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爲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叁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示雲棲侍者
大師未入滅時。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凡一切密行無不睹。一切微言無不聞。一切應機無不達。一切心事無不知。是則大師之全身色相音聲。無不昭昭于心目之閑。即親近數千萬衆。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實見者也。即今大衆。人人見大師滅度。只侍者獨不作滅度想耳。末法修行淨土。都要說想彌陀妙相。以未得親見面目。即想亦不真。要聞彌陀說法。則思亦不真。我觀大師則彌陀之化身。侍者執侍已久。豈可忘卻大師。又向他家求佛法開示。我謂侍者。更不必作別想。只想大師如生前一一規模法範。音聲語言。作事威儀。修行觀念。利生慈悲。細細從頭至足。終日竟夜一一通想一過。如此則念念想時。就是彌陀出現時也。才有一念忘卻。便是負恩德入生死之時。老人無法可說。但以大師全身。安向汝心中。不可吐卻。便是我老漢隱身叁昧也。汝谛思之。
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無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滅。能所兩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一念遺失。便墮魔業。
示玄津壑公
公受業淨慈。乃永明禅師唱道地。初剃發。禮永明塔于荒榛。凡事一遵遺範。手自行錄。爲師承蔔遷師塔。于宗鏡堂。後誓不募化。唯行法華忏儀。堅持其願。而集者如雲。塔工既成。修宗鏡堂築叁潭放生池。皆永明本願也。余吊雲棲大師。將往淨慈。公料理宗鏡堂爲駐錫所。予入門禮永明大師塔。觀其精妙細密。經畫如法。纖悉毫末。鹹中規矩。予留旬日。繞千百衆。人人充足法喜。內外不遺。諸凡井井。頤指適可。如不經意。予以是見公才堪經世。慈足利生。不獨有深心實具。無方妙行。非乘宿願未易能也。予既行。公送別請益。予因示之曰。爲佛弟子。人有真僞。行有理事。才有體用。心有廣狹。均名僧也。而就中不同如霄壤。故菩薩利生之門。有其多種。佛呵聲聞爲名字羅漢。斥非真也。佛所最重者。唯末世中護慧命者。爲極難其人。以處剛強濁世。自救不暇。安能爲法門乎。周身不給安肯愛護衆生乎。諸大乘教中。皆稱能護法者爲真佛弟子。以能克荷其家業耳。佛憂滅度之後。求持經者爲難。然經即佛之法身慧命。非紙墨文字也。且法身流轉五道而爲衆生。是知能護衆生。即護佛慧命。故般若教菩薩法。以度衆生爲第一。以不住衆生相爲妙行。所謂滅度無量無數衆生。實無一衆生可度。是了衆生相空也。然我即衆生之衆生也。衆生既空。我亦何有。我人皆空。中閑事業。誰作誰受。物我兩忘。中閑自寂。叁輪若空。則實相如如。平等一照。菩提涅槃。皆如幻夢。又何有佛法之可說。禅道之可修。萬行之可作哉。所以法華會上。贊持經者。曰舉手低頭。皆已成佛。是乃以已成之佛心。作現前之衆行。故一一行皆是佛行。行之妙者無逾于此。如此是名真佛弟子矣。佛言。慈悲所緣。緣苦衆生。若無衆生。則無菩提所以菩薩如大地心。荷負衆生故。如橋梁心。濟渡衆生故。毗盧以普賢爲身。普賢以衆生爲身。若以衆生爲心。是爲荷擔如來矣。公試觀予言。以印證其心。若見自心。果于法合。則法外無法。如空外無空。若有草芥塵毛。而不舉體全歸法性者。則是心外有法。法外有心。人我枞然。是非未泯。舍此法門。更于何處求向上一路乎。佛元無法與人。祖師亦願自度。若存一法之見。即是自心未度。自不能度。求甚佛祖作擔糞奴郎耶。公自此以往。更須高著眼睛。自點撿看。莫道老僧饒舌。
示了無深禅人
佛言。比丘心如弦直。可以入道。淨名雲。直心是道場。聖人亦雲。人之生也直。是知佛心無別妙處。只是衆生中直心人耳。直則無委曲相。所言直者。乃一塵不立。方謂之直。譬如弓弦之直能容何物哉。才有一念不直。便是過錯。能念念直。則念念不容一物。物不立處。則本體自現。故六祖大師雲。常自見己過。即此一語。便是成祖作祖之要訣。所言過者。非作事之差。乃自心之妄耳。以此心本無一物。平平貼貼。才有一念則爲過矣。一念爲過。況種種惡習。念念發現。不自覺知。豈能免過。學人用心。不在一念上著力。則終身參學。不能得真實受用。以用浮想緣影爲功。故錯到底耳。禅人初參老人于徑山。老人即字之曰了無。欲要著力于本來無一物耳。送別舟中。贻此勉之。
示雪嶺峻禅人
學道人第一要骨氣剛。次要識量大。次要生死心切。骨氣識量。乃夙習種性。苟爲生死心現前。立志叁事具足。是爲向道。至若用心參究。古人教人最初下手。便要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此語學者皆知。及至用心。才舉一念便落意識窠臼。如何離得。以多生習氣。一向在身心世界裏做活計。墮在五蘊區宇。被他籠罩。超脫不得。至做工夫。現出種種怪事。皆此過也。是須要識量廣大。見處超卓。先將身心世界撇過。舉起本參話頭。如虛空中橛子相似。久久忽然虛空迸碎。便是大人眼界。定不是尋常默照邪禅可比也。此段力量。須是一塊剛骨。方才立得腳跟穩當。若是軟暖柔懦粥飯氣習者。何敢傍其萬一。至于看話頭最怕落在玄妙知見窠臼。是爲黑山鬼窟。才有絲毫玄妙知見挂在胸中。或將古人言句蘊之不舍。便墮外道邪見。以此中纖塵著不得。著不得處。便是得力時也。只須徹底打破漆桶。方是真實。又不可將心待悟。作欄頭板也。禅人只麼用力去。他日自信老僧不欺。
示劉道人
汝爲生死出家。獨坐孤峰頂上。十年于此。何等真切。聞被魔害數十次。其心不動。衆皆勸往他處避之。畢竟不去。何等忍力。此必于本分事上大有得力處。既能一念如此。當視四大如空花水月。視死生如夢幻。若果得解脫。便坐脫立亡去。如其不能。就當一念不動。任他刀割香塗。節節肢解。畢竟不動一念。方是正見正行。今聞欲絕粒而死。此是魔所攝持。即當看破。此念決不可如此認著。不唯可惜自己爲生死苦心。抑恐令他入邪見網也。
示非石玉禅人
末法學人多尚浮習。不詣真實。故于佛法教道。但執名言。不達究竟之旨。增益知見。生大我慢。是又以佛法結生死根。良由最初發心。不從生死上著腳。亦不知生死爲何物。將謂與己無幹。瞢然夜行。故不得正修行路。且佛教人言言句句。乃出生死法。豈意今人反墮耶。此非佛咎。咎在學人無正信正見。向未親近真善知識。指點說破耳。學人方玉。昔參老人于嶺外。真實樸素。老人東遊吳越。刻棱嚴法華新疏。命玉校讎。參詳斟酌。得老人言外之旨。老人今歸匡廬休老。異日玉能相伴于空閑寂寞之中。參究向上事。當不被宿習文字作所知障也。老人行矣。七賢峰頭。有牛糞火煨芋以待。子其念之。
示吳江沈居士
一切衆生。皆以我執而爲生死根本。以有我則有物。物與我對。則形敵生。以我招敵。則衆忤皆歸。忤則爲其所惑矣。故眼爲色惑。耳爲聲惑。鼻爲香惑。舌爲味惑。身爲觸惑。意爲法惑。惑則擾。擾則亂。亂則失其正。既失其正。則被所傷者多矣。世之人皆爲其惑而不自知。爲其所傷而不知痛。愚之甚矣。且將以爲資我也。而又愛而執之取之。又愚之愚者也。惟有智者知其不我益也。故遠而避之。苟避之不若忘我。誠能忘我。則于衆敵。猶夫衆箭攢空。則無可寄矣。有志道者。試從此始。
示王子颙
世人一向在幻妄身心境界上作活計。從生至死。未曾一念返覺自心本來面目。由其不覺。故不知其病根。所在以水火相違。四大交攻。是爲身病。妄想攀緣。愛憎取舍。是爲心病。然身病藥石可治。而心病則無藥可治佛爲世醫王。及調治衆生心病。種種方便。究竟單以覺破妄想無性。爲回生妙藥。學人要求安樂法門。先須識破身非我有。但看父母未生前。何曾有此血肉之軀。及四大分離。即今此身更向何處安立。如此時時觀察。久則忽然一念覺破。即不爲此身所苦。是爲治身病之妙藥。一切病元皆從妄想心生。只須日用念念觀察。凡一切善惡念頭起處。即是病根發現。直須當念著力。就在起處觀察。看他畢竟從何處起。畢竟是誰起滅。及至妄想滅時。定要追察畢竟滅向何處去。如此追究到起無起處。滅無滅處。是謂起滅無從。則心體安然。得大自在。如此把斷要關。則前後不續。中閑一念自孤即此一念獨立處。久久純熟。則妄想病根自拔。一切心垢。亦無地可寄矣。是爲治心病之妙藥也。子颙切志向上事。但差在言語文字中求。不知向自己心地上求。以自心妄想。已是病根。又將他人言語把作實法。是謂重增一重障礙耳。從今但直覺破自心妄想。不被率轉。但看妄想起處。決不可相續。佛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無外得。如此用心不退。即此現前自心。便是大安樂解脫法門。老人因請益詺其名曰。福覺。以其覺乃第一無量之福也。其勉之哉。
示旅泊居士沈豫昌
居士生十善之家。居富貴之室。以菩薩人爲父母。以善知識爲眷屬。以同行同願爲奴仆。以慈力示現爲兒女。而身處其中。如青蓮出水。挺挺淤泥。既發信心。修諸福德。事事如意。繞宅湖池約數裏許。所養之魚稱湖沙數。初請藏經過蘆洲。滿蕩之魚。夜乘紅光而盡生天。其所遇福緣勝廣如是。但以行道不力爲愧。請益老人。老人因示之曰。是誠可愧者矣。何也。以外施爲易。內施不足。是舍心不若舍物之易耳。雖然。亦丈夫所難也。由曆劫生死情根。深固難拔。非發大勇猛決烈之志。求其如法修行。實非易易…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