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和普遍性。所以,它不存在滅的問題,是作爲共相而不是別相,這需要搞清楚。
問: 佛是人做的,螞蟻也是人做的,那麼,病毒和細菌如何解釋?
答: 的確,佛也是人做的,螞蟻也是人做的,人能成佛,螞蟻也能成佛。
有人說,素菜也有生命,吃素算不算殺生呢?根據聖嚴法師的解釋,他把生命分爲幾個層次,最高級的是人;其次是豬馬牛羊之類,它們有記憶,也有簡單的思維;至于病毒和細菌之類是屬于非常低級的生物,它們只有細胞而沒有神經,不懂得苦樂,所以也就不存在殺生的問題。所以,如果我們感染病毒後,要趕緊治療才是。
問: 佛是不是永恒的?或者也要受無常規律的支配?
答: 我們說一切有爲法都不是永恒的,但是佛爲什麼跟衆生不同?首先,佛陀已成就了無限智慧,這種智慧是永恒的;其次,佛陀所證得的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發展規律,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等,這種規律是永恒的;另外,佛陀還是徹底地斷除了煩惱,成就了的是圓滿的慈悲和道德,所以,佛陀也我們是不同的。
問: 如何面對生死大事這一玄案?
答: 了脫生死不是讓我們逃避,而是讓我們了解生死的本身,這個“了”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了解,一是解脫。所以說,學佛就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它從認識生命開始,進而改造生命,最後達到徹底的完善,這一過程也就是了脫生死的過程。但它首先要認識開始,如果不學佛法就想了生死,那是沒門。
問: 佛道本是一家?那佛對其他宗教是怎麼看的呢?
答: 佛是佛,道是道嘛,不能混在一起。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對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摩尼教等等,也都有他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能對改善人心和對安定社會起到各自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否定這些宗教的價值,應當彼此尊重。當然,從教理上來說,佛教要更圓滿和究竟,不久前,北大召開了一個宗教學術會議,我在會上作了題爲《佛教在宗教中的獨特性》的發言,對佛教和其他宗教進行了比較,我認爲區別主要有四點:第一,佛教是“無神而非有神”,佛教不建立主宰神,而其他宗教普遍認爲世界是神創的;第二,佛教認爲人類的吉凶禍福不是由神決定,而是人自身的業力和行爲決定的;第叁,佛教的修行是依靠自力而非他力,而其他宗教通常都是 “因信得度”的他力思想;第四,佛教是是人本而非神本,佛教認爲從修行解脫的意義上說,做人比升天好,而其他宗教都是以天堂爲歸宿。
問: 若無永恒,那麼涅槃也應無永恒,解脫之人爲什麼要入涅槃?
答: 涅槃還是永恒的。涅槃是的本質是真實相,而真實相就是宇宙的本質,本質當然是永恒的。而我們所講的沒有永恒,是指世間的一切現象而論。
問: 爲什麼佛法是用生命來實證的?科學和佛學有什麼不同?
答: 六祖惠能在《壇經》裏說過,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佛教解決的是生命問題,而不是物質現象,佛教和科學解決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我們已經有了可以觀察星空,測量大海的儀器,有了可以觀測腦電波、心電圖的技術,但我們能不能發明一種儀器來測量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同時,科學是建立在我們現有的經驗的認識上;而佛法對真理的認識則是以無我爲前提。所以,科學的認識永遠是有限的、變化的,牛頓曾是站則時代最前列的科學家,可愛因斯坦的出現又否定了牛頓的理論,但誰能保證愛因斯坦就不會再被否定呢?科學總是越新越好,總是能夠不斷地超越才好;而佛法的真理是直達本質的,因而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問: 自然災害也是因果決定的嗎?
答: 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我們要記住“因緣因果”這四個字,佛教對世界的解釋全部包含在就四個字裏面。爲什麼會有水災?直接的因就是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
問: 緣起是否定永恒的,但緣起規律的本身是不是永恒的呢?
答: 如果緣起的規律不是永恒的,那緣起的現象就必然是永恒的;如果緣起的現象不是永恒的,那緣起的規律就必然是永恒的。無論是有佛出世還是無佛出世,緣起的規律都一如既往地存在著。
問: 天上的人是從哪裏來的?
答: 天上的人是從人道中去的,我們能夠布施、持戒,就能感得升天的果報,天人也會歡喜贊歎。當然,因緣因果是多生的,畜生雖然今生不能布施持戒,但如果往昔的業緣成熟了,同樣可能就生到天上。所謂六道輪回,就是有情會依據自己的業力在六種不同的生命狀態中不斷地流轉。
問: 法師好像對現代的科學很不屑,請問法師自己用不用電扇空調?
答: 怎麼不用呵?雖然我是住在山裏,但同樣在使用電腦之類現代科技産品。我並不是對科學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製現代科技,而是要指出科學的局限性,糾正大家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想法,使大家不要過分地迷信科學。我們要一分爲二地看待科學,科學的確爲我們帶來了方便和舒適,但同時也縱容了我們的欲望,帶來了生態的破壞。就科學技術的本身來說,並沒有善惡之分,問題的關鍵是在于掌握和使用科學的人類。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比科學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確的觀念和健全的心靈。
問: 人是因我執而産生貪、嗔、癡諸惡,那麼,如何才能破除自我執,尤其是對性格基本已定型的成年人?
答: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因無始以來的習氣而不斷造作貪、嗔、癡種種煩惱,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但人格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調整的。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樹立正見,因爲在生命的延續過程中,是向善還是爲惡都取決于我們的觀念,因此,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我們改善自身生命的必要條件。
(若閑、馮德寶記)
1998年,濟群法師與廈大曆史系在廈門南普陀寺聯合舉辦“佛教文化周”,並爲學員們開設了《普賢行願品》講座,本文根據此次講座中的問答部分整理而成。
問: 遇到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是否也要違心地接受?下崗人員應怎樣正確看待自己的處境?
答: 所謂好和不好,在佛法裏面的標准是:凡是能對我們的現實及未來,對我們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爲才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所以,好與不好不能僅僅從自己眼前的利益出發來判斷。下崗的問題也是同樣,從個人的生活來說,也許暫時受到了影響,是不好的,但從整個國家的體製改革和經濟發展來說,也許是必須經曆的一個過程。
下崗是一種現實,學佛的人就是要面對現實。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世界是無常的,關鍵是我們要提升自己的素質,創造因緣尋找出路。
問: 我們在拜祭每尊佛菩薩的時候,是不是都要觀想十方一切諸佛?
答: 我們在拜佛、供佛的時候,要觀想十方世界一切佛,觀想我們所拜、所供的是無量諸佛,這也是一種使我們開闊心胸的修行。
問: 佛與菩薩、羅漢各自的區別是什麼?
答: 成佛是以菩薩道的修行爲基礎,因此,菩薩是屬于因地上的修行,而佛是果位上的圓滿。如果說佛陀的功德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那麼菩薩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薩已接近于佛的果位,就如十叁、十四的月亮,而初發心菩薩就象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樣,只有微弱的光芒。
問: 我覺得佛法最能改造心靈,聽說臺灣有些法師到監獄給犯人作開示,而大陸卻還沒有類似的活動,這是爲什麼?
答: 這是因緣沒有成熟。
問: 學佛的目的是成佛,這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答: 當我們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需要製訂一個目標,然後才能沿著這個目標前進。但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打破各種執著,所以,當我們的修行在達到相當的程度的時候,不能覺得我在修行,覺得我已經達到了什麼果位。如果有這種妄念,那還是典型的凡人境界,沒有達到佛菩薩的境界,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問: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嗎?
b學習佛法肯定是要勤奮精進。我們在世間,爲得到一點蠅頭小利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學佛成佛是要成就最大的事業、最大的利益,假如不付出巨大的代價、不努力精進,怎麼可能達得到目標呢?如果覺得在佛前供上二個蘋果就可以成佛了,那不是太容易了?天道酬勤,我們有了努力的因,才能結出成就的果。
問: “學海無邊苦作舟”,學佛居士是不是也要以這樣的精神去探索真理才能成就正果?
答: 這和前面的問題類似。學佛是爲了獲得人生的解脫、心靈的自由。但在我們的人性中存在著很多的缺陷,而修行就是要戰勝這些無始以來的缺陷,的確是艱難的。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說:“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戰”,我們要戰勝自己的煩惱,必須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古德雲:“學佛修行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也”,可見,修行證果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事業。但學佛修行也不要去追求無謂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而自苦其身並不是獲得解脫的途徑。
問: 不執著會不會一事無成?
答: 世間的人無論是生活還是事業都是建立在執著的基礎上,而佛法的修行卻要求我們放棄這種種的執著。但我們要知道,不執著並非不努力,而是不著相,是在因上努力而又不執著于結果。如果我們在修行時也處處著相,就很容易步入歧途。當我們的智慧提高了,人生的目標明確了,不執著照樣能夠有成就,而且成就更大。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香港志蓮淨苑
1998年春,濟群法師應香港志蓮淨苑邀請,開設了《幸福人生原理》的講座,本文根據講座中解答信衆問題的錄音整理。
問: 信佛一定要皈依嗎?
答: …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