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業,將生生世世在地獄受極大苦報。不但會給他人造成傷害,更會給自己造成傷害。所以,菩薩爲拯救他甯願自己因殺生而下地獄,也不能讓他造下這一惡業。
問: 叁世因果的"叁世"是時間概念嗎?可以改爲叁時因果嗎?
答: "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我們所說的世界,就是時間加上空間,因此世與時差別不大。所謂叁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也可以說成是前世、今生和來世。但過去、現在、未來,有其相對性,當我們說現在的時侯,已成爲過去;當我們說現在的時侯,未來已進入現在空間,所以時間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不必過份執著,哪段是過去,哪段是現在,哪段是未來,這就是凡夫之見,不是佛法智慧。
問: 佛法說:"心即是佛",求佛先從心嗎?
答: 學過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雖然"心即是佛",但我們現有的生命現狀是不是佛?佛陀沒有煩惱,我們也沒有煩惱了嗎
佛陀已通達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們通達了嗎?雖然說"心即是佛",可是我們的心還充滿煩惱。所以,我們還是要先學佛,通過佛法的指導不斷消除煩惱,運用佛法的智慧如實地認識自己,當我們自己成佛的時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這需要過程。 問: 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這樣,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嗎?
答: 佛經裏有個故事,說一個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廣大,可以隨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預知未來。他自己算出過幾天就要死了,他雖然神通廣大,但是該死的時候還是要死。他覺得很苦惱,認爲自己的神通對解決生死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這時,另一個天人就告訴他,你可以去請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夠幫你解決生死問題。五通仙人立刻飛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准備供佛。他見到佛陀後,立刻提出了生死問題來請教。佛陀告訴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說: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有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東西,而是你的執著,你對生死的執著。我們所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謂的屠刀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一個人要真正放下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經過長時間的克服,才能逐步放下。如果不是平常修養有素,你想一下子將它們都放下,根本是辦不到的。
問: 對李洪志所謂的圓滿、成佛、極樂世界,應如何區別?
答: 佛法所說的圓滿是叁德具足,即智德、斷德、悲德。智德是智慧上的圓滿;悲德是慈悲心的圓滿;斷德是斷除了一切煩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標准去衡量李洪志所說的"圓滿",它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兩者的區別也就能夠分清了。
問: 學佛的人到外道的場所時,應如何做?是否可以皈依?
答: 我們對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的、贊歎的態度,不要因爲他們是外道而輕視。作爲一個學佛的人,即使是對普通的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態度,何況其他宗教的神祗。我們一樣可以合掌問訊,這些禮節能夠體現佛教徒寬容的胸懷。再則,我們雖然學佛了,但畢竟還是凡夫,在人格遠遠不能和這些神相比,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恭敬他們呢?所以恭敬和皈依是二回事,我們既然已經皈依了叁寶,就應將叁寶作爲依怙,不可以再去皈依其它神教,否則會失去佛教徒的資格的。
問: *輪功爲什麼能蠱惑人心呵?
答: *輪功爲什麼能夠如此蠱惑人心?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揚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夠有機會接觸佛法,就會有辨別正邪的能力,*輪功自然也就沒有市場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開始批判*輪功,因爲*輪功既依附佛教又貶低佛教,很多理論都是對信衆的誤導,只要稍有宗教常識的人都不會被蒙騙。所以,要徹底消除*輪功的隱患,必須要從弘揚佛法入手,否則是很難從根本上發生作用。
問: 靜坐時如何把握"靜"字?有念頭時,是否用心地念佛去壓住它?
答: 靜坐時,我們不要刻意地追求靜,因爲追求靜也是一種妄想。如果我們追求靜,執著靜,就達不到靜的境界。當我們執著于靜的時候,就會因這一念頭對妄想會持排斥的態度,而我們每排斥一次,就是對這個念頭的鞏固,使它的力量越來越大,它所産生的效果恰恰背離了我們的初衷。
所以,我們在靜坐時,對各種念頭都要不取不舍。無論是執著的取還是討厭的舍,都會使我們的心越來越亂。當妄想到來的時候,我們只需以正念去觀照它,不爲妄想所動,不隨妄想亂跑,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說,真正的靜並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而是心不隨著境界轉。
問: 吃素已經六年了,現在有病,需要吃肉食,是否可以?
答: 一般來說,生病都不是因吃素引起的。素食其實是有益于健康的,所以生病後就更應該吃素。生病時更容易體會生命的無常,要加倍精進才對。
問: 怎樣和出家幾十年的師父溝通?
答: 怎樣和出家的師父溝通?我們要以恭敬的心、求法的心去向師父請教,不管他出家的時間有多長,我們都要同樣的恭敬和虔誠來對待。
問: 父母生病,要吃活的海鮮,應該怎樣正確對待?
答: 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原則性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方便的。所謂原則就是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父母想要吃活海鮮,雖是人之常情,但是從因果來說,這種想法對他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作爲子女,既然已經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就要對父母好言相勸,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實在勸不了的時候,可以買一些已經死掉的回來。吃素和吃葷可以方便,看各人的條件,但不殺生是原則,絕不可輕易地違反。
問: 能否辦一個居士佛學院,使居士能得到較爲系統的學習和深入?
答: 我們的"戒幢佛學研究所"就招收居士,當然要有一定的水准,要經過考核才能來就讀。將來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我們也考慮辦"都市佛學院",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居士,每周上兩叁次課,系統地學習幾年。最近,我們也在籌辦"網絡佛學院",利用網絡所提供的便利條件來推廣正信的佛法,不久之後就會運作起來,這也爲佛法的弘揚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問: 定中出現幻覺是否可信?
答: 定中不管出現什麼境界,都不可以去執著,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如果是好的境界,我們執著了就不會進步;如果是壞的境界,我們執著了就會走火入魔。所以,無論是什麼境界,都不要去在乎、去分別,更不要去執著。
問: 爲什麼要受"八關齋"?
答: "八關齋"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五戒的規範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而八關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爲在家居士種下了出世解脫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場,很多居士會在六齋日到寺院受八關齋戒的。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經記載,一日一夜受關齋戒的功德相當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將來機緣成熟的話,我們就多給大家舉行一些"八關齋"的受戒儀式。
(馮德寶、若閑記)
西園寺下院定慧寺每周安排弘法共修活動,濟群法師曾多次應邀前往舉行佛學講座。2000年秋,法師再一次來到定慧寺講堂,爲廣大信衆就修學佛法的要領作了開示,並回答了居士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本文根據講座的現場錄音整理而成。
問: 請法師詳細解釋一下“貪、嗔、癡”叁個字的含義?
答: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所産生的貪念。貪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吝啬就是其中的一種,貪財的人不但舍不得將自己的錢財與別人分享,甚至舍不得給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的一種,自戀的人自己的任何長處都引以爲榮,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谄曲還是其中的一種,因爲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會去阿谀奉承。
嗔恨是對討厭的人或環境所産生的排斥心理。它也有很多表現形式,有因厭惡而産生的嗔恨;也有因嫉妒而産生的嗔恨;或是因得不到而産生的嗔恨。
癡就是愚癡,因爲不明事理,不知道佛法的因果,不了解無常、苦空,不了解解脫之道,這些都屬于愚癡的表現。
貪、嗔、癡,在佛教裏被稱爲“叁毒”,就是叁種生命的毒素。
問: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不可以以某種形式來求佛,而現在到處有人拜佛求聖,是否就是以色求如來?它和行邪道有什麼區別?
答: 佛陀在這個世界的示現有很多種形式,從他的法身、報身、化身一直到我們現在所禮拜的佛像,但《金剛經》的思想卻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佛像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拜佛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拜佛,主要是起到見賢思齊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叁寶、對佛法生起信心。因爲凡夫都是比較著相的,如果沒有那樣一個相作爲對象,就很難對佛法、對叁寶産生恭敬的心。所以,禮佛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修行,在于啓發我們的信心和恭敬心。
但這並不意味著執著佛像,崇拜佛像,禮敬佛像就能使我們獲得解脫。真正的解脫,是要依靠佛陀所證悟的法,只有佛陀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才是我們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如果概括地來說,整個佛法的修行就包括在八正道之中: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命。真正的解脫,只有依靠八正道才能成就。所謂行邪道,是指一個人執著于佛陀的色身或佛像,而不是根據八正道去修行。
佛像有存在的意義,但佛像並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身相也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什麼呢?是法身。因爲色身是會毀壞的,佛陀八十歲就入滅了,就是告訴我們,即使身爲佛陀,他的色身也不能脫離成住壞空的規律。所以,佛…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