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是不吃蛋類食品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論基礎,是爲了不殺生,爲了體現對衆生的慈悲。而雞蛋是生命的胚胎,特別是一些有性的雞蛋,吃了也會涉及到殺生。當然,現在養雞場裏出來的雞蛋,很多是沒有爸爸的雞蛋,也可以說是沒有生命,這樣應該是不屬于殺生的範疇。有些人如果實在想吃,倒也沒有太大的妨礙。
問: 因果報應是叁世決定,究竟由誰來統計這個問題呢?
答: 那如果有誰來統計,就變成有神教了,比如基督教,就由上帝來決定一切。而佛法認爲,因緣因果是屬于世間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就像一顆種子種到地裏之後,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由誰來決定它的生長過程呢?它只是順應著自然的規律,就象人有生必有死,又是誰來決定的呢?也沒有,它只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問: 佛教的命運觀和儒教、道教的命運觀,會隨著社會文化的改變而改變嗎?
答: 儒、釋、道對命運問題的看法,不會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但在解說的方式上會有變化,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就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但不是內容的。就像我現在給大家舉辦講座,就要采用一種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如果給古人講座,就要采用另外的方式,不過我還沒有這個本事。
問: 家庭中是否可以養小鳥?
答: 根據菩薩戒的規定,家庭中是不可以豢養狸貓豬狗。但有很多人通過養小動物來獲得生活的樂趣,並形成了一種業余愛好。但我們可以想象,把小鳥關在籠子裏,是限製了它的自由,損害了它的正常權利,佛教提倡衆生平等,不僅人類有人權,一切衆生都有衆生權。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誰也不從屬于誰,動物也應當有自己的自由生存權利,爲什麼我們要迫使它陪伴著我們,迫使它爲我們服務?除非它自己願意。由此可見,我們爲了博得自己開心而限製它的自由,這本身是一種不慈悲的表現。但是話又說回來,有些小鳥從小就長在鳥籠裏,已經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已經養了,還是要繼續養下去,最好是給它換個更大的空間,以慈悲之心來對待它,而不是當作寵物來取樂。
問: 衆生無始以來皆具佛性,爲什麼在無始以來又流轉生死,不知自己本有的佛性呢?
答: 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的,但我們的無明也是無始的。無始以來,雖然我們有佛性,但我們還是在念念不絕的無明狀態中。本有的佛性沒能發揮作用,雖有若無,除非有一天,我們把無明所構成的妄想世界徹底打破之後,我們的智慧才會開發出來,並由此啓動生命的另一個系統,那就是佛性的系統。
問: 怎樣區別魔和業障的顯現?怎樣對治魔障?
答: 魔的範圍非常廣泛,在佛教來說,有煩惱魔、生死魔、天魔、五蘊魔。如果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凡是障礙我們解脫修行的一切因緣和行爲都是魔障。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要誦經了,可孩子在一旁吵鬧不休,是魔障;丈夫在一旁將電視的音量開得很大,也是魔障,所以說,魔障的範圍非常廣泛。
那怎麼對治呢?魔由心生,在修行中,不管是遇到好還是不好的境界,只要我們自己不在乎,不執著,那魔對你就無可奈何了。
問: 假如今生有兩人因爲口角而起爭鬥,最後甲殺了乙,當然甲就種下了惡因。假如來世還是甲和乙相遇,而乙已是頗有修爲的佛弟子,這時乙該怎麼處理兩人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守不殺生的戒律;一方面,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那麼乙是否應把對方幹掉才符合因果的原理呢?
答: 因果報應固然是一種規律,但從佛教的修行上來說,正是因爲認識到了這種因果規律,所以才不能殺生。如果乙再去殺了甲,那在無始的生死中,這樣的冤冤相報又何時了呢?所以,不殺生才是對的。
問: 如果定業可以通過行善來改變,那麼"定業不可轉,果報還自受"又如何解釋呢?
答: 定業不可轉,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至誠忏悔之後,還是會有轉機,如果不忏悔,那就是不可轉。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蘇州西園般若堂
2001年4月7日,蘇州大學曆史系研究生、博士生及部分教師來到戒幢律寺,在般若堂認真地聽取了濟群法師題爲《認識佛教》的講座。講座結束後,法師還就師生們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問: 如果不執著的話,是不是會過于消極?
答: 當我們認准一個目標時,我們可以隨著這種緣去努力。即使沒有執著,一樣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在做的過程中保有良好的心態;但如果我們執著于這件事的話,就會被它的發展變化左右我們的情緒,傷害我們的心靈。佛法告訴我們,每件事情的成敗都是由衆多條件組成的,只要我們懂得從因緣來分析,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認識,就不會一廂情願地執著于結果。
弘法也是同樣,過去的那些高僧大德們,雖然也在以各種方式救度衆生,但不會執著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祖師雲:“做水月道場,空花佛事”,世間的一切都象水中的月亮般虛幻。雖然如此,該做的事業還是要去做,該度的衆生還是要去度,因爲世間的衆生都在生死中沈淪,他們的痛苦需要有人幫助去解決,但做的時候又不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有所執著,不能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也是佛法中所說的空和有的關系,要認識到事物的空,但這種空不是虛無;同時也要認識到事物的有,但這種有只是緣起的假相。只有正確認識到空和有的相互關系,我們才能夠將弘法和修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做事的時候也能體會到自在的感覺。
問: 如何正確地看待欲望?
答: 自古以來,無論是世間的道德還是出世間的宗教都對欲望持否定的態度。傳統的宋明理學甚至將欲望和道德完全對立起來,提出“滅人欲,存天理”的主張。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欲望從倫理的角度可分爲叁性:善的欲望需要發揚;惡的欲望需要壓抑;除此而外,還有非善非惡的欲望,如正常的生理需要等等,這些欲望本身雖然沒什麼過患,但它們一旦和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相應,就會介入惡的成分而變質。
發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改善物質條件,它的進步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同時也使人類的欲望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升級,造成了很多新的社會問題,如環境保護的問題,道德滑坡的問題。現代青年奉行的是能掙會花的生活原則:拼命地掙錢,拼命地花錢,看起來似乎是工作、享樂兩不誤,但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在享樂中花掉的是什麼?花掉的是你們的生命!因爲掙錢是要花時間的,而時間就是生命。其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條件來解決,我們今天的很多的需要並不是生命的真正需要,只是我們爲滿足攀比之心而産生的需要,或者說,是社會使我們産生的需要。社會要求你有舒適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份的服飾,要求你一擲千金。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爲我們還有面子和虛榮需要去照顧,我們已經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了方向。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物質空前豐富的今天,我們沒有生産力的高度發展而獲得輕松,相反,我們比以往活得更累。當我們面對一桌豐盛菜肴的時候,我們的味覺已完全被它們所麻醉;當我們面對閃爍著霓虹燈的街道時,我們的視覺已完全被它們所占據……我們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掙錢,結果,只是享受了一些我們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這樣的交換到底值得麼?
問: 佛教的存在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答: 剛才談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時還有一點沒有談: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樣是神本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在今天,佛教在我們現實人生中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其實,只要叁寶還住世,只要寺院還存在,即使不能爲社會做點具體的工作,但至少可以爲大家提供一個精神的家園,提供一個精神的休憩之所。我們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機會到寺院來靜一靜,反省一下,對于社會大衆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革,使社會中的貧富現象越來越懸殊,很多人連基本生存都無法保障,如何使社會的財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錢人象菩薩一樣慈悲衆生呢?如果我們通過政府的力量來行使這樣的職責,目前還有一定的困難,但宗教團體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僧尼是獨身,沒有家庭拖累,不必爲自己的生計和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業。臺灣的證嚴法師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慈濟在臺灣有四百多萬會員,無論是赈災扶貧,還是發展醫療事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說,佛教對社會道德的重建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宗教的內涵,道德更是建立在宗教的理念之上。爲什麼說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呢?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宗教強調因果觀念,如果沒有這兩者作爲行爲的約束,人們就會報著僥幸的心理去犯罪,使社會失去基本的製約。的確,法律能夠解決部分的問題,但執法者的能力和廉潔又直接關系到法律的效用,而且,即使法律能對罪犯繩之以法,但破壞已經構成了,而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卻是防患于未燃,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有關現代人心靈健康的問題、環保的問題,情感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在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導方式。
我個人長期以來一直從事人生佛教的弘揚,在各地作過很多有關這方面的講座,目前,部分演講錄音也陸續整理成文,如《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佛教怎麼看世界》、《佛教的財富觀》等等。根據長期的研究,我發現佛法對當今社會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解決之道,對社會的改善有著積極的意義。
問: 出家後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
答: 如果沒有煩惱就成佛了。但對于世間的人來說,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修養不同,煩惱自然也就不同。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是哪裏來的?是自己找來的。一個人超然物外的人,煩惱自然會少很多,而我們要求得越多,煩惱相應也就越多。我們想要結婚成家,殊不知,結婚成家就是煩惱的開始,而生兒育女更是牽挂的開始;我們想要事業有成,可是,事業做得越大,我們就會陷得越深,就會有操不完的心,有忙不完的工作。
我出家二十多年,從來都沒有擔心過家庭和工作之類的問題,所以,這些煩惱對我來說都不存在。就我個人來說,一直是隨緣弘法,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也沒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執著,煩惱應該說是不太明顯。
問: 出家是不是消極避世的選擇?長期吃素會不會煩惱?
答: 吃肉的問題對我來說的確是個麻煩,因爲長期吃素,生理系統早已改變,有時在外面吃飯,碰到做得不太幹淨的飯菜,如有蔥蒜的味道或鍋沒有洗幹淨,我吃了會吐的,所以,我的煩惱是這個,而不是想吃的煩惱。
你們覺得出家是一種逃避,我還覺得世俗的生活是一種逃避,爲什麼這麼說呢?前面講到,在我們生命中,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我們的心性,那才是生命真正的自我,如果我們不向內追求,而是盲目地向外尋找,通過各種娛樂來麻醉自己,不是一種最大的逃避嗎?
每個人只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是消極厭世,都算不上逃避。你們的追求是求學,是成家立業,我們的追求是開智慧、完善人格,從人生的追求來看,我們比你們還積極。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只是在過一種習俗所約定的生活,更多的時候是身不由己的。什麼是消極?什麼是積極?對每個人來說,消極和積極都是相對的,我們選擇了文科的時候對理科就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選擇經商的時候就會對做學問表現出消極的態度。
問: 佛教怎樣看待種族主義?
答: 不久前,我去了歐洲,國外很多人都開始認識到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是狹隘的觀念,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統一,如種族間的沖突就是因爲這樣的觀念造成的。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各地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所以,我們應該打破一些傳統的觀念,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世界,以更廣闊的胸懷來關愛人類。
問: 您是因爲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門的嗎?
答: 遺憾的是,我還沒來得及挫折就遁入進來了。主要是沒有機會,我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十多歲就到寺院來了。
當然,僧團中的確有些人是因爲受到挫折,因爲事業和感情出現了問題而出家,但這樣的人出家後在佛門中不會有什麼作爲,古德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也”。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爲將相雖然可以征服他人,但不一定能對付自己的煩惱,而一個出家學佛的人,則要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一個人要成爲英雄容易,要成爲聖賢困難。出家是要戰勝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要萬緣放下,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要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志和志向,只有這樣,出家學佛才可能有所作爲。否則也只是在寺院混,難以得到佛法的受用。
問: 佛教所從事的心靈淨化工作是不是也能由其他宗教或心理醫生來進行?
答: 各種宗教都是從事心靈淨化的工作,但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層次上的不同。其他宗教往往是借助于他力,通過祈禱,忏悔達到反省和淨化的效果。而佛教是自力的,必須對生命自身有深刻的了解,修行才能有進步。
國外有心理醫生,在過去,類似的工作由神職人員和出家人擔當,心理醫生是近代才出現的。
問: 有家庭會對從事弘法工作帶來影響嗎?
培根有句話說得非常好,當你有家庭的時候,你的愛首先會給你的家人,而一個沒有家庭的人才可以把自己的愛平等地給每個人,把自己完全奉獻給社會。如果沒有家庭,對從事弘法的工作會更有利,當然有家庭也是可以做的,但有了家庭之後,就會有很多的責任要承擔,要爲此操勞不休,所以,會有很多的牽挂,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
(若閑記)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