有者。鄙人似深知之。是故荷擔之任。不容不屬之足下。且令自負之矣。吾輩雖堂堂。直泥木之佛。豈不巍然可觀。是足以受燒香散華而作供養。但不能度水火耳。侍者歸。極口足下妙契言外。且辱委心相可。是則凡在周防法幢者。足下定以法眼洞照未然。而神運力持矣。茲特遣迎龍華師歸窟中。且留達師主寂場。是二老把住放行。又在足下之手耳。呵呵一笑。千裏同聲。並入慈照。

   又。

   山野以業風南吹。初擬過故都。見故人。豈意溯流而西。竟失良晤。幸江頭與達師抵掌。信宿而別。屈指倏忽。幾四年矣。世相遷流。刹那不住。惟道眼谛觀。了無去來之想耳。始至雷陽。以有漏之軀。水火似不相入。第以性融之。則平等寂滅。及回五羊。得右武爲侶。朝夕無閑。此君光明種子甚深。第爲習氣所蔽。山野時時針劄不透。直至臨行。痛下毒手。頂門一針。渠自謂一劄到底。始知回頭轉腦。因贈之曰。覺非居士。又爲銘以銘之。渠亦自發大願。此後若不痛自策勵。則不當以人數目之。此語出自痛腸。第此事須時與善知識。決擇提攜。乃能合轍。否則惡習一發。不覺墮在黑山鬼窟。此從來學道人所難者。要在金剛心地。立定腳跟。方不被他掉弄耳。比得手書。知座下年來所遭憂患如此。人所難堪。苟非以理折情。何以過此一關。此中波瀾。皆性海汪洋。料沐浴洪流。優遊巨浸。而無涯之量。自能飲縮百川。吞吐日月耳。即以來劄示右武。讀至叮咛語。不覺舌短。蓋真氣逼人。自當點首。即宇宙內。以此實事傾倒者。亦不多見也。頃楞伽已成。特遣侍者。赍往請正。但此經境界。非攀緣可到。座下當哀毀之余。理極情忘。必于此門深入。傥有一語當心。願告同志。廣其法施。惟此不獨區區報 君恩。即座下亦可酬罔極矣。

   又。

   別來忽忽。如許歲月。不知落向何處。世閑夢幻。亦至此耶。瘴鄉炎蒸毒霧。冒觸難禁。所賴一點清涼地。作隱身草耳。炎荒朔雪。火水異勢。自古皆然。獨去冬寒氣不減薊北。新歲南征。宿新興旅邸。寒凜肌骨。凍不能寐。夜半扣門驚起。則見大義持北來諸古人書。首函達師。及尊劄。讀之。恍若冰雪墮床頭。舉身毛孔清徹。宛在千丈寒岩。破衲蒙頭睡醒時也。四月。自雷廉回時。法音再至。手之。字字心光流溢。迸灑奪人。居士坐此憂患病苦中。而細細作書如此。足見叁車長者之心。無時不在火宅中也。年來生事何如。令甥成就何似。惟此末法。劫火洞然。此中能得一片清涼地。即火裏蓮花也。右武自珠江臨別。頂門一錐。透至腳底。賴此機緣。即年來居家。杜門謝客。修忍辱行。皆仗此法門威力也。第習氣勇猛。不能頓入微密耳。劉贻哲根器近道。穎悟快便。第般若不深。天壤閑此等奇氣。目所稀睹。每相見。但說眼前淡話。從來未敢舉著此事。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料不負雅望耳。得達師長安消息。甚慰鄙懷。從前門庭。亦折合過半。惟此不獨爲達師福。亦是法門厚幸。末法中有此宗匠。可追像法。第叢林凋弊。後生薄福。不識可能蒙化否。曹溪傾頹之極。苦心欲爲料理。去秋入山。略爲整頓。似亦可觀。所謂水月道場。空華佛事。觸處皆然。何必以有所住心。作無相福田乎。此在護法心精所樂聞者。贅發一笑。

   與吳本如祠部

   奉違光相。倏逾一紀。別來。法門日見凋弊。知識星散。痛念法幢摧折。慧日西沈。言之腐心。想在同體。可勝悲怆耶。昔稱寂音爲法。有程嬰公孫杵臼之心。今于阿師再見之矣。貧道庸鄙。愧無荷法之責。而有破法之愆。然在金剛心中。不知作何忏悔也。浮沈瘴海。不敢有負本懷。所幸諸苦能安。足慰慈念。向在曹溪。作六祖奴郎。以供灑掃。爲淨心地。仰賴法庇。諸略有序。唯念業系未脫。初服未遂。不敢安心寂定耳。傥如所願。得以休老。埋骨此中。足了生死大事。斯實惟天能育。惟慈能贊之也。不識文殊右手。能伸過此百城乎。

   與曾金簡儀部

   那羅延窟。古佛道場。毗盧親口授記處。沈埋海隅。千百年爲蔑戾車之所倒置。山僧初以避魔至此。然不知撞入魔界。信乎業屬前緣無逃者。此時更無神通。法力可使。唯只抛擲身心。隨順忍受。不與魔冤作對耳。又何敢誇禅定解脫。融通理事無礙哉。嘗思法華囑累。末世利生。第一當起大忍力。大精進力。悲夫黃面老。深有懼于此時也。然山僧自揣非大忍力。大精進力。又何以拔魔幟。樹法幢哉。承足下見示。縛解之意。信乎法性原無彼此。嘗謂世出世閑。乃生與無生之異耳。然日用現前。種種業幻。諸流轉者。皆生死因。若不爲所轉。不忘境界。有可忍者。謂之生忍。不見可忍。亦無忍者。爲無生忍。若忍至無生。則無不忍矣。心境如如。亦爲寂滅。然所稱魔業。不獨冤對爲然。即凡當人起心動念。不順解脫。戕害法身。逼惱正性者。皆魔屬也。吾人有志做工夫。出生死者。不能忍此。又何以稱有力大人。我輩生居堪忍中。若此處不破。則無可破者。固當直以大忍力。大精進力。爲第一義谛耳。無論道緣。前定不前定。功力齊不齊也。足下其信然之耶。見面爲難。不覺漏逗至此。

   又。

   昔承蜚光照臨海印。真不世良緣。頓成金剛種子。永劫不磨。終當透骨而出。此大丈夫之能事。非居士大力量人。一肩擔荷。孰敢正視。別後因緣。無從委悉。起居之狀。諒已深入如幻叁昧。當動靜不二也。貧道向爲山鬼所弄。加之夙業障緣。致茲嚴譴。是雖有玷法門。且幸增上道力。所雲大火所燒。此土安穩。非妄語也。古人每以苦事。爲助道增上緣。得力處正在于此。居士聞之。將爲塗毒鼓耶。今業已荷戈半載。適當歲時大凶。疫疠交作。民物凋殘。良可悲愍。是故于菩提心。轉更增勝。第此幻化空身。居然火宅中也。毗耶法會。對談不二。端在何日。惟同體之悲。定惟此枯朽頭陀。時時瞥興妄想也。

   與馮啓南孝廉

   老人與足下遊。將二十年矣。如在水月光中。一切逆順境界。光中之影耳。諸子同入。而受用不同者。正似天人一器受食。而精粗各別。此其佛性貴緣種也。老人與足下諸子。多生一遇。猶時雨也。各各種子。因而發生秀實。存乎人耳。今老人去粵。則似未至之時。幸有足下爲之灌溉。不至焦枯。此段因緣。誠非小小。二乘但畏衆生難度。故絕分菩提。足下豈存衆生于目中耶。大段此事在人之自肯。肯處便是入處。古人拼舍身命。只是一肯心耳。但願足下。以肯爲人。則無不肯者。但思今生錯過。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此則不容不肯耳。老人心知法緣爲難。此行蓋爲山林狹習所使。及至狂心頓歇。觀南嶽之靈。爲諸祖所拔。今已竭矣。生氣爲難。今寓湖東。如生公住虎邱時也。善孫從北回。不久將同蠢禅入粵。可一悉也。知足下善病。此是足下慣熟法門。願室中不少師子座。令諸來者。同入幻病叁昧。則此病爲精進幢也。

   與龍元溫

   老人初入粵時。足下最先入法門。爲居士長。同遊二十年來。不在音聲色相閑。老人今去粵。賴足下居然爲法門長也。惟足下護法精心。如金剛幢。但以護念付囑爲懷。種種方便。引攝有緣。直使慧命不斷。爲第一義。妙在離言之指。自有撩天鼻孔。豈爲老人一莖眉穿卻耶。昔世尊不許阿難以緣心聽法。宗門不許語言轉正。要顯出當人作略耳。奚以實法綴人哉。老人感足下殷勤爲法。惓惓苦心。豈忍忘情。但願此道不墜。即千載如一日也。又何有于去來。南嶽山靈已竭。一切道場。皆委荒榛。殊爲酸心。恐諸老複起。亦未易舉也。嗟乎。道與時也。安可強乎。

   與元溫起南

   足下念老人與諸子周旋。十八年來。大似幻師于四衢道作諸幻事。雖有種種妍醜欣戚之狀。總之皆歸幻化人。今日觀之。又夢事也。老人初心。妄意南嶽爲大休歇地。及至。乃知山不宜老。種種不易。皆爲身心之累。且衰朽又無行腳濟勝具。只得隨緣放下。將就湖東。幸一二檀越。助營菟裘。去冬誅茅結廬。于逼除日。已就安居。當下狂心頓歇。生平所志願者。一旦得之。二十年中。跉竮辛苦。化爲無上妙樂之境矣。信乎淨穢隨心。苦樂在己。一切處無非寂光真際也。最可喜者。已蒙 聖恩浩蕩。還我本來面目。無複他慕。其山門應接。賴有湛公荷擔。老人自此閉門飽食高眠。一切禅道佛法。束之高閣。今日乃爲天地閑一無事人。即此一日之安。尤勝碌碌一生也。諸子聞之。豈不爲我大生歡喜乎。修公同居。時時提撕此事。恨不與諸子共之。古人謂道路各別。養家一般。諸子果能日用于一切處。以老人之樂爲己樂。則老人所有。亦諸子之所有。老人所無。亦諸子之所無也。所謂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語豈黃面老子自道哉。莫謂老人今日之事。與諸子絕分。但于日用妄想交錯煩惱固結處。便是老人現前時節。若當面錯過。即隔粵山楚水也。今歲正是諸子願力成熟之時。嘗憶文殊窟中一萬眷屬。常空數十座。且人人腳下一片雲。豈肯讓人乘之耶。但有疲于津梁者。啓南上座。當爲大衆白椎耳。

   答李湘州太史

   貧道一入空門。即抱向上志。十九披缁。遂棄筆硯。單究己躬下事。荏苒十年…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