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的建立只是引导信徒的一种方便,而不是让你去崇拜这个偶像。但一般人很容易着相,看到佛像就以为是佛的真身,只见佛像而不见佛法,这也是《金刚经》要求我们不要着相的原因所在。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我们可以通过对佛像的礼拜而加深对三宝的信心,但一味执著于佛像,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问: 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答: 明心见性,其实是超越了我们认识和理解的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我们常规的认识和思维去理解,可以举个禅宗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里求法之后,就离开了。五祖的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还是个在家人,怎么就把祖师的衣钵拿走了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他追上之后,六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但衣钵是祖师传下来的,不是谁想拿就能拿得动的。慧明拿不走衣钵,就感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于是就请慧能大师出来,说:“我是为了求法而来,不是为了抢衣钵而来的。”六祖说:“既是为求法来的,那我就给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闻言即刻开悟。
禅宗里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的所见的性,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生命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思维的状态里,一念接着一念,当我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当我们的念头还没有产生时,我们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当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我们的生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禅宗所要追寻的,就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主人!我们现在都身不由己地被妄想和烦恼包围着,没有能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六祖就对慧明说:你好的也不要想,坏的也不要想,你什么都不要想,最后看看你自己究竟是谁?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要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认识。
问: 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是什么意思?
答: 在修行上来说,理一心不乱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层面,或者说已经见道了,如果按照禅宗的要求,就是已经达到见性的程度。而事一心不乱则还没有见性,只是获得了相当的定力,感觉一句佛号念起来时,任何妄想都不再出现了。当你念着念着,念到有一天,突然间你的意识一下子粉碎了,你的智慧随之一下子打开了,这时候,就进入理一心不乱了。
问: 如何理解禅净双修?
答: 禅,是禅宗,比较偏向于自力,也就是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甚至在修行上,也不走古人的老路。正如禅宗祖师所说的那样:“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古人行处行”。而净土宗,相对来说就比较倾向于他力,他力是谁的力量呢?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通过念佛,借助于弥陀的愿力。比如我们到上海去,如果步行去,就是纯自力;如果坐火车、汽车去,就是借助他力。显然,他力要比自力要方便些。
在修行方式上,禅宗是无门为法门,入门比较难,相比之下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就容易多了。禅宗因为依靠自力,毕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即使修行工夫很深,如果不往生西方,死后还有没有把握呢?即使开悟了,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来生也还有可能迷失。只要生死未了,那么,流转三界还是非常地不保险。所以很多禅宗祖师虽然修禅,但同时也回向往生西方;更有一些祖师会采用念佛的方式来修行,比如参“念佛是谁?”将念佛和禅宗的修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修净土宗的人,如果只是念佛,又容易落入心外求法,境界也不容易提高。所以,净土宗的一些祖师提出,要念自性弥陀。自性弥陀是相对他方弥陀而言,西方有阿弥陀佛,但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我们的佛性,跟阿弥陀佛的智慧和慈悲是一样的!因此,念佛不仅要念西方的阿弥陀佛,同时也是为了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就不是一般的念佛了,念的是自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因为净土也不能离开我们的心。这么一来,念佛自然也和禅宗结合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禅净双修。
(邢晓彤记)
济群法师在上海玉佛寺
2000年,济群法师应上海玉佛寺邀请,为上海信众开设了题为《佛教命运观》的讲座,本文根据法师演讲中的问答部分整理而成。
问: 承认人有命运,与佛教的"无我"观点是否矛盾呢?
答: "诸法无我"是三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点。但无我并没有否定缘起及因果的假象,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只是说明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主宰。所以,佛教的无我观和命运的存在是不矛盾的,缘起是无我的,命运也是无我的。
问: 佛教也认为算命有一定道理,可生辰只问年月日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很多人出生,那么和法师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今天又在哪里讲经呢?
答: 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下才会知道。不过,生辰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任何事情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生辰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能决定一切。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遭遇不同的情况,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这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况且,佛教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善恶行为来决定。因此,算命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能告诉我们命运发展的规律,并不能够囊括所有的变化,所以,即使是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也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问: 请法师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出家学佛后命运起了什么变化?可谈内心世界的变化,也可以谈现实的变化?
答: 看来这的确要现身说法,不能光谈别人的命运,也要谈谈自己的命运。从我出家的过程来看,应该说还是有命运的安排。首先,我作出出家的选择时,年纪还很小,大概只有十六、七岁,而且还是个农村的孩子,受的文化教育也不高,对人生的认识几乎零,实在是谈不上对人生有了认识之后才选择出家。所以选择这条道路,和家庭环境有些关系,因为我生长在一个学佛的家庭,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出家人,不知不觉间亲近了很多出家人。因为喜欢寺庙的生活了,就到寺庙里去了。可以说,我出家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父母没有要求我出家,也没有反对我出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怎么就出家了,或者就是命中注定吧。
我出家之时,宗教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庙过着单纯的农禅生活。80年中国佛学院招生,以我当时的文化程度也不应该能够考得上,结果也不知道怎么就被录取了,看来也是命中注定。进了佛学院之后,因为基础比较差,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佛学基础。毕业后先是在广化寺,在一种相对封闭环境中又继续学修了几年。然后,种种因缘的聚合,使我来到厦门南普陀,并从那里开始走向弘法的道路。
出家二十多年来,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顺乎自然,每个因缘也都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门来。就我自己本身来说,不会特别去争取什么,但有很多机缘推动着我,使我多多少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点,我对佛教事业的热情始终都非常高,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愿力,才有很多善缘来成就我。所以,回顾我的成长过程,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我想可能一半是愿力,一半是命运。
问: 法师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逆境么?你又是怎样处理的?
答: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不曾感觉有什么顺境和逆境。我认为一个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问题,如果有因缘做事,能够为佛教事业和社会民众提供些帮助,我很乐意去做一做;如果没有因缘做事,那么过一种自由自在的日子也挺好,可以读读书,在山里享受大自然,这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人家不让我做,有人要让我做;如果都不让我做,咳,那正好,我可以干我自己的事。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觉得是挺好,觉得现有的处境是最好的。
问: 我请了一尊观音菩萨在家供养,可有居士告诉我没有开光的菩萨放在家很危险,我很害怕,就赶快把它藏在箱子里,请问佛教中有这种说法吗?
答: 为佛像开光的做法当然是有的。但开光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要知道,供养佛像主要是为了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和恭敬心,在恭敬中增长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在恭敬中约束我们的身心。当我们请到一尊佛像时,你对这尊佛像是否有足够的认同,觉得他就是佛菩萨?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我们只是从商店里请来了佛像,往往会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那么,如何使艺术品变成佛像呢?就可以通过开光的仪式来取得内心的认同感。通过这个开光了之后,你在内心里面觉得这个是一个菩萨,主要的是起到这样的一种作用,觉得他就代表着佛菩萨。如果你本身信心很足,觉得不开光也没有妨碍你的信心和恭敬心,是否开光就不是特别重要,这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不是本质的问题。
还有些问题也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就是对于破损的佛像该如何处理?戒律中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把破损的佛像烧掉,并将灰烬丢在干净的地方,总之,是要以恭敬心来处理。我们知道,佛像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增长信心,如果佛像制作得不够庄严,不能让人们生起欢喜尊敬之心,那我们为了让更多的人对三宝增长信心,做适当的处理还是有必要的,如果本着这样的发心去处理,不但没有罪过,而且还有功德。
问: 烧锡箔是否是迷信?佛像放在窗门上是否可以?
答: 佛教里没有烧锡箔的有关规定,当然在世的人为了求得心理安慰,烧一点也没有关系,但必须明确这和佛教没有关系,只是传统的民风民俗而已。
至于第二个问题,佛像不应随便乱放,而要放在我们觉得最庄严、最清静的地方。我们对三宝的恭敬,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修行,如果随便乱放,就达不到恭敬三宝的效果。所以,若佛像摆放得不如法,并不是佛菩萨要怪罪你,而是会妨碍自己的修行。
问: 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
答: 一个严格吃素…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