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示云栖侍者
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闲。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实见者也。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末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已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如此则念念想时。就是弥陀出现时也。才有一念忘却。便是负恩德入生死之时。老人无法可说。但以大师全身。安向汝心中。不可吐却。便是我老汉隐身三昧也。汝谛思之。
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两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一念遗失。便堕魔业。
示玄津壑公
公受业净慈。乃永明禅师唱道地。初剃发。礼永明塔于荒榛。凡事一遵遗范。手自行录。为师承卜迁师塔。于宗镜堂。后誓不募化。唯行法华忏仪。坚持其愿。而集者如云。塔工既成。修宗镜堂筑三潭放生池。皆永明本愿也。余吊云栖大师。将往净慈。公料理宗镜堂为驻锡所。予入门礼永明大师塔。观其精妙细密。经画如法。纤悉毫末。咸中规矩。予留旬日。绕千百众。人人充足法喜。内外不遗。诸凡井井。颐指适可。如不经意。予以是见公才堪经世。慈足利生。不独有深心实具。无方妙行。非乘宿愿未易能也。予既行。公送别请益。予因示之曰。为佛弟子。人有真伪。行有理事。才有体用。心有广狭。均名僧也。而就中不同如霄壤。故菩萨利生之门。有其多种。佛呵声闻为名字罗汉。斥非真也。佛所最重者。唯末世中护慧命者。为极难其人。以处刚强浊世。自救不暇。安能为法门乎。周身不给安肯爱护众生乎。诸大乘教中。皆称能护法者为真佛弟子。以能克荷其家业耳。佛忧灭度之后。求持经者为难。然经即佛之法身慧命。非纸墨文字也。且法身流转五道而为众生。是知能护众生。即护佛慧命。故般若教菩萨法。以度众生为第一。以不住众生相为妙行。所谓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是了众生相空也。然我即众生之众生也。众生既空。我亦何有。我人皆空。中闲事业。谁作谁受。物我两忘。中闲自寂。三轮若空。则实相如如。平等一照。菩提涅槃。皆如幻梦。又何有佛法之可说。禅道之可修。万行之可作哉。所以法华会上。赞持经者。曰举手低头。皆已成佛。是乃以已成之佛心。作现前之众行。故一一行皆是佛行。行之妙者无逾于此。如此是名真佛弟子矣。佛言。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所以菩萨如大地心。荷负众生故。如桥梁心。济渡众生故。毗卢以普贤为身。普贤以众生为身。若以众生为心。是为荷担如来矣。公试观予言。以印证其心。若见自心。果于法合。则法外无法。如空外无空。若有草芥尘毛。而不举体全归法性者。则是心外有法。法外有心。人我枞然。是非未泯。舍此法门。更于何处求向上一路乎。佛元无法与人。祖师亦愿自度。若存一法之见。即是自心未度。自不能度。求甚佛祖作担粪奴郎耶。公自此以往。更须高著眼睛。自点捡看。莫道老僧饶舌。
示了无深禅人
佛言。比丘心如弦直。可以入道。净名云。直心是道场。圣人亦云。人之生也直。是知佛心无别妙处。只是众生中直心人耳。直则无委曲相。所言直者。乃一尘不立。方谓之直。譬如弓弦之直能容何物哉。才有一念不直。便是过错。能念念直。则念念不容一物。物不立处。则本体自现。故六祖大师云。常自见己过。即此一语。便是成祖作祖之要诀。所言过者。非作事之差。乃自心之妄耳。以此心本无一物。平平贴贴。才有一念则为过矣。一念为过。况种种恶习。念念发现。不自觉知。岂能免过。学人用心。不在一念上著力。则终身参学。不能得真实受用。以用浮想缘影为功。故错到底耳。禅人初参老人于径山。老人即字之曰了无。欲要著力于本来无一物耳。送别舟中。贻此勉之。
示雪岭峻禅人
学道人第一要骨气刚。次要识量大。次要生死心切。骨气识量。乃夙习种性。苟为生死心现前。立志三事具足。是为向道。至若用心参究。古人教人最初下手。便要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此语学者皆知。及至用心。才举一念便落意识窠臼。如何离得。以多生习气。一向在身心世界里做活计。堕在五蕴区宇。被他笼罩。超脱不得。至做工夫。现出种种怪事。皆此过也。是须要识量广大。见处超卓。先将身心世界撇过。举起本参话头。如虚空中橛子相似。久久忽然虚空迸碎。便是大人眼界。定不是寻常默照邪禅可比也。此段力量。须是一块刚骨。方才立得脚跟稳当。若是软暖柔懦粥饭气习者。何敢傍其万一。至于看话头最怕落在玄妙知见窠臼。是为黑山鬼窟。才有丝毫玄妙知见挂在胸中。或将古人言句蕴之不舍。便堕外道邪见。以此中纤尘著不得。著不得处。便是得力时也。只须彻底打破漆桶。方是真实。又不可将心待悟。作栏头板也。禅人只么用力去。他日自信老僧不欺。
示刘道人
汝为生死出家。独坐孤峰顶上。十年于此。何等真切。闻被魔害数十次。其心不动。众皆劝往他处避之。毕竟不去。何等忍力。此必于本分事上大有得力处。既能一念如此。当视四大如空花水月。视死生如梦幻。若果得解脱。便坐脱立亡去。如其不能。就当一念不动。任他刀割香涂。节节肢解。毕竟不动一念。方是正见正行。今闻欲绝粒而死。此是魔所摄持。即当看破。此念决不可如此认著。不唯可惜自己为生死苦心。抑恐令他入邪见网也。
示非石玉禅人
末法学人多尚浮习。不诣真实。故于佛法教道。但执名言。不达究竟之旨。增益知见。生大我慢。是又以佛法结生死根。良由最初发心。不从生死上著脚。亦不知生死为何物。将谓与己无干。瞢然夜行。故不得正修行路。且佛教人言言句句。乃出生死法。岂意今人反堕耶。此非佛咎。咎在学人无正信正见。向未亲近真善知识。指点说破耳。学人方玉。昔参老人于岭外。真实朴素。老人东游吴越。刻棱严法华新疏。命玉校讎。参详斟酌。得老人言外之旨。老人今归匡庐休老。异日玉能相伴于空闲寂寞之中。参究向上事。当不被宿习文字作所知障也。老人行矣。七贤峰头。有牛粪火煨芋以待。子其念之。
示吴江沈居士
一切众生。皆以我执而为生死根本。以有我则有物。物与我对。则形敌生。以我招敌。则众忤皆归。忤则为其所惑矣。故眼为色惑。耳为声惑。鼻为香惑。舌为味惑。身为触惑。意为法惑。惑则扰。扰则乱。乱则失其正。既失其正。则被所伤者多矣。世之人皆为其惑而不自知。为其所伤而不知痛。愚之甚矣。且将以为资我也。而又爱而执之取之。又愚之愚者也。惟有智者知其不我益也。故远而避之。苟避之不若忘我。诚能忘我。则于众敌。犹夫众箭攒空。则无可寄矣。有志道者。试从此始。
示王子颙
世人一向在幻妄身心境界上作活计。从生至死。未曾一念返觉自心本来面目。由其不觉。故不知其病根。所在以水火相违。四大交攻。是为身病。妄想攀缘。爱憎取舍。是为心病。然身病药石可治。而心病则无药可治佛为世医王。及调治众生心病。种种方便。究竟单以觉破妄想无性。为回生妙药。学人要求安乐法门。先须识破身非我有。但看父母未生前。何曾有此血肉之躯。及四大分离。即今此身更向何处安立。如此时时观察。久则忽然一念觉破。即不为此身所苦。是为治身病之妙药。一切病元皆从妄想心生。只须日用念念观察。凡一切善恶念头起处。即是病根发现。直须当念著力。就在起处观察。看他毕竟从何处起。毕竟是谁起灭。及至妄想灭时。定要追察毕竟灭向何处去。如此追究到起无起处。灭无灭处。是谓起灭无从。则心体安然。得大自在。如此把断要关。则前后不续。中闲一念自孤即此一念独立处。久久纯熟。则妄想病根自拔。一切心垢。亦无地可寄矣。是为治心病之妙药也。子颙切志向上事。但差在言语文字中求。不知向自己心地上求。以自心妄想。已是病根。又将他人言语把作实法。是谓重增一重障碍耳。从今但直觉破自心妄想。不被率转。但看妄想起处。决不可相续。佛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无外得。如此用心不退。即此现前自心。便是大安乐解脱法门。老人因请益詺其名曰。福觉。以其觉乃第一无量之福也。其勉之哉。
示旅泊居士沈豫昌
居士生十善之家。居富贵之室。以菩萨人为父母。以善知识为眷属。以同行同愿为奴仆。以慈力示现为儿女。而身处其中。如青莲出水。挺挺淤泥。既发信心。修诸福德。事事如意。绕宅湖池约数里许。所养之鱼称湖沙数。初请藏经过芦洲。满荡之鱼。夜乘红光而尽生天。其所遇福缘胜广如是。但以行道不力为愧。请益老人。老人因示之曰。是诚可愧者矣。何也。以外施为易。内施不足。是舍心不若舍物之易耳。虽然。亦丈夫所难也。由历劫生死情根。深固难拔。非发大勇猛决烈之志。求其如法修行。实非易易…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