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的建立只是引導信徒的一種方便,而不是讓你去崇拜這個偶像。但一般人很容易著相,看到佛像就以爲是佛的真身,只見佛像而不見佛法,這也是《金剛經》要求我們不要著相的原因所在。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我們可以通過對佛像的禮拜而加深對叁寶的信心,但一味執著于佛像,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問: 如何理解明心見性?
答: 明心見性,其實是超越了我們認識和理解的一個層面。也就是說,不應以我們常規的認識和思維去理解,可以舉個禅宗的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裏求法之後,就離開了。五祖的弟子中有個慧明,是將軍出身,覺得六祖還是個在家人,怎麼就把祖師的衣缽拿走了呢?他很不服氣,就去追趕。他追上之後,六祖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但衣缽是祖師傳下來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得動的。慧明拿不走衣缽,就感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于是就請慧能大師出來,說:“我是爲了求法而來,不是爲了搶衣缽而來的。”六祖說:“既是爲求法來的,那我就給你說法!不思善、不思惡,哪一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聞言即刻開悟。
禅宗裏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所見的性,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生命狀態。我們每個人都處在思維的狀態裏,一念接著一念,當我們的思維還沒有形成,當我們的念頭還沒有産生時,我們的生命是什麼樣的狀態?當我們還沒有出生之前,我們的生命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禅宗所要追尋的,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正主人!我們現在都身不由己地被妄想和煩惱包圍著,沒有能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六祖就對慧明說:你好的也不要想,壞的也不要想,你什麼都不要想,最後看看你自己究竟是誰?禅宗的明心見性,就是要你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去認識。
問: 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是什麼意思?
答: 在修行上來說,理一心不亂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層面,或者說已經見道了,如果按照禅宗的要求,就是已經達到見性的程度。而事一心不亂則還沒有見性,只是獲得了相當的定力,感覺一句佛號念起來時,任何妄想都不再出現了。當你念著念著,念到有一天,突然間你的意識一下子粉碎了,你的智慧隨之一下子打開了,這時候,就進入理一心不亂了。
問: 如何理解禅淨雙修?
答: 禅,是禅宗,比較偏向于自力,也就是獨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甚至在修行上,也不走古人的老路。正如禅宗祖師所說的那樣:“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古人行處行”。而淨土宗,相對來說就比較傾向于他力,他力是誰的力量呢?就是阿彌陀佛的力量,通過念佛,借助于彌陀的願力。比如我們到上海去,如果步行去,就是純自力;如果坐火車、汽車去,就是借助他力。顯然,他力要比自力要方便些。
在修行方式上,禅宗是無門爲法門,入門比較難,相比之下淨土宗的持名念佛,就容易多了。禅宗因爲依靠自力,畢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即使修行工夫很深,如果不往生西方,死後還有沒有把握呢?即使開悟了,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因爲來生也還有可能迷失。只要生死未了,那麼,流轉叁界還是非常地不保險。所以很多禅宗祖師雖然修禅,但同時也回向往生西方;更有一些祖師會采用念佛的方式來修行,比如參“念佛是誰?”將念佛和禅宗的修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而修淨土宗的人,如果只是念佛,又容易落入心外求法,境界也不容易提高。所以,淨土宗的一些祖師提出,要念自性彌陀。自性彌陀是相對他方彌陀而言,西方有阿彌陀佛,但從究竟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跟阿彌陀佛的智慧和慈悲是一樣的!因此,念佛不僅要念西方的阿彌陀佛,同時也是爲了開發我們生命內在的阿彌陀佛。這樣念佛就不是一般的念佛了,念的是自性彌陀,是唯心淨土,因爲淨土也不能離開我們的心。這麼一來,念佛自然也和禅宗結合起來了,這就是所謂的禅淨雙修。
(邢曉彤記)
濟群法師在上海玉佛寺
2000年,濟群法師應上海玉佛寺邀請,爲上海信衆開設了題爲《佛教命運觀》的講座,本文根據法師演講中的問答部分整理而成。
問: 承認人有命運,與佛教的"無我"觀點是否矛盾呢?
答: "諸法無我"是叁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區別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點。但無我並沒有否定緣起及因果的假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只是說明在生命延續的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主宰。所以,佛教的無我觀和命運的存在是不矛盾的,緣起是無我的,命運也是無我的。
問: 佛教也認爲算命有一定道理,可生辰只問年月日時辰,每個時辰都有很多人出生,那麼和法師同一時辰出生的人今天又在哪裏講經呢?
答: 這個問題看來要調查一下才會知道。不過,生辰與命運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絕對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衆緣和合而成,生辰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不能決定一切。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遭遇不同的情況,也會面臨不同的選擇,這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況且,佛教認爲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的善惡行爲來決定。因此,算命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能告訴我們命運發展的規律,並不能夠囊括所有的變化,所以,即使是同一時辰出生的人,也會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問: 請法師現身說法,談談自己出家學佛後命運起了什麼變化?可談內心世界的變化,也可以談現實的變化?
答: 看來這的確要現身說法,不能光談別人的命運,也要談談自己的命運。從我出家的過程來看,應該說還是有命運的安排。首先,我作出出家的選擇時,年紀還很小,大概只有十六、七歲,而且還是個農村的孩子,受的文化教育也不高,對人生的認識幾乎零,實在是談不上對人生有了認識之後才選擇出家。所以選擇這條道路,和家庭環境有些關系,因爲我生長在一個學佛的家庭,從小就接觸了很多出家人,不知不覺間親近了很多出家人。因爲喜歡寺廟的生活了,就到寺廟裏去了。可以說,我出家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父母沒有要求我出家,也沒有反對我出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怎麼就出家了,或者就是命中注定吧。
我出家之時,宗教政策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廟過著單純的農禅生活。80年中國佛學院招生,以我當時的文化程度也不應該能夠考得上,結果也不知道怎麼就被錄取了,看來也是命中注定。進了佛學院之後,因爲基礎比較差,就如饑似渴地學習,打下了比較紮實的佛學基礎。畢業後先是在廣化寺,在一種相對封閉環境中又繼續學修了幾年。然後,種種因緣的聚合,使我來到廈門南普陀,並從那裏開始走向弘法的道路。
出家二十多年來,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順乎自然,每個因緣也都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門來。就我自己本身來說,不會特別去爭取什麼,但有很多機緣推動著我,使我多多少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點,我對佛教事業的熱情始終都非常高,也許正是因爲這樣的願力,才有很多善緣來成就我。所以,回顧我的成長過程,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我想可能一半是願力,一半是命運。
問: 法師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逆境麼?你又是怎樣處理的?
答: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不曾感覺有什麼順境和逆境。我認爲一個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問題,如果有因緣做事,能夠爲佛教事業和社會民衆提供些幫助,我很樂意去做一做;如果沒有因緣做事,那麼過一種自由自在的日子也挺好,可以讀讀書,在山裏享受大自然,這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人家不讓我做,有人要讓我做;如果都不讓我做,咳,那正好,我可以幹我自己的事。總之,在任何情況下,我都覺得是挺好,覺得現有的處境是最好的。
問: 我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在家供養,可有居士告訴我沒有開光的菩薩放在家很危險,我很害怕,就趕快把它藏在箱子裏,請問佛教中有這種說法嗎?
答: 爲佛像開光的做法當然是有的。但開光的意義在哪裏呢?我們要知道,供養佛像主要是爲了增長我們對叁寶的信心和恭敬心,在恭敬中增長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在恭敬中約束我們的身心。當我們請到一尊佛像時,你對這尊佛像是否有足夠的認同,覺得他就是佛菩薩?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如果我們只是從商店裏請來了佛像,往往會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那麼,如何使藝術品變成佛像呢?就可以通過開光的儀式來取得內心的認同感。通過這個開光了之後,你在內心裏面覺得這個是一個菩薩,主要的是起到這樣的一種作用,覺得他就代表著佛菩薩。如果你本身信心很足,覺得不開光也沒有妨礙你的信心和恭敬心,是否開光就不是特別重要,這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而不是本質的問題。
還有些問題也是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就是對于破損的佛像該如何處理?戒律中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把破損的佛像燒掉,並將灰燼丟在幹淨的地方,總之,是要以恭敬心來處理。我們知道,佛像的意義主要是爲了讓我們增長信心,如果佛像製作得不夠莊嚴,不能讓人們生起歡喜尊敬之心,那我們爲了讓更多的人對叁寶增長信心,做適當的處理還是有必要的,如果本著這樣的發心去處理,不但沒有罪過,而且還有功德。
問: 燒錫箔是否是迷信?佛像放在窗門上是否可以?
答: 佛教裏沒有燒錫箔的有關規定,當然在世的人爲了求得心理安慰,燒一點也沒有關系,但必須明確這和佛教沒有關系,只是傳統的民風民俗而已。
至于第二個問題,佛像不應隨便亂放,而要放在我們覺得最莊嚴、最清靜的地方。我們對叁寶的恭敬,主要是爲了自己的修行,如果隨便亂放,就達不到恭敬叁寶的效果。所以,若佛像擺放得不如法,並不是佛菩薩要怪罪你,而是會妨礙自己的修行。
問: 吃素後,蛋類能不能吃?
答: 一個嚴格吃素…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