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下集)▪P15

  ..續本文上一頁真正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否則就不能被當作是佛教徒。我們信佛、學佛,是爲了尋找人生的歸宿和依賴。那假如我們不皈依的話,也就說表明我們對學佛缺乏基本的誠意,又怎麼能夠真正地契入佛法呢?

  問: 有人同自己的妹妹結婚,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答: 亂倫在佛教裏面被稱爲邪淫,是十惡行之一,邪淫的行爲會招感眷屬不貞的果報。  

  問: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認識到幸福?

  答: 對幸福的認識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于成年人來說,尚且存在著認識上的困惑,要讓孩子來理解,自然會比較困難。父母對子女負有教育的責任,不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對孩子進行熏陶,培養他的道德觀念和行爲規範,這些都非常重要。作爲學佛的人來說,我們可以將自己學到的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幫助。

  問: 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

  答: 無常,是世間的真相,是人生的實質,能認識到無常是智慧的表現。而認識無常的意義恰恰是要我們認清人生的現實真相。

   至于世間的人總是將無常當作幸福生活的重要障礙,當作破壞幸福生活的無形殺手,那是你的錯誤觀念造成的。相反如果我們能看透無常的本質,無論是破産還是親人的死亡都不會使我們悲痛欲絕。一個人能夠看破無常,就不會因世間的無常變化帶來痛苦。

  問: 何謂無漏智?

  答: 所謂"漏",就是有缺陷的、不圓滿的。假如杯子上有個窟窿,就不能把一杯水裝滿,只有完好無漏的杯子才能裝滿滿的一杯水。"無漏智"就是圓滿的智慧,它可以消除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可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修行,就是爲了獲得這樣一種圓滿的、無量的智慧。

  問: 做人爲什麼這樣辛苦?

  答: 因爲我們生命的內在存在很多煩惱,我們在無始以來造下很多罪業,這些都是造成我們內心痛苦的原因。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觀受皆苦,人生充滿著痛苦,既有生、老、病、死的身苦,也有無明、煩惱帶來的心苦。正是因爲有這些苦,我們才要學習佛法,因爲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的方法。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福州法海寺

  1999年,濟群法師應福州法海寺邀請,在福州法海寺弘法樓開示《五戒意義》,本文根據此次講座中解答信徒問題的錄音整理。

  問: 請問法師對"禅淨合一"有什麼看法?

  答: "禅淨合一"也很好,永明延壽禅師就曾說過:"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做佛祖"。爲什麼這樣說呢?禅是純粹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覺自立、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所謂"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古人行處行"。但是,完全依靠自力來修學佛法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業力太重了,要靠自己解脫難度很大,所以,禅宗的祖師即使開悟了,有時難免還要迷惑。而淨土主要是靠他力,就是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再依賴佛菩薩的力量。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當我們要抵達某個目標之時,自力就是自己走路去;而他力則是乘坐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去。相比之下,他力顯然要比自力簡便得多。如果說,我們能夠在自力在基礎上再借助于他力,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比較理想。所以,宋元明清以來的很多祖師都提

  quot;禅淨雙修"。

  問: 曾經發願出家,後來沒有出家,行嗎?

  答: 沒有出家就沒有出家嘛,想出家的時候再出嘛!

  問: 請出家師父到家裏設道場念經是否有作用?能不能産生消災超度的效果?

  答: 當然還是有作用的,《地藏經》裏就有很多這方面的說明。請出家師父念經消災,效果肯定是有的,只是效果和作用大小可能有所不同。

  問: 淨土宗的他力跟基督教的因信得度有什麼不同?

  答: 對基督徒來說,升到天堂就是歸宿,就是給人生劃上了最圓滿的句號。而念佛往生西方卻不僅僅如此,我們到西方去幹什麼?是到西方去享樂嗎?不是。到西方並不意味著最終的歸宿,只是去進修、去留學,到了之後還要更精進地修行,因爲那裏的修行條件非常殊勝。修好之後,還要繼續來到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度化衆生,直到成佛。所以,兩者是不同的。

  問: 什麼是證果?

  答: 所謂證果,也不可一概而論。所證的有小果、有大果,就象水果中還有蘋果、西瓜的區別一樣。而證果的本身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比如菩薩的五十二位,從第一位到最後一位都算證果,當然不是最終的結果,這個問題問得太籠統。

  問: 我家裏同時供著阿彌陀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那燒香的時候呢,要燒幾條?要怎樣念佛號?

  答: 這個問題還真麻煩呐!不過,也不用擔心會因此而得罪了菩薩,如果會得罪菩薩,那菩薩不是和我們凡夫一樣了嗎?至于如何燒香的問題,菩薩是沒有分別心的,無論你燒一枝香還是燒許多香,他們都會分得很好,不必有什麼顧慮。

   那麼,念佛時要先念哪一個呢?最好還是一門深入,專門念阿彌陀佛,或專門念觀音菩薩都可以。做早晚功課的時候,多念一些佛也無妨。但日常修行還是專念比較好,否則,這個念念,那個念念,念這個的時候想到:"哎呀,那個還沒念!他是不是有意見了?"念那個的時候,又會有同樣的擔心,無端地生出許多的分別,生出許多妄想,結果還是以凡夫的心態在學佛。

  問: 應當怎樣理解"煩惱即菩提"?

   答:“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告訴我們,煩惱與菩提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煩惱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我們現在覺得有煩惱、有妄想,但是這個煩惱妄想究竟是什麼呢?禅宗有個公案說,“二祖請達摩爲他安心,達摩當即回答道:把心拿來,我就給你安心。二祖聞言開悟:到哪裏去覓這顆心呢?了不可得呵!”所以說,心根本就不是個實在的東西,當我們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所謂煩惱和菩提也就不是對立的兩個東西。如果煩惱是獨立的不變的,那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但煩惱並無自性可言,因此,煩惱解脫的當下就是菩提。

  (若閑、馮德寶記)

  2000年,濟群法師應福建省佛協本性法師邀請,在法海寺弘法樓開設了《佛教財富觀》及《人心、人性與人生》兩場講座,本文根據講座中的問答部分整理而成。

  問: 受菩薩戒之後,還能不能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

  答: 佛教徒受戒之後,戒律的規範可能會和生活發生沖突,尤其是受了菩薩戒。這位居士所提的問題應該說還是很普遍的,菩薩戒中,不僅自己不可以喝酒,也不能讓別人喝酒。因爲酒戒是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學佛修行的目的是要開發智慧,而酒精會障礙我們的理智,會影響到智慧的開發。戒律既是這麼規定的,那作爲受了戒的人,當然是不能再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戒律的性質和法律一樣,沒有通融的余地,不能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作爲借口。盡管戒律有時也會有開遮,譬如喝酒雖是禁止的,但作爲藥用還是可以通融,這就屬于開的部分,但若是爲了生計,爲了生意,這樣的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問: 作爲家庭主婦,爲照顧家人的叁餐飲食,無法避免殺生,怎麼辦?

  答: 又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很多居士所處的家庭中,往往不是全家都信佛,作爲一個主婦,因爲自己信佛就要求大家吃素是不太現實的。許多家庭也往往因爲這個問題鬧得雞犬不甯,作爲家庭主婦來說,是沒有原則地遷就整個家庭,還是非常死板地去嚴守自己的戒律呢?爲家庭和睦起見,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不妨做一些遷就家庭成員的事。什麼樣的情況屬于不違背原則呢?如果家裏人一定要吃肉,作爲受了五戒的人,當然不可以殺生,也不可以讓別人殺,否則不但自己造了罪,對家人也沒有任何好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采取折衷的辦法,買一些現成的半成品給家人食用。佛經裏也說到有叁淨肉,所謂叁淨肉就是:不見爲你殺,不聞爲你殺,不是爲你殺,這樣的肉我們去買或去吃,都不會犯殺生的罪。至于涉及到殺生,那就必須堅持原則,無論如何也不可放棄這一立場。

  問: 有人說,"見財不貪著,才是財布施",不貪著能不能算是布施呢?

  答: 布施本身就具有遠離貪著的含義。如果我們對財富的貪著很深,就會悭貪吝啬,就會舍不得布施。所以,布施不僅是培植我們的福報,同時也是在幫助我們克服人格中的悭貪吝啬。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貪著也具有布施的意義。

  問: 我看過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後,每天都在念佛、吃齋,但沒有舉行皈依儀式,算不算皈依?

  答: 既然沒有舉行過皈依儀式,就不能算是皈依。皈依必須經過叁寶的證明,是有特定的儀式。

  問: 您能不能告訴我們,人是從哪裏來的?

  答: 探討人從哪裏來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從進化而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生命就是沿著這樣的一個規律發展而來。就進化論的觀點,人類的祖先乃爲猿猴。現在還有一種觀點,認爲人是從外星球來的,外星球的人坐著宇宙飛船在太空漫遊,飛過地球時發現景色美麗又無人居住,就下來考察,喜歡上這個地方後就長居此地。佛教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佛教認爲人類最初是從光音天來的。光音天的人倒是不需要宇宙飛船,他們有神通,飛過地球時,發現這個地方不錯。當時地球上非常富饒,到處生長著香甜的水果,他們因貪吃過甚,結果身體沈重得無法飛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來,這就是佛教中關于人類的起源。

  問: 種花時,無意中傷害到蟲類,算不算殺生?

  答: 無意中傷害到其它的生命,不能算是犯殺生戒,但屬于殺生的範疇。一個沒有學佛、沒有受戒的人,如果殺生,只有一重業罪。如果受了戒後,則又增加了一重戒罪。或許有人會 問: 既然如此,受戒…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