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弘揚佛法的方法

  修學、弘揚佛法的方法——于廣東梅州開示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能與對佛教很有貢獻的明慧法師,佛學院的各位出家師父,居士菩薩們,集聚在梅州千佛塔寺,共享佛法的甘露美味,我個人而言非常高興!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佛教徒應怎樣修學、弘揚佛法,這從清淨戒律、聞思修行、團結和合、弘法利生四個方面來講。

  一、清淨戒律

  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要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必須要有一個戒律的所依。故佛臨入涅槃時說:“我在世以佛爲師,我入涅槃,波羅提木叉者,是汝等大師。”《法苑珠林》中雲:“又智度論雲:若人欲求最大善利,應當持戒。戒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住,戒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所以,若沒有戒律,世間最勝功德和出世間四聖果——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就無法現前。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遇到佛法、行持善法非常不容易,在有這麼好的機緣時,一定要受持戒律。如果自己各方面的因緣具足,就應受持出家四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的戒律,其功德非常廣大。《大寶積經》中雲:“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假設有人以七寶裝滿恒河沙數世界,供養一切如來,當然功德無量無邊,但這也沒有一個人受持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本緣經》中亦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叁惡道。”

  在座的大多是出家人,在種種眼花缭亂的外境紛紛呈現的末法時代,我們能有出家的因緣,能獲得佛陀的戒律,就應如護眼目般護持,這是非常有福報的。

  其實,出家僧衆對人類社會有非常大的利益。《影塵回憶錄》裏面講:倓虛大師遇到一位鍾表經理,這個人說:出家人不幹活、不生産,整天在寺院裏消耗,對社會是一種負擔。大師以他熟悉的鍾表比喻說:就像鍾表的軸承非常重要一樣,和尚是“世界的大軸”!雖然出家人不動,但他們爲整個國家乃至人類造福、祈福,讓人們行持善法,貢獻非常大。最後這個人啞口無言。

  所以,雖然出家人不一定像農民、工人、商人一樣,在社會上從事生産、流通,但實際上,卻在改善整個人類社會乃至一切衆生的心理和精神。當然,出家僧衆也應以戒爲師,若具有淨戒和聞思修行的功德,就可以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

  作爲在家居士,也應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佛陀在《等持王經》中講得很清楚[1]:在正法時代,于千百萬劫中,以七寶、花蓋、花鬘等供品供養諸佛,其功德無量無邊;但末法時代,哪怕一天守一分戒律,其功德也遠遠超過前者。因爲人的根機不同,大家不一定有出家的緣分,像大比丘和比丘尼一樣,看破今世、放下一切,在寂靜的地方度過自己的一生;但作爲修行人,至少也要受持居士五戒中的一兩分戒律,其功德也相當大。

  我們都知道,在《大悲妙法白蓮經》(即漢文《悲華經》)中說[2]:在千佛教法下受持戒律的在家人和出家人,因種種原因破戒,但因受戒的原因,即使墮入惡趣,在賢劫千佛最後一佛——勝解佛的教法中,一定會獲得解脫。所以,從長遠利益來講,受持戒律相當重要。從暫時來講,沒有清淨的戒律,連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都相當困難;就像沒有盆子,也不可能有盆子裏的水一樣。所以,戒律相當重要,大家應護戒如眼。

  二、聞思修行

  光受持戒律還不夠,佛經裏面講,在有了戒律之後,還應聞思修行,因爲這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在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被人們共稱爲第二大佛陀的世親論師,在《俱舍論》中說過:“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也就是說,佛陀妙法最根本的是教法和證法,教法唯一通過講經說法來弘揚,證法唯一通過修行來獲取。如果一個佛教的道場,沒有講經說法和修行,實際上就是一種形象。所以,聞思修行非常重要!

  單就聞法而言,也特別重要。《華嚴經》中雲:“一切佛法以何爲本?不離聞法爲本。”意謂:一切佛法的根本實際上不離開聞法。而聞法的功德也很大,《正法念處經》中雲:“若離聞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爲什麼離開了聞法,沒有一法能調伏心呢?因爲要調伏心,首先要聽受佛法。在座的各位應該清楚,許多人都因不聽佛法,導致不懂佛法,對佛教沒有正信,甚至産生各種誤解和非理作意。

  現在漢地金碧輝煌的道場特別多,作爲道場應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對出家僧侶開辦佛學講座,安排法師講經說法,因爲講經說法是佛教最根本的事業。僧侶們也應持之以恒地聽聞佛法,不能今天在一位法師前聽一兩堂課,明後天就走了。這種不穩定的行爲,不要說修學佛法,連做一名企業員工也無法勝任。因此,出家僧衆一定要長期聞法。

  第二,要讓在家居士聽聞佛法,因爲沒有聽聞佛法,就不可能懂得佛教的真正意義。現在一個大城市有幾百萬人,皈依佛教的可能有幾萬、幾十萬,這麼多人當中不知有沒有真正懂得佛教教義的?如果對教理一點一滴也沒有領悟,表面上看來是一位修行人,或皈依叁寶的佛弟子,實際上是非常可憐的!而且,這種徒有形象的佛教徒,對佛教是有利還是有害,也很難說。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聞法。

  尤其希望漢地的道場,在各方面的因緣、條件具足時,能對在家居士長期開展講經說法活動。因爲,很多寺院對出家人有講經說法,但很少有讓寺院裏的法師爲在家人長期傳法的。剛才得知貴寺准備修建講經堂,若能建成非常大的講堂,讓成千上萬人都能聽法,不知該有多好!

  當然,燒香拜佛也很重要,因爲現在世間人特別喜歡平安、健康、發財。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讓來到寺院裏的人,獲得他們最欠缺、最需要的精神食糧——佛法。因爲,人們在社會中長期遭受各種染汙,心中貪嗔癡等煩惱湧現得極其猛烈,痛苦、焦慮層出不窮。對這樣的可憐衆生,如果發了大乘菩提心的出家人視若無睹,那就不合理。因此,我才有這個殷切的期望。

  當然,講經說法者主要是出家師父。如果有居士智慧、能力、人格、悲心等因緣具足,也可以讓他們給大家開導佛教的意義。這樣自他都能得到利益。

  聞法以後,還要思維和修行,否則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意義。《華嚴經》中雲:“乃得佛法,但以口言,無有是處。”如果在得到佛法之後,光在口頭上說得滔滔不絕,實際上一點都不行持,那就是口是心非,並沒有真實的利益。因此,要再叁思維、修行,這樣才能品嘗到佛法的美味。聽說貴寺修建的過程中,大法師每天坐禅一兩個小時從來沒有間斷過。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堅持思維、修行佛法的意義。

  《大般涅槃經》中,有叁種精彩的比喻,即:無目者、一目者、雙目者,分別對應無有聞法、只聞而不行持和有聞有行叁者。意思是說,從來沒有聽聞過佛法的人,就像沒有眼睛的人一樣;只聽聞佛法,而沒有修行,就像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一樣;既有聽聞,又有實地修持,就像具有雙目的人一樣。每個人都願意具有雙目,不願意有殘疾,那就要聞思修行並重。

  自古以來,包括漢地禅宗、淨土、華嚴、唯識等宗派的高僧大德在內,都是通過聞思修行獲得開悟,而饒益無量無邊衆生的。如淨土宗的慧遠大師,以前他學道教和儒教,在道安法師那裏獲得法利後,他說:“儒道九流,皆糠粃耳。”所以,真正通達佛教教義時,會覺得世間法沒有真實的意義,包括儒教、道教等宗派,都是糠粃,不是精華。因此,要真正品嘗到佛教的教義,必須再叁聞思修行其內含,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這種殊勝的因緣。

  因爲曆史等方面的原因,佛教要像以前那樣興盛,也有一定的困難。像唐朝,22個皇帝只有一個不信仰佛教;元朝時,忽必烈等皇帝把藏傳佛教引入漢地,很多皇帝都信仰藏傳佛教;在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崇信佛教,翻開曆史書大家都明白。在這樣的時候,全國上下所有貧富貴賤的人都會重視佛教,因爲國君信仰佛教,下面的人即使沒有信仰,表面上也會裝著頂禮佛陀。雖然現在要達到這樣的局面不容易,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讓許許多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也並不是很困難,但首先自己要聞思修行。

  聞思修行的基礎需要人格,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就特別強調人格教育。雖然孔孟思想所講的人格很重要,但最根本的就是人要穩重,在學到知識後不能傲慢,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報答恩德。因此,我們都應在人格賢善的基礎上聞思修行。如果沒有聞思修這一核心,任何道場都是形象,也不可能將佛教的精華傳遞給他人,想通過修行斷除自相續的煩惱獲得聖者果位,也相當困難。

  總之,希望各個道場都要認識到聞思修行的重要性,並盡一切努力創造聞思修行的氣氛和因緣,如果有這方面的條件,還要全力以赴讓善緣越來越增上!

  叁、團結和合

  佛陀在《大寶積經》裏面講:“诤論多諸過,無诤具功德。”實際上,任何一個團體、組織,都應該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因爲只有在融洽的氛圍中,才有生存、發展的機會。所以,在藏漢等地弘揚佛法的人,都要有開闊的心,這樣才能真正弘揚佛法。實際上,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各個教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我們不應把佛的寶藏據爲己有,成爲個體化,更不應把它當作個人的宣傳品來排斥一切純正的佛教。

  佛教就像虛空,覆蓋所有器情世間;佛教就像海洋,誰都可以飲用;佛教就像空氣,誰都有享用的因緣。但佛教徒往往以自己的偏見和狹隘見解,把它束縛于特別微小的空間,而沒辦法弘揚開來。因此,應排除個體主義,要有“佛門一家”的廣闊胸襟。

  佛陀在《摩诃僧祇律》中講過:“離诤訟和合,寂靜覺泥洹。”所以,在弘揚佛教的時候,一定要遠離一切爭執不休的言行,而和和樂樂,這樣就能獲得寂靜,並能覺悟涅槃。

  前一段時間,我去了不少佛教道場,很多弘揚佛法的高僧大…

《修學、弘揚佛法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