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草。黯然不見。若不斷生滅。如何得悟無生。若非無生。又何以敵生死。若悟而後見。則世尊依刹那而說無生。又爲剩法矣。西堂飽餐教義。今棄所習。單提向上一路。于此試定當看。但不可作義理和會。亦不可向意解中求。能于一念刹那中頓見無生。則佛祖鼻孔。一串穿卻。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棲講肆。從少林參諸祖機緣。今盡屏所習。單提向上一路。吊影雙徑。適老人來。因拈香請益。老人示之曰。此事人人本無欠缺。圓滿具足。所以日用不知。不得受用者。直爲無始惡習種子。積劫熏染根深。已是難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師公案。種種知見。更增一重障礙。雖要求明自己。轉求轉遠。此何以故。只爲昧卻自己。向他取覓耳。以積生煩惱習氣。名煩惱障。[糸-八]妙知見。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體自現。今參究向上事。先要將從前所學一切文字語言[糸-八]妙道理。名爲雜毒。盡情吐卻。單提本參話頭。重下疑情。斬斷妄想煩惱根源。使內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後際斷。中閑自孤。只有一個疑團。作自己命根。疑到疑不去。用力不得處。一觑觑定。看他畢竟是個甚麼。看來看去。拶來拶去。自有倒斷時也。但存絲毫知見。于中便隔千裏萬裏。但看初祖雲。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便是歸家第一條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當。則千生百劫。終在途路耳。山主但將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日得處。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萬萬勉之。
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參禅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頭。如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或審實念佛的是誰。隨舉一則橫在胸中。如金剛王寶劍。將一切思慮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內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斷要津。築塞咽喉。不容吐氣。如此著力。一眼觑著。這提話頭的畢竟是個甚麼。如此下疑。疑來疑去。疑到心如牆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想潛流。一觑觑見。便又極力提起話頭。再下疑情。又審又疑。將此疑團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時。正是得力處。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臥。動靜閑忙中。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睡夢中。亦不放舍。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如有氣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撕挨。方是個參禅用工之人。用力極處。不計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歡喜的時節。若悠悠任意。一暴十寒。恐終無得力時也。山主有志向上事。當以此自勉。
示乘密顯禅人
學人日用。觀四大如影。觀目前如夢事。觀心如急流。觀動作如機關木人。觀聲音如谷響。觀境界如空華。作是觀時。無我我所。無動我者。無作爲者。去來坐立。無起無止。應念無生。是名入無诤叁昧。
示昙衍宗禅人
宗禅人少遊講肆。習性相義。久之以不見自性。起疑參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雙徑。拈香請益。因示之曰。古人雲。不貴子行履。只貴子見地。所言行履者。趣進工夫也。見地者。了達自心爲行本也。行本不明。則趣操失旨。故參學之士。以見地爲先。所言見地者。乃的信自心。本來清淨了無一物。不獨凡情。聖亦不立。但因無始無明。自蔽妙明。故起種種顛倒。妄想分別。造種種業。譬如醒人無事。而忽于睡中。作種種夢。夢中苦樂等事。宛然現前。及至覺來求之。了不可得。是謂無中生有。豈實法耶。但癡人顛倒。執爲實有。此乃見不徹也。及佛出世說種種法。乃破夢之具耳。亦無本也。而學佛法者。又執爲己實有之法。此乃夢中增夢耳。今參禅之法。無別妙訣。直是打破夢想顛倒。若了知本無。的信自心清淨無物。則達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則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藥。妄想是病。若藥病不立。則本體安然。如此則知藥病皆病。今參究所提古人無字公案。乃攻藥病之藥也。是謂以毒去毒。若知本無物。則參之一字。又下一毒也。豈可將此作[糸-八]妙會耶。若不信自心。縱參亦是誤服毒藥。禅人能信之乎。當于一法不立處參。
示顧山子
予居雙徑之寂照。居士顧山子來參。扣其業。曰事形家。次至化城。因指點山水。談造化之精妙。超乎形氣。蓋得其精而遺其粗者。因诘之。謂嘗見悟一篇。是篇乃予門生周子所述。予嘗序之曰。一乃萬物之本。造化之蘊也。故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聖人得一以爲天下正。正則不滑于邪。而固其本也。然人與物。理與氣。心與形。均一也。一得而衆理歸之。語雲。識得一。萬事畢。故吾徒參[糸-八]之士。必曰。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斯則歸一可知。一之所歸。則不可知也。今夫人者萬務交固。萬慮攻心。紛紛擾擾。竟莫之甯。乃不識一之過也。居士既能觀天地造化之歸一。而不識身心性命之歸一。是知二五而不知爲十也。苟知性命之歸一。則萬化備在于我矣。可不務哉。
示譚梁生
譚生根器最利。蓋從夙習般若中來。然般若乃衆生佛性。各各具足。而根有利鈍之不同者。良由五欲習氣有厚薄之不等耳。其利根者。因久習般若。淨除染汙習氣。及至今生。聰慧明利。而人不知返。將利根聰明。作染汙惡習之資。是名顛倒也。以般若內熏。故時時有出塵志。且曰。我至某時待世事了畢。即去學道。此等見識。舉世皆然。以有將來之念。故目前種種應緣境界。由抱未來高尚之志。視爲不足爲。亦不屑爲。以此虛想。返增貢高我慢之心。謂他人無此心。皆庸品耳。而自己將目前放過。世出世閑。二者俱失。虛送光陰。及至將來。未必可如初志也。且又心不檢細行。情存鹵莽。以我見作高明。此尤誤之甚也。如此喚作有志氣。返不若叁家村裏田舍翁。他無別想。歲歲生涯不缺。可不愧哉。聖人教人不躐等。故曰。素位而行。老子曰。跨者不行。惟今既有此向道之志。就從今日切切仔細。就規矩上做將去。將一片真實心。學道不染汙的現前行將去。若目前時時刻刻不放過。則將來不脫空。若目前以虛想空頭。且待將來。是涉河求井而止渴也。豈不愚哉。譚生請直看目前不虛放過一著。便見平生下落。
示曹士居
凡民日用。不離見聞覺知。而聖人亦然。其用既同。而有聖凡之別者。在知與不知之閑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學人複聖工夫。只在日用不知處。求其固有之知。若見本有之知。則一切聲色貨利。了然不被所感如是遇境逢緣。如鏡現像。無一物可動于中矣。此入道之要門也。
示馮延齡
學人向道。第一要怕生死。次要知生死根。生死根者。即日用現前種種憎。愛。取。舍。我慢。貪。嗔。癡業是。既此是生死苦根。發心要斷。更無他術。只是起時。就照見定不容他起。當不起處。則當處消滅。消滅時更不相續。如此用心。念念不放過。心心不昧。其知自靈。知若靈。則觸境境不牽心。觀心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則生死無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別求玄妙。
示寒灰奇小師住山(丙辰)
奇先禮達大師。求出世法。師許可。令參老人。爲之剃染。依老人數載。以刻大藏因緣。複歸本師執勞。此大役非一日矣。今以老病覓大休歇場。意蔔之無當也。老人來雙徑。見奇氣雖弱而心力更強。以向十余年來。得單提向上一路。少有把鼻。但欠[囗@力]地一聲耳。談及歸休地。老人示之曰。盡大地是寂滅場。唯在學人肯放下處。便是休歇地耳。又何從他覓哉。古德雲。不離真有立處。立處即真。良由自心生滅。一向循情種種取舍。故頭頭障礙。叁祖大師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雲。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若不如則窮盡十方無可休之地矣。老人觀雙徑乃八十八祖說法地。大慧禅師亦歸宿于此。即汝本師和尚。腳跟遍海內。立足無卓錐。畢竟以刻大藏因緣。故得埋骨與大慧同坑。況汝隨本師願輪。刻經于寂照開山。皆汝用命之地。即汝放舍身命處也。老人知汝不能放舍者。乃我見未忘。非懶病也。以淨法界中佛祖衆生。大家有分。獨我見者不能入。若見有我。則視佛祖皆是人相。人與我相對。如此則終無可避之人。亦無可休之地矣。汝自不休。則無地可休。汝若肯休。則當下便休。一切放下。方爲大休。休則佛與衆生。皆即避影。亦無地可容渠矣。汝求向上一路。雖雲奇特。不若放下平貼耳。古人雲。家邦平貼到人稀。若到平貼地。則佛亦不做。更何向上可求耶。
示石鏡一禅人
古人爲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單棲。專爲究明己躬下事。故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懶圖安閑。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卻。放得胸中幹幹淨淨。了無一法當情。只是一個話頭作自己命根。古人叁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懶的癡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虛消信施。挨到臘月叁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禅人當思爲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古德雲。叁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卻人身。誠爲苦也。可不念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七
法語
示太素元禅人
凡學人先習教乘。回心向上一路。雖是有志。無柰藏識中有新熏文字雜毒習氣。舊熏貪嗔癡愛煩惱習氣。內外交攻。最難打疊。要放放不下。要斷斷不得。要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話頭。如水上葫蘆。遏捺不下。只管與之打交滾。最是難下手。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了也。如此乃是沒志氣無力量人。說甚參禅。如今初心。只管將心內外一切道理知見。及妄想思慮。一齊放下。放了又放。放到無可放處。方才提起一則公案話頭。如趙州無字橫在胸中。因甚道無。重下疑情。若疑情得力。則妄想不起。若才見起時。切不可與…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