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P9

  ..續本文上一頁是個什麼。

   示法界約禅人

   禅人生長建昌。自離塵以來。久走方外。曾禮紫柏及老人于大都。已叁十余年。複觐老人于匡山。因示之曰。從上出家兒。皆爲生死大事。登山涉水。求善知識決擇。于一言一句之下。剿絕命根。將百千萬劫塵勞惡習。當下頓斷。如脫韝之鷹。自此不複受人拘絷。即能掉臂生死路頭。絕無顧盼。谛觀傳燈諸祖。爲人抽釘拔楔處。有甚[糸-八]妙秘密耶。只是學人。一向單爲生。死一著。蘊在胸中。吞不入。吐不出。扼塞不通。如喪老妣相似。偶因緣時熟。忽遇善知識拄杖頭。一撥便轉。更有何疑慮耶。唯的信自心本有而已。今人行腳。走遍天涯。入遍叢林。眼中到處熱烘烘。便是好道場。見粥飯精潔。一頓飽齁齁的。便是好知識。從遇明眼知識。都被熱瞞。當面錯過。如此行腳參方。不爲本分事。便是流浪生死。一生空過時光。枉費草鞋錢。豈不大可歎息耶。禅人爲生死。出家行腳。參知識。住名山。行苦行。種種法行。一一經曆。且道即今生死事。畢竟如何。且道。前見紫柏老人。今見老人。與未見時。有何差別。且道今在匡廬萬仞峰頭白雲深處。與王舍城中萬仗紅塵裏境界。是同是別。若道是同。且隔叁千裏外沒交涉。若道是別。衲僧行腳。眼在甚處。若向者裏定當得出。叁十年即今日。今日即叁十年前。紅塵即白雲。白雲即紅塵。一切生死煩惱業行。及種種差別境界。無不觸目寂滅矣。其或未然。今日再行腳。從頭起重到五臺峨嵋。參見文殊普賢。試問何等是平等一際寂滅法門。待有話會。再來與老僧相見。

   示崇觀禅人

   觀禅人往來吳楚。不遠數千裏來參。一見則知其有志而未能也。老人愍其遠來。且無可指示。但因其名。乃字之曰見微。以衆生生死根株。微細流注。妄想昏迷而不自知。故吾佛大師設觀以照之。良以微非觀照無以見生死之力大。觀不涉微。無以顯照用之功力。能破幽微。則生死可出。此特教家之極則。若是衲僧分上。自有格外鉗錘。但能一念如鐵壁銀山。塞斷咽喉無吐氣處。直得死而複蘇。方有少分相應耳。禅人方且波流識海。未能剿絕命根。他時後日。苟能吐卻雜毒。放下身心。再來參請有分。

   示六如坤公

   從上諸祖教人參禅。雖有超佛越祖之談。其實要人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佛祖之言教者。舍教而言修行。是舍規矩而求方圓也。且佛教阿難。開口便道應當直心。淨名雲。直心是道場。馬鳴大師。開示修行切要。須發叁種心。謂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深心。要集一切諸善行故。大悲心。願救一切衆生苦故。從上諸祖。未有不發此叁種心者。學人只知瞢瞢的去參話頭。只要妄想貪求[糸-八]妙。卻不知是直心正念真如。祖師方便法門。若說真如二字。學人早作道理會取去。誰肯下死工夫做。若只教去看話頭。看到話頭。逼拶曆劫情根。忽然斷處。從來一切妄想情慮。當下消滅。求一念生心。了不可得。到此便是離念境界。正所謂正念者無念也。若到無念。則不求與真如合。自然觌體相應。如此便是佛祖教人直心的樣子也。是知參禅。更無別樣巧法。只是要人實實死做做到恁般田地。豈有甚秘密巧妙哉。此乃第一直心修行也第二深心。要集一切諸善功德。此諸善功德。不是外邊有爲的事。如達磨大師。對武帝雲。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是真實功德。是知達磨所說淨智妙圓。正是馬鳴直心正念真如。馬鳴所說諸功德。就是將直心正念去做。以真如遍成一切有爲事法。今日要求證真如。不是在死眉死眼鬼窟裏求。要在一切日用有爲萬行上求。所以行上求者。不是在事上別討出一個[糸-八]妙真如來。只是就將直心正念。在一切事上驗看。可與直心正念相應不相應。若事事法法。都與直心正念相應。則目前無一法一事。不是真如境界矣。所以馬祖與百丈諸弟子。日用中。搬柴運水。鋤田插禾。燒火煮飯。事事上觌面勘驗。尋常一言一句。冷言熱語。都是要弟子入證真如之門。若勘到果然一切處不昧。方許有爲人分。若胸中絲毫未透。未到無念境界。起心動念。即被業轉。墮在生死窟中。故未輕許印正。此傳燈千七百則葛藤。皆真實印正語。非[糸-八]妙機鋒語。如今學人都把作[糸-八]妙奇特言句。蘊在胸中。當作己解。日用頭頭。未曾一毫看破。豈不誤哉。第叁大悲心。願拔一切衆生苦。如今學人。見拔衆生苦。是菩薩事。待他日成了菩薩。才度衆生。卻不知能度衆生。方是菩薩。度衆生苦。不是有了神通妙用。才去度衆生。卻就是直心正念。集諸功德處。就是度生事業。且如世尊。教須菩提度盡衆生。實無衆生可度。乃至廣行六度。更無一法可行。乃至上求菩提佛果。亦無所得。且度衆生。豈不是集諸功德。實無一法可得。豈不是直心正念真如。如此妙用。乃自己日用神通。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則何法而非功德事哉。以衆生日用種種事法。皆是煩惱現行。今以真如一念。事事法法上印破。都轉作真如妙用。便是度自心之衆生。如此參學。是名真參實究者。不是現成端坐養懶。過了叁年五載。便誇大口。說我參禅幾多時。悟了多少妙處。如此見識。都閻老子前吃鐵棒漢。反不如叁家村田舍郎。他倒免酬信心檀越宿債。老漢看來。佛祖教人。原是分分明明。只是後人錯會。所以誤耳。禅人既歸心老人。須信老人言。從今將抱守琉璃瓶子。一拶粉碎。將從前參的。都移在一片身心上。向成就衆生門頭。拌卻性命去。一一著實體驗過。發廣大心。能引一衆生發菩提心。便是拔一衆生之苦。自破一分我執。損一分煩惱。消得一分我見煩惱。便是證一分真如境界。若從此以去。更發長遠心。即叁生十劫。劫劫生生。行到煩惱消盡處。便是度盡衆生處。若衆生煩惱一時都盡。更要成甚麼佛祖。

   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

   近世士大夫。多尚口耳。恣談柄。都尊參禅爲向上事。薄淨土而不修。以致吾徒好名之輩。多習古德現成語句。以資口舌便利。以此相尚。遂到法門日衰。不但實行全無。且謗大乘經典爲文字。不許親近。世無明眼知識。卒莫能回其狂瀾。大可懼也。大都不深于教乘。不知吾佛度生。方便多門。歸源無二之旨耳。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爲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禅要離想。念佛專在想。以衆生久沈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爲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此淨土法門。世人以權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谛觀普賢。以法界爲身。修十大願。必指歸淨土。馬鳴傳心祖師。宗百部大乘。作起信論。究竟結歸西方。東土傳燈諸祖。雖不明言淨土。但悟心既出生死。不歸淨土。豈成斷滅耶。永明會一大藏。指歸一心。亦攝歸淨土。禅至中峰。時在季世。而極力贊揚西方。況此法門。乃本師無問自說。十方諸佛共贊。豈諸佛菩薩。諸大祖師。反不如今之業垢衆生。而妄談耶。淨公中年棄愛出家。初參紫柏大師。授參禅之指。今于淨土一門。願修而未決。老人因謂之曰。此事不必問人。只看自家爲生死心何如。若爲生死心。如救頭然。志要一生取辦。譬若人患必死之病。有人覓還丹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單方。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決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覓還丹。只服此單方。頓令通身汗出。絕後方蘇。是時始知其妙。但谛信此法。專心一志。至臨命終時。方自知其郊耳。又何必問取他人。勉矣行之。決不相賺。

   示沙彌性铠

   沙彌性铠來參。請益老人。字之曰堅忍。惟佛示弟子曰。著忍辱衣。名堅固铠。以铠爲禦患之具。譬夫大將。臨敵。不遭矢石之患。而能全身保命。有必勝之功者。铠之力也。且吾沙門釋子。蹈生死之場。遇五欲諸魔之大敵。非忍力堅固。不足以勝之。故曰忍色。忍欲。難忍能忍。方能保全法身慧命。以臻極樂之場。即吾佛亦曰種種諸難。皆當能忍。況末法險道。多諸患難。苟無堅忍之力又何以克全出世之業乎。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九

   法語

   示夜臺禅人

   文殊菩薩住清涼山。與一萬眷屬常演說法。故西域沙門遙禮此山。爲金色世界。華嚴經雲。一切處文殊師利。從一切處金色世界而來。由是觀之。文殊果常住于此山耶。蓋衆生界中。煩惱所集爲熱惱地。若行人能開智眼。達本情忘。知心體合。則當下清涼。如是。則觸目無非文殊化境。步步不離清涼道場。此所謂一切處文殊金色世界也。夜臺禅人。久住臺山。夜遊故得此名。今來南方行腳。參禮知識。是必親從文殊指點而來。如善財之南詢。雖經百一十城。未動腳跟一步。如前周行十方世界。未離金色界中。在在知識逆順法門。無非文殊智眼。今見老人于五乳峰頭。與金色世界是同是別。者裏辨得。許你親見文殊。其或未然。再買草鞋行腳去。參。參。

   示省然覺禅人

   性覺禅人中歲出家。遠來匡山求授具戒。以有隱疾不能久侍。辭歸請益。老人因示之曰。身爲大患之本。衆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識此生死苦因。所謂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是故佛說金剛戒。心地法門。乃斷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汝今幸聞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圓覺經雲。當觀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觀此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谛觀四大。各有所歸。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如是觀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純熟。當見此身忽然脫空。四大若空。諸苦頓脫。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訣也。從上諸祖。未有一人不從參究中來。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能得利益者。汝當更念。此身雖苦。幸存一息。尚可求能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著袈裟。則將來叁途之苦。動經長劫。雖欲求出。不可得也。故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勉之毋怠。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