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訛集

  正訛集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目 錄

  

   千佛衣  五祖不養母  出家父母反拜  梵王侍佛

   佛法本出老莊  毀擊神像?塑造神像?  末後一著

   靈照度丹霞  坐受立破  佛號仙人  無人誤入地獄

   佛書多出才人所作  性命雙修  寂滅爲樂

   曹溪水,趙州茶  《法華》叁車  《金剛纂》

   《高王觀世音經》  《觀音香山卷》  預修  寄庫

   西方十萬八千  乘急戒緩  名字羅漢  齋僧無漏功德

   無漏  五大部經  清齋  煉磨  講宗  叁山不受叁災

   達磨《楞伽》四卷  後叁卷《法華》  叁教一家

   高沙彌不受戒  叁寶  道光僧得僊  活焚  以通爲道

   巢頂灌膝  泥洹  天臺止觀  臨終預知時至  盂蘭盆

   《無爲卷》  《般若心經》  梁武帝  黃龍、洞賓

   佛入涅槃  能仁祖  《玉皇經》  亡僧  叁教同說一字

   疑情  公案  槁木死灰  談《孔雀》  《禮觀音文》

   佛者弗人也  南無佛  不生不滅  背本崇釋  僧稱

   頭陀  叁衣  剃發不剃須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雲“千佛衣」,此訛也。佛像止宜頂戴在首、負荷在肩而已。懸挂胸膈,已涉亵慢。況羅綴一身,自腰膝而下皆佛也,其過可勝言哉?輪王福傾,諒非虛語。而成風久襲,不自覺知。願高明俯察刍荛,慎勿著此。

   或曰:然則千佛衣果無之乎?曰:有之,即今二十五條衣者,千佛相傳之衣也。佛告比丘:「我此僧伽黎,過去、未來諸佛,皆著此衣而得解脫。」是其證也。

  

  五祖不養母

  

  世傳五祖拒母不與食,至不能消一勺水,此訛也。戒雖萬行,以孝爲宗。犯製養親,佛尚憐許。豈有不與食之理?且饑渴衆生至于僧寺,縱禽畜亦當哺之,況父母乎?黃梅有養母之堂,載諸方冊。爲此粗言,甯非謗聖?

  

  出家父母反拜

  

  世傳「子出家,父母反拜其子」,此訛也。愚僧不知,遂納父母之拜,或正座而父母趨傍,或中舲而父母操楫。遠違佛旨,近逆人倫。招世譏嫌,啓人傲慢。乃僧之過,非佛咎也。不知「父母反拜」者,子出家,是爲佛子,親不複子之,故子拜而親答拜。「反」也者,答也,還也。非「反常」之「反」也。

  

  梵王侍佛

  

  俗雲佛左右侍者爲佛父母,以此病佛,此訛也。佛凡說法,諸天畢集,梵王居左,帝釋居右,聽法常儀也。蓋世人訛以「梵」爲「飯」,遂疑是淨飯國王,而雲佛父。又不知帝釋莊嚴,遂疑是女,而雲佛母耳。佛雖叁界獨尊,決不令父母作侍者。俗士不知,須爲開曉。

  

  佛法本出老莊

  

  宋儒雲:「佛典本出老、莊,世人不知,駭謂奇語。譬之被虜,劫去家珍,反從虜借用。」此訛也。老、莊之書具在,試展而讀之。其所談,虛無自然而已。虛無自然,彼說之深深者也,尚不及佛法之淺淺。而謂佛從老、莊出,何異謂父從子出耶?清涼大師以邪因、無因二科,斷老氏爲外道。況莊又不及老。而宋儒膚見至此,可哂也。或又雲:「解佛經者,多引用六經、諸子,何也?」噫!此方文字,唯孔、老爲至極。不此之引,而將誰引?然借其語,不用其意,深造當自得之。

  

  毀擊神像?塑造神像?

  

  僧有毀擊天神,自謂崇正辟邪,此訛也。如來說法,必有八部鬼神。《華嚴》列主山、主水、主地、主樹、主晝、主夜,其數無量。然則彼皆非欤?夫有人則有鬼,有陽官則有陰吏,有人主則有天王,此理也。鬼神無則天亦無,天無則佛亦無。彼毀擊者,可謂自負墮處。

   或曰:經何以雲:「皈依佛,不得皈依一切天魔鬼神。」曰:特令爾勿皈依,不令爾毀擊也。譬人子依己父母,不得依他人爲父母雲爾。豈令毀擊他人乎?經載比丘奉事天神,佛戒曰:「不可。」比丘乃侮慢天神,佛誡曰:「侮慢亦不可。」聖有谟訓,萬古明鏡也。今人何不一覽?

   或問:僧有修神祠、塑神像,對之課誦,向之禮拜,而自附于常不輕之遍禮四衆者,是否?曰:亦訛也。比之毀擊,其失尤甚。何也?毀擊者,猶知有邪正也,但分別太過耳。塑造而奉事者,不知有邪正也。毀擊之失,其名曰狂。塑造之失,其名曰愚、曰邪。不侮慢、不奉事,佛訓也。今人何不一覽?

  

  末後一著

  

  有人以臨終爲末後一著,此訛也。「末後一著」本弈棋語,謂常人著數到此,已竭盡無余,不知更有一著出意料之外。如修行人所造已高已深,而不知更有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在。透得此關,然後參學事畢。苟或未然,只具一只眼。又雲「百尺竿頭一步」,亦此意也。不省此意,遂至外道指爲臨終。自誤誤人,明者勿信。

  

  靈照度丹霞

  

  世傳丹霞天然禅師,因龐居士女靈照激發,始修行悟道,此訛也。丹霞先悟道于石頭,後賜號于馬祖。與龐老相遇時,居然大善知識矣。焉有是事?不根之談,誣謗賢聖,罪莫大焉。深足爲戒。

  

  坐受立破

  

  或謂經稱菩薩戒「坐受立破,亦得無量功德」,遂有受戒之後,肆無持守,此訛也。經意蓋極言大乘戒之當受雲耳。受而即破,雖今無功,而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何得不受?豈以破戒爲可哉?以辭害意,一至于此,贻禍非小。

  

  佛號仙人

  

  經言「佛于往昔作忍辱仙人」。又佛稱「大覺金仙」。世人遂謂佛即仙,仙佛無二,此訛也。「仙」者,古修行人之通稱。後世乃分別釋、道,而有專稱耳。且世以儒、釋、道爲叁教,而「道」之爲言實通叁教,有道之士皆名「道人」,豈專目黃冠爲「道人」耶?今既有專稱,則佛自佛,仙自仙。地位相去,若霄壤然。慎無等觀,失正知見。

  

  無人誤入地獄

  

  儒者謂:「佛說惡人死入地獄。而佛法未至中國以前,人固有死而複生者。何故都無一人誤入地獄,見所謂十王者耶?」以此斷地獄不足信,此訛也。凡夫經眼之事,然後能知。佛法未至以前,縱入地獄,及乎複生,恍惚猜疑,只作一場異夢理會。佛法既至,種種開谕六道報應,然後始知此是地獄耳。理固應然,何足爲怪。

  

  佛書多出才人所作

  

  世有愚人,言佛經皆後代才人所作,非真佛說,此訛也。所雲才人,不知是何等人,乃能爲此等語言,說此等道理?設若能之,我說是人即名爲佛。且古今才人之極,孰有逾于孔、孟者乎?而佛經皆孔、孟所不及道,余可知矣。其說甚鄙,不足多辯。

  

  性命雙修

  

  道家者流,謂己爲「性命雙修」,謂學佛爲「修性不修命」,此訛也。彼蓋以神爲性,氣爲命。使神馭氣,神凝氣結而成丹,名曰「性命雙修」。以佛單言「見性」,不說及「氣」,便謂修性缺命,目爲偏枯。自不知錯認「性」字了也。佛所言「性」,至廣至大,至深至玄,奚可對「氣」平說?氣在性中,如一波在滄海耳。見佛性者,盡虛空法界無不具足,何況一身之氣而不該攝?故曰:「但得本,不愁末。」則一修一切修,又豈止二事雙修而已。學仙如張紫陽真人,其論性、命極分曉,而大尊佛法,謂:「佛法先性,尤有勝焉。」可謂灼有見處。又李清庵真人論內外藥,以精、氣、神爲外藥,元精、元氣、元神爲內藥,而雲:「高上之士不煉外藥,便煉內藥。」亦「先性尤勝」之說也。世人學仙者多,其知二公之微者蓋寡,吾是以闡之。

  

  寂滅爲樂

  

  世人見釋氏號臨終爲「涅槃」,因爲佛以死爲樂。而引儒典「死反吾真」之言,證佛經「寂滅爲樂」之旨,此訛也。梵語「涅槃」,此雲“寂滅」。「寂滅」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蓋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前古後今之所不能代謝,成劫壞劫之所不能推遷。真常獨露,苦樂雙亡,故名曰樂。六祖雲:「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正明照之極。乃錯認爲死耶?若以死爲樂,則宜速死以返吾真,而不可一朝生矣。是「斷滅」、「枯滅」、「絕滅」、「灰滅」之「滅」也,安得濫語佛之「寂滅」?

  

  曹溪水,趙州茶

  

  宗門有「曹溪水」、「趙州茶」話,愚人以修養家吞津咽液、華池神水等當之,此訛也。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古德雲:「是曹溪一滴水。」趙州問僧:「曾到此間否?」到與不到,皆令「吃茶去」。此是最上開示心宗之極談也,豈可作色身上吐納會耶?乃至認夾脊爲「趙州橋」,其類不一。明理者例斥之。

  

  《法華》叁車

  

  《法華》喻羊、鹿、牛車,修養家指爲尾闾、夾脊、泥丸,此訛也。「車」者,「乘載」義。羊、鹿、牛喻大小乘耳,聲聞、緣覺、菩薩功德勝劣借此爲喻。錯認色身,速宜悔悟。

  

  《金剛纂》

  

  俗刻諸經,有《金剛經纂》,自贊功德,謂「誦纂一遍,勝經萬遍」,此訛也。《金剛經》所以有不思議功德者,謂其極談空理,一法靡存,般若威神,津梁萬類雲爾。豈謂文中纂出「佛」若幹、「須菩提」若幹、「何以故」若幹,如是等字數爲功德耶?其流之弊,遂有愚僧受人儭施,不誦全經,而以一纂當之。構地獄無窮之苦,皆此說誤之也。編輯邪書,爲害如是。又世有《大乘金剛論》亦是僞造。乃至《妙沙》、《分珠》、《血盆》等種種邪僞,瑣不足辯。

  

  《高王觀世音經》

  

  又《高王觀世音經》,世傳高王誦之脫難,此訛也。其經鄙俚,不成文義,不知譯自何代。以理斷之,即是《法華·普門品》耳。高王仗此脫難,故以爲名。後人不知,別造僞語,稱《高王經》。因名迷義,俗所不覺。

  

  《觀音香山卷》

  

  卷中稱觀音是妙莊王女,出家成道而號觀音,此訛也。觀音過去古佛,叁十二應,隨類度生。或現女身耳,不是才以女身始修成道也。彼「妙莊」既不標何代國王,又不說…

《正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直道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