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21

  ..续本文上一页恶业,将生生世世在地狱受极大苦报。不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更会给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菩萨为拯救他宁愿自己因杀生而下地狱,也不能让他造下这一恶业。

  问: 三世因果的"三世"是时间概念吗?可以改为三时因果吗?

  答: "世"代表时间,"界"代表空间。我们所说的世界,就是时间加上空间,因此世与时差别不大。所谓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也可以说成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但过去、现在、未来,有其相对性,当我们说现在的时侯,已成为过去;当我们说现在的时侯,未来已进入现在空间,所以时间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不必过份执著,哪段是过去,哪段是现在,哪段是未来,这就是凡夫之见,不是佛法智慧。

  问: 佛法说:"心即是佛",求佛先从心吗?

  答: 学过佛的人都知道,我们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现有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没有烦恼,我们也没有烦恼了吗

  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虽然说"心即是佛",可是我们的心还充满烦恼。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学佛,通过佛法的指导不断消除烦恼,运用佛法的智慧如实地认识自己,当我们自己成佛的时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这需要过程。    问: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这样,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吗?

  答: 佛经里有个故事,说一个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广大,可以随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预知未来。他自己算出过几天就要死了,他虽然神通广大,但是该死的时候还是要死。他觉得很苦恼,认为自己的神通对解决生死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这时,另一个天人就告诉他,你可以去请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够帮你解决生死问题。五通仙人立刻飞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准备供佛。他见到佛陀后,立刻提出了生死问题来请教。佛陀告诉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有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东西,而是你的执著,你对生死的执著。我们所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屠刀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一个人要真正放下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克服,才能逐步放下。如果不是平常修养有素,你想一下子将它们都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

  问: 对李洪志所谓的圆满、成佛、极乐世界,应如何区别?

  答: 佛法所说的圆满是三德具足,即智德、断德、悲德。智德是智慧上的圆满;悲德是慈悲心的圆满;断德是断除了一切烦恼。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李洪志所说的"圆满",它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两者的区别也就能够分清了。

  问: 学佛的人到外道的场所时,应如何做?是否可以皈依?

  答: 我们对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的、赞叹的态度,不要因为他们是外道而轻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即使是对普通的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态度,何况其他宗教的神祗。我们一样可以合掌问讯,这些礼节能够体现佛教徒宽容的胸怀。再则,我们虽然学佛了,但毕竟还是凡夫,在人格远远不能和这些神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恭敬他们呢?所以恭敬和皈依是二回事,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三宝,就应将三宝作为依怙,不可以再去皈依其它神教,否则会失去佛教徒的资格的。

  问: *轮功为什么能蛊惑人心呵?

  答: *轮功为什么能够如此蛊惑人心?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扬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够有机会接触佛法,就会有辨别正邪的能力,*轮功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开始批判*轮功,因为*轮功既依附佛教又贬低佛教,很多理论都是对信众的误导,只要稍有宗教常识的人都不会被蒙骗。所以,要彻底消除*轮功的隐患,必须要从弘扬佛法入手,否则是很难从根本上发生作用。

  问: 静坐时如何把握"静"字?有念头时,是否用心地念佛去压住它?

  答: 静坐时,我们不要刻意地追求静,因为追求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追求静,执著静,就达不到静的境界。当我们执著于静的时候,就会因这一念头对妄想会持排斥的态度,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就是对这个念头的巩固,使它的力量越来越大,它所产生的效果恰恰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所以,我们在静坐时,对各种念头都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我们的心越来越乱。当妄想到来的时候,我们只需以正念去观照它,不为妄想所动,不随妄想乱跑,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说,真正的静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心不随着境界转。

  问: 吃素已经六年了,现在有病,需要吃肉食,是否可以?

  答: 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吃素引起的。素食其实是有益于健康的,所以生病后就更应该吃素。生病时更容易体会生命的无常,要加倍精进才对。

  问: 怎样和出家几十年的师父沟通?

  答: 怎样和出家的师父沟通?我们要以恭敬的心、求法的心去向师父请教,不管他出家的时间有多长,我们都要同样的恭敬和虔诚来对待。

  问: 父母生病,要吃活的海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答: 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是原则性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方便的。所谓原则就是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父母想要吃活海鲜,虽是人之常情,但是从因果来说,这种想法对他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作为子女,既然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要对父母好言相劝,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实在劝不了的时候,可以买一些已经死掉的回来。吃素和吃荤可以方便,看各人的条件,但不杀生是原则,绝不可轻易地违反。

  问: 能否办一个居士佛学院,使居士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深入?

  答: 我们的"戒幢佛学研究所"就招收居士,当然要有一定的水准,要经过考核才能来就读。将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也考虑办"都市佛学院",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居士,每周上两三次课,系统地学习几年。最近,我们也在筹办"网络佛学院",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来推广正信的佛法,不久之后就会运作起来,这也为佛法的弘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问: 定中出现幻觉是否可信?

  答: 定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以去执著,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不会进步;如果是坏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会走火入魔。所以,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去在乎、去分别,更不要去执著。

  问: 为什么要受"八关斋"?

  答: "八关斋"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五戒的规范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为在家居士种下了出世解脱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场,很多居士会在六斋日到寺院受八关斋戒的。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经记载,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将来机缘成熟的话,我们就多给大家举行一些"八关斋"的受戒仪式。

  (冯德宝、若闲记)

  西园寺下院定慧寺每周安排弘法共修活动,济群法师曾多次应邀前往举行佛学讲座。2000年秋,法师再一次来到定慧寺讲堂,为广大信众就修学佛法的要领作了开示,并回答了居士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文根据讲座的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问: 请法师详细解释一下“贪、嗔、痴”三个字的含义?

  答: 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产生的贪念。贪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吝啬就是其中的一种,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自己的钱财与别人分享,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的一种,自恋的人自己的任何长处都引以为荣,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会去阿谀奉承。

   嗔恨是对讨厌的人或环境所产生的排斥心理。它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而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嫉妒而产生的嗔恨;或是因得不到而产生的嗔恨。

   痴就是愚痴,因为不明事理,不知道佛法的因果,不了解无常、苦空,不了解解脱之道,这些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贪、嗔、痴,在佛教里被称为“三毒”,就是三种生命的毒素。

  问: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明不可以以某种形式来求佛,而现在到处有人拜佛求圣,是否就是以色求如来?它和行邪道有什么区别?

  答: 佛陀在这个世界的示现有很多种形式,从他的法身、报身、化身一直到我们现在所礼拜的佛像,但《金刚经》的思想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佛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主要是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三宝、对佛法生起信心。因为凡夫都是比较着相的,如果没有那样一个相作为对象,就很难对佛法、对三宝产生恭敬的心。所以,礼佛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修行,在于启发我们的信心和恭敬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执着佛像,崇拜佛像,礼敬佛像就能使我们获得解脱。真正的解脱,是要依靠佛陀所证悟的法,只有佛陀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才是我们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果概括地来说,整个佛法的修行就包括在八正道之中: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命。真正的解脱,只有依靠八正道才能成就。所谓行邪道,是指一个人执着于佛陀的色身或佛像,而不是根据八正道去修行。

   佛像有存在的意义,但佛像并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身相也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什么呢?是法身。因为色身是会毁坏的,佛陀八十岁就入灭了,就是告诉我们,即使身为佛陀,他的色身也不能脱离成住坏空的规律。所以,佛…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