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作對。將心要斷他。亦不得將心止他。亦不可相續他。但只觑見。便撇過。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話頭。深深看觑。則彼妄想自然掃蹤絕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的訣。若話頭純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礙。久久疑情得力。妄想暫歇時。便得一念歡喜也。得些歡喜處。不可當奇特。但從此好用功耳。禅人棄教從禅。初心最難。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視作小事。
示恒河智禅人持法華經
禅人出家浮渡。久執侍澹公。得任持法門。居化城有年。化城乃刻大藏地。爲海內法窟。禅人力任常住。綱維百務。老人適來雙徑。禅人作禮請益。願持法華經。老人因示之。曰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開示一切衆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見者。乃衆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無明封蔀。而爲妄想知見。故日用見聞知覺。隨情造業。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覺知。我釋迦大師。特特出世一番。單爲開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則日用六根門頭應緣作用者。皆佛智現前。名佛知見。非衆生妄想知見也。若悟此知見。則頭頭法法。皆真實用心。凡一切動用諸行。皆真實妙行。都爲成佛真因矣。故經雲。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乃至一香一華。以此供養佛。皆已成佛道。微因小善。皆成佛真因。況身任衆務。舍命爲法。豈非成佛之真種乎。吾佛教人持法華經者。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禅人能奉如來叁者之教。乃名真持經人。若不能入此叁法門。則單持安樂行品。念念思惟。心心願入。晝夜不忘。如此則六萬余言。字字光明。現于六根門頭矣。若不入此法門。縱能持百千萬部。但是與義作仇家。豈真持經者耶。若不信老人。更當請問文殊彌勒。
示王鹿年(丁巳元旦六日)
王生鹿年。生長淮西。來禮徑山。谒老人乞語。老人見其負義氣而有慈心。因謂之曰。子聞之。古有大力之人乎。敵人者愚。敵己者智。愚者常弱。智者常勝之道也。聖人教人以不用爲用。故曰。柔勝剛。弱勝強。易曰。剛而能柔。吉之道也。項羽拔山舉鼎。力雄千古。及敗別虞姬。噓唏泣數行下。是能敵人而不能敵己者也。聖示人直顔子曰。克己複禮爲仁。古今學者。皆知克己之語。而不能作勝己之業。豈智也哉。王生有力于此。當不墮凡夫數可耳。
示在颙侍者
颙侍者。生于西蜀。少沈賤役。幸般若之因不昧。少小即知參妙峰大師。發出世心。亦夙種內熏而使之然。適遇澹居和尚入蜀。時颙執侍。直指徐公。素喜其信心。遂命禮澹和尚求出苦法。剃發爲沙彌。老人來雙徑。颙充侍者。日夜精勤無怠。老人初憐其蠢蠢。時時激發。颙時聞老人開示衲子。亦眉閑津津動色。是知衆生佛性種子。待時而發也。因請益。老人乃開示以念佛審誰字公案。教其參究。颙亦能領荷。第恐無決定爲生死心。不能[拚-ㄙ+ㄊ]命到底。又恐宿習惡知惡見。中道遮障。流入邪網。除此二病。則單一念。晝夜六時緊抱疑團。即二叁十年不悟不休。縱今生不悟。將作勝因。來世出頭。便知此事。雖經多劫。終不失正因種子。若立志不堅。用心不切。別起邪思。不但辜負此生。即千生萬劫。亦無出頭分也。
示在介侍者
紫柏老人。全身荷負大法。欲建法門中興之業。故刻力冊大藏經。此一段大事因緣。非小小也。末後全付擔。于澹公一肩荷之。經既刻而貯不得其宜。則複化城之功。又非小小。化城複非一手一足之力。侍者在介。事事賈勇先登。不避艱險。其功居多。此又衆中之尤難也。嘗謂世人未有無所爲而樂用者。即古豪傑皆然。況其他乎。漢高帝天下既定。功臣未封。忽見沙中偶語。問子房。子房曰。此從兵戈中冒矢石經萬死一生者。皆欲得尺寸之封。今未見封。故偶語耳。于是即封之。此古昔用人之格也。今觀介侍者。初心無他圖。圖出家耳。今奔走七年。化城定矣。大法已得所矣。其居功者。甯無偶語乎。老人謂今當可以如來之賞而賞之也。介侍者即以老人。得如來之大賞。若不能奉如來法。持如來戒。行如來事。萬一破戒壞法。如來亦有叁尺在也。慎之哉。
示在淨沙彌
佛說二十難中雲。得人身難。生中國難。得遇佛法難。親近善知識難。生正信難。此五乃難之難者。沙淨彌已具其四。所欠者唯生正信耳。今幸出家。得遇大善知識爲依歸。又渾身跳在佛法大海。此何修而得。何緣而至。若不奮發勇猛。生大正信。將此一片幻妄身心。洗得幹幹淨淨。[拚-ㄙ+ㄊ]一條性命。志出生死。廣修萬行。結成佛無上之大緣。豈不當面錯過。失多生善根種子耶。古德雲。叁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卻人身爲誠苦耳。佛言心如弦直。可以入道。所言弦直者。謂無委曲相也。如何是委曲相。謂機械巧心。偷心。乖心。覆過心。無慚愧心。懶惰偷安心。見人過失心。貢高我慢心。自是非他心。不生孝順心慈愍心。總之一切不善心。皆是自心之委曲相也。今要發心。只須將前一切心。盡行掃除。時時撿點。念念照管。不許放行。恐不能頓斷。將古人一則公案。橫在胸中。習氣發時。便提此話頭。與之撕捱。久久純熟。則心自條直。而道念日增。行門日進。心地日明。如此一生。始謂不虛度也。不然待生死到。將何抵對。沙彌當自思之。切不可作等閑輕意放過。
示性田徒海耕行者
曆觀古之豪傑。涉艱難困苦。操長遠不退之志者。概不多見。其人若晉五臣。從重耳亡在外。十九年無怠心者。蓋亦日夜望咫尺之封。垂不朽于竹帛耳。此乃名利牽心。故忘身從事。古今世人之常情也。若田道人者。從達大師。二十余年。寢食俱廢。一息未嘗少怠。小有過差。痛責重杖。居常兩腿如墨。竟不起一怨心。出一怨言。以至觸犯。大難以死從事。在寂寞苦空門中。竟何所圖。乃能精進堅強不拔如此哉。由是觀之。較古忠臣義士所絕少者。今于道人見之矣。及死得從葬大師于雙徑。予謂此一壞土。不但俗人。即僧徒亦不易得。是于法國土中。已得茅土之封也。非亡身血戰。何以有此臨終。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今澹公爲名曰海耕。亦法門功臣世業之券也。豈小緣哉。
示朱素臣
士人學道。多以讀書爲妨礙。老人曰。讀書何礙道。但不讀書時。多被無端妄想擾亂。若就閑時。能攝心一處。把斷妄想不行。心心在道。念念不忘。如此則學道時多。讀書時少也。老人嘗示學人。當要念頭起處。即看破。事未至時莫妄生。果能如此用心。則妄想自斷。外事自然無擾。道力自強。工夫必易就耳。
示沈止止
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則不入。古雲。學道志當歸一。吾所謂一者。一其志耳。今既知參究功夫。即將所參公案。橫在胸中。不論閑忙動靜。迎賓待客。日用雲爲。一切處提撕。不得放過。放過則被境擾。擾則生厭。厭則但有求閑之心。無念道之心矣。心志歸一。則百事可做。凡用心處。只在念頭起處著力。起即看破。看破即當下潛消。更不相續。被他掉弄。是參究訣法。故曰。圖難于易。爲大于細。此正易處細處。下手。便覺省力。若舍此更待閑時靜時。方做工夫。如此則盡此生。無入道之時也。沈生但就一念上做。不必向外馳求。即禮佛持咒。也只在一念信力上做。總之種種方便。皆是攝心之法耳。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義之士。非有大力。不足以任大事。力有心力。有氣力。語雲。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以形太勞則枯。精太勞則竭。神太勞則歇。莊周言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此言過用而不知所養也。故老氏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者有而不盡用也。養形謂治人。養性。謂事天。吾佛所謂六根奔于六塵之境。久而遂勞。謂是故也。是知古人任大事者。未有不以有余而從事于物也。如漢高帝以力取天下。百戰百不勝。及一勝即成大事。豈非善守有余。以治不足者哉。先大師以法門大事。付公一肩荷之。不遺余力。當百折之沖。秋毫皆窮神極力以應之。以其志有余而不暇顧其形之易瘁也。今也有形易化。時往難複。當及時休養以全其天和。所謂本立而道生也。以公生平所學。以明心爲格。若心廣而形眇。則力全而任有余未盡之業。猶千裏之行以暫息而至。公必有以自處也。何如。
示念佛切要(在雲棲爲聞子將子與母氏說)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雲。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雲。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衆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叁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産。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