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P4

  ..续本文上一页之作对。将心要断他。亦不得将心止他。亦不可相续他。但只觑见。便撇过。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话头。深深看觑。则彼妄想自然扫踪绝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的诀。若话头纯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碍。久久疑情得力。妄想暂歇时。便得一念欢喜也。得些欢喜处。不可当奇特。但从此好用功耳。禅人弃教从禅。初心最难。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视作小事。

   示恒河智禅人持法华经

   禅人出家浮渡。久执侍澹公。得任持法门。居化城有年。化城乃刻大藏地。为海内法窟。禅人力任常住。纲维百务。老人适来双径。禅人作礼请益。愿持法华经。老人因示之。曰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一切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见者。乃众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无明封蔀。而为妄想知见。故日用见闻知觉。随情造业。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觉知。我释迦大师。特特出世一番。单为开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则日用六根门头应缘作用者。皆佛智现前。名佛知见。非众生妄想知见也。若悟此知见。则头头法法。皆真实用心。凡一切动用诸行。皆真实妙行。都为成佛真因矣。故经云。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乃至一香一华。以此供养佛。皆已成佛道。微因小善。皆成佛真因。况身任众务。舍命为法。岂非成佛之真种乎。吾佛教人持法华经者。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禅人能奉如来三者之教。乃名真持经人。若不能入此三法门。则单持安乐行品。念念思惟。心心愿入。昼夜不忘。如此则六万余言。字字光明。现于六根门头矣。若不入此法门。纵能持百千万部。但是与义作仇家。岂真持经者耶。若不信老人。更当请问文殊弥勒。

   示王鹿年(丁巳元旦六日)

   王生鹿年。生长淮西。来礼径山。谒老人乞语。老人见其负义气而有慈心。因谓之曰。子闻之。古有大力之人乎。敌人者愚。敌己者智。愚者常弱。智者常胜之道也。圣人教人以不用为用。故曰。柔胜刚。弱胜强。易曰。刚而能柔。吉之道也。项羽拔山举鼎。力雄千古。及败别虞姬。嘘唏泣数行下。是能敌人而不能敌己者也。圣示人直颜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古今学者。皆知克己之语。而不能作胜己之业。岂智也哉。王生有力于此。当不堕凡夫数可耳。

   示在颙侍者

   颙侍者。生于西蜀。少沈贱役。幸般若之因不昧。少小即知参妙峰大师。发出世心。亦夙种内熏而使之然。适遇澹居和尚入蜀。时颙执侍。直指徐公。素喜其信心。遂命礼澹和尚求出苦法。剃发为沙弥。老人来双径。颙充侍者。日夜精勤无怠。老人初怜其蠢蠢。时时激发。颙时闻老人开示衲子。亦眉闲津津动色。是知众生佛性种子。待时而发也。因请益。老人乃开示以念佛审谁字公案。教其参究。颙亦能领荷。第恐无决定为生死心。不能[拚-ㄙ+ㄊ]命到底。又恐宿习恶知恶见。中道遮障。流入邪网。除此二病。则单一念。昼夜六时紧抱疑团。即二三十年不悟不休。纵今生不悟。将作胜因。来世出头。便知此事。虽经多劫。终不失正因种子。若立志不坚。用心不切。别起邪思。不但辜负此生。即千生万劫。亦无出头分也。

   示在介侍者

   紫柏老人。全身荷负大法。欲建法门中兴之业。故刻力册大藏经。此一段大事因缘。非小小也。末后全付担。于澹公一肩荷之。经既刻而贮不得其宜。则复化城之功。又非小小。化城复非一手一足之力。侍者在介。事事贾勇先登。不避艰险。其功居多。此又众中之尤难也。尝谓世人未有无所为而乐用者。即古豪杰皆然。况其他乎。汉高帝天下既定。功臣未封。忽见沙中偶语。问子房。子房曰。此从兵戈中冒矢石经万死一生者。皆欲得尺寸之封。今未见封。故偶语耳。于是即封之。此古昔用人之格也。今观介侍者。初心无他图。图出家耳。今奔走七年。化城定矣。大法已得所矣。其居功者。宁无偶语乎。老人谓今当可以如来之赏而赏之也。介侍者即以老人。得如来之大赏。若不能奉如来法。持如来戒。行如来事。万一破戒坏法。如来亦有三尺在也。慎之哉。

   示在净沙弥

   佛说二十难中云。得人身难。生中国难。得遇佛法难。亲近善知识难。生正信难。此五乃难之难者。沙净弥已具其四。所欠者唯生正信耳。今幸出家。得遇大善知识为依归。又浑身跳在佛法大海。此何修而得。何缘而至。若不奋发勇猛。生大正信。将此一片幻妄身心。洗得干干净净。[拚-ㄙ+ㄊ]一条性命。志出生死。广修万行。结成佛无上之大缘。岂不当面错过。失多生善根种子耶。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为诚苦耳。佛言心如弦直。可以入道。所言弦直者。谓无委曲相也。如何是委曲相。谓机械巧心。偷心。乖心。覆过心。无惭愧心。懒惰偷安心。见人过失心。贡高我慢心。自是非他心。不生孝顺心慈愍心。总之一切不善心。皆是自心之委曲相也。今要发心。只须将前一切心。尽行扫除。时时捡点。念念照管。不许放行。恐不能顿断。将古人一则公案。横在胸中。习气发时。便提此话头。与之撕捱。久久纯熟。则心自条直。而道念日增。行门日进。心地日明。如此一生。始谓不虚度也。不然待生死到。将何抵对。沙弥当自思之。切不可作等闲轻意放过。

   示性田徒海耕行者

   历观古之豪杰。涉艰难困苦。操长远不退之志者。概不多见。其人若晋五臣。从重耳亡在外。十九年无怠心者。盖亦日夜望咫尺之封。垂不朽于竹帛耳。此乃名利牵心。故忘身从事。古今世人之常情也。若田道人者。从达大师。二十余年。寝食俱废。一息未尝少怠。小有过差。痛责重杖。居常两腿如墨。竟不起一怨心。出一怨言。以至触犯。大难以死从事。在寂寞苦空门中。竟何所图。乃能精进坚强不拔如此哉。由是观之。较古忠臣义士所绝少者。今于道人见之矣。及死得从葬大师于双径。予谓此一坏土。不但俗人。即僧徒亦不易得。是于法国土中。已得茅土之封也。非亡身血战。何以有此临终。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今澹公为名曰海耕。亦法门功臣世业之券也。岂小缘哉。

   示朱素臣

   士人学道。多以读书为妨碍。老人曰。读书何碍道。但不读书时。多被无端妄想扰乱。若就闲时。能摄心一处。把断妄想不行。心心在道。念念不忘。如此则学道时多。读书时少也。老人尝示学人。当要念头起处。即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果能如此用心。则妄想自断。外事自然无扰。道力自强。工夫必易就耳。

   示沈止止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入。古云。学道志当归一。吾所谓一者。一其志耳。今既知参究功夫。即将所参公案。横在胸中。不论闲忙动静。迎宾待客。日用云为。一切处提撕。不得放过。放过则被境扰。扰则生厌。厌则但有求闲之心。无念道之心矣。心志归一。则百事可做。凡用心处。只在念头起处著力。起即看破。看破即当下潜消。更不相续。被他掉弄。是参究诀法。故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此正易处细处。下手。便觉省力。若舍此更待闲时静时。方做工夫。如此则尽此生。无入道之时也。沉生但就一念上做。不必向外驰求。即礼佛持咒。也只在一念信力上做。总之种种方便。皆是摄心之法耳。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义之士。非有大力。不足以任大事。力有心力。有气力。语云。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以形太劳则枯。精太劳则竭。神太劳则歇。庄周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此言过用而不知所养也。故老氏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者有而不尽用也。养形谓治人。养性。谓事天。吾佛所谓六根奔于六尘之境。久而遂劳。谓是故也。是知古人任大事者。未有不以有余而从事于物也。如汉高帝以力取天下。百战百不胜。及一胜即成大事。岂非善守有余。以治不足者哉。先大师以法门大事。付公一肩荷之。不遗余力。当百折之冲。秋毫皆穷神极力以应之。以其志有余而不暇顾其形之易瘁也。今也有形易化。时往难复。当及时休养以全其天和。所谓本立而道生也。以公生平所学。以明心为格。若心广而形眇。则力全而任有余未尽之业。犹千里之行以暂息而至。公必有以自处也。何如。

   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