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和普遍性。所以,它不存在灭的问题,是作为共相而不是别相,这需要搞清楚。
问: 佛是人做的,蚂蚁也是人做的,那么,病毒和细菌如何解释?
答: 的确,佛也是人做的,蚂蚁也是人做的,人能成佛,蚂蚁也能成佛。
有人说,素菜也有生命,吃素算不算杀生呢?根据圣严法师的解释,他把生命分为几个层次,最高级的是人;其次是猪马牛羊之类,它们有记忆,也有简单的思维;至于病毒和细菌之类是属于非常低级的生物,它们只有细胞而没有神经,不懂得苦乐,所以也就不存在杀生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感染病毒后,要赶紧治疗才是。
问: 佛是不是永恒的?或者也要受无常规律的支配?
答: 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永恒的,但是佛为什么跟众生不同?首先,佛陀已成就了无限智慧,这种智慧是永恒的;其次,佛陀所证得的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等,这种规律是永恒的;另外,佛陀还是彻底地断除了烦恼,成就了的是圆满的慈悲和道德,所以,佛陀也我们是不同的。
问: 如何面对生死大事这一玄案?
答: 了脱生死不是让我们逃避,而是让我们了解生死的本身,这个“了”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了解,一是解脱。所以说,学佛就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它从认识生命开始,进而改造生命,最后达到彻底的完善,这一过程也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但它首先要认识开始,如果不学佛法就想了生死,那是没门。
问: 佛道本是一家?那佛对其他宗教是怎么看的呢?
答: 佛是佛,道是道嘛,不能混在一起。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等等,也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对改善人心和对安定社会起到各自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否定这些宗教的价值,应当彼此尊重。当然,从教理上来说,佛教要更圆满和究竟,不久前,北大召开了一个宗教学术会议,我在会上作了题为《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的发言,对佛教和其他宗教进行了比较,我认为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佛教是“无神而非有神”,佛教不建立主宰神,而其他宗教普遍认为世界是神创的;第二,佛教认为人类的吉凶祸福不是由神决定,而是人自身的业力和行为决定的;第三,佛教的修行是依靠自力而非他力,而其他宗教通常都是 “因信得度”的他力思想;第四,佛教是是人本而非神本,佛教认为从修行解脱的意义上说,做人比升天好,而其他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
问: 若无永恒,那么涅槃也应无永恒,解脱之人为什么要入涅槃?
答: 涅槃还是永恒的。涅槃是的本质是真实相,而真实相就是宇宙的本质,本质当然是永恒的。而我们所讲的没有永恒,是指世间的一切现象而论。
问: 为什么佛法是用生命来实证的?科学和佛学有什么不同?
答: 六祖惠能在《坛经》里说过,修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解决的是生命问题,而不是物质现象,佛教和科学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已经有了可以观察星空,测量大海的仪器,有了可以观测脑电波、心电图的技术,但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仪器来测量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同时,科学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经验的认识上;而佛法对真理的认识则是以无我为前提。所以,科学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变化的,牛顿曾是站则时代最前列的科学家,可爱因斯坦的出现又否定了牛顿的理论,但谁能保证爱因斯坦就不会再被否定呢?科学总是越新越好,总是能够不断地超越才好;而佛法的真理是直达本质的,因而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问: 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
答: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要记住“因缘因果”这四个字,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全部包含在就四个字里面。为什么会有水灾?直接的因就是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
问: 缘起是否定永恒的,但缘起规律的本身是不是永恒的呢?
答: 如果缘起的规律不是永恒的,那缘起的现象就必然是永恒的;如果缘起的现象不是永恒的,那缘起的规律就必然是永恒的。无论是有佛出世还是无佛出世,缘起的规律都一如既往地存在着。
问: 天上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答: 天上的人是从人道中去的,我们能够布施、持戒,就能感得升天的果报,天人也会欢喜赞叹。当然,因缘因果是多生的,畜生虽然今生不能布施持戒,但如果往昔的业缘成熟了,同样可能就生到天上。所谓六道轮回,就是有情会依据自己的业力在六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中不断地流转。
问: 法师好像对现代的科学很不屑,请问法师自己用不用电扇空调?
答: 怎么不用呵?虽然我是住在山里,但同样在使用电脑之类现代科技产品。我并不是对科学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制现代科技,而是要指出科学的局限性,纠正大家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想法,使大家不要过分地迷信科学。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科学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但同时也纵容了我们的欲望,带来了生态的破坏。就科学技术的本身来说,并没有善恶之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掌握和使用科学的人类。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比科学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确的观念和健全的心灵。
问: 人是因我执而产生贪、嗔、痴诸恶,那么,如何才能破除自我执,尤其是对性格基本已定型的成年人?
答: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因无始以来的习气而不断造作贪、嗔、痴种种烦恼,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但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调整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树立正见,因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是向善还是为恶都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因此,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我们改善自身生命的必要条件。
(若闲、冯德宝记)
1998年,济群法师与厦大历史系在厦门南普陀寺联合举办“佛教文化周”,并为学员们开设了《普贤行愿品》讲座,本文根据此次讲座中的问答部分整理而成。
问: 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是否也要违心地接受?下岗人员应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
答: 所谓好和不好,在佛法里面的标准是:凡是能对我们的现实及未来,对我们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才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所以,好与不好不能仅仅从自己眼前的利益出发来判断。下岗的问题也是同样,从个人的生活来说,也许暂时受到了影响,是不好的,但从整个国家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来说,也许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下岗是一种现实,学佛的人就是要面对现实。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世界是无常的,关键是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创造因缘寻找出路。
问: 我们在拜祭每尊佛菩萨的时候,是不是都要观想十方一切诸佛?
答: 我们在拜佛、供佛的时候,要观想十方世界一切佛,观想我们所拜、所供的是无量诸佛,这也是一种使我们开阔心胸的修行。
问: 佛与菩萨、罗汉各自的区别是什么?
答: 成佛是以菩萨道的修行为基础,因此,菩萨是属于因地上的修行,而佛是果位上的圆满。如果说佛陀的功德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那么菩萨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萨已接近于佛的果位,就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而初发心菩萨就象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样,只有微弱的光芒。
问: 我觉得佛法最能改造心灵,听说台湾有些法师到监狱给犯人作开示,而大陆却还没有类似的活动,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因缘没有成熟。
问: 学佛的目的是成佛,这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 当我们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才能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打破各种执著,所以,当我们的修行在达到相当的程度的时候,不能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经达到了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妄念,那还是典型的凡人境界,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吗?
b学习佛法肯定是要勤奋精进。我们在世间,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学佛成佛是要成就最大的事业、最大的利益,假如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努力精进,怎么可能达得到目标呢?如果觉得在佛前供上二个苹果就可以成佛了,那不是太容易了?天道酬勤,我们有了努力的因,才能结出成就的果。
问: “学海无边苦作舟”,学佛居士是不是也要以这样的精神去探索真理才能成就正果?
答: 这和前面的问题类似。学佛是为了获得人生的解脱、心灵的自由。但在我们的人性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而修行就是要战胜这些无始以来的缺陷,的确是艰难的。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我们要战胜自己的烦恼,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古德云:“学佛修行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可见,修行证果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事业。但学佛修行也不要去追求无谓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而自苦其身并不是获得解脱的途径。
问: 不执著会不会一事无成?
答: 世间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是建立在执著的基础上,而佛法的修行却要求我们放弃这种种的执著。但我们要知道,不执著并非不努力,而是不著相,是在因上努力而又不执著于结果。如果我们在修行时也处处著相,就很容易步入歧途。当我们的智慧提高了,人生的目标明确了,不执著照样能够有成就,而且成就更大。
(若闲、冯德宝记)
济群法师在香港志莲净苑
1998年春,济群法师应香港志莲净苑邀请,开设了《幸福人生原理》的讲座,本文根据讲座中解答信众问题的录音整理。
问: 信佛一定要皈依吗?
答: …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