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23

  ..续本文上一页的人,是不吃蛋类食品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论基础,是为了不杀生,为了体现对众生的慈悲。而鸡蛋是生命的胚胎,特别是一些有性的鸡蛋,吃了也会涉及到杀生。当然,现在养鸡场里出来的鸡蛋,很多是没有爸爸的鸡蛋,也可以说是没有生命,这样应该是不属于杀生的范畴。有些人如果实在想吃,倒也没有太大的妨碍。

  问: 因果报应是三世决定,究竟由谁来统计这个问题呢?

  答: 那如果有谁来统计,就变成有神教了,比如基督教,就由上帝来决定一切。而佛法认为,因缘因果是属于世间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像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之后,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谁来决定它的生长过程呢?它只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就象人有生必有死,又是谁来决定的呢?也没有,它只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问: 佛教的命运观和儒教、道教的命运观,会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而改变吗?

  答: 儒、释、道对命运问题的看法,不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但在解说的方式上会有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就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但不是内容的。就像我现在给大家举办讲座,就要采用一种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如果给古人讲座,就要采用另外的方式,不过我还没有这个本事。

  问: 家庭中是否可以养小鸟?

  答: 根据菩萨戒的规定,家庭中是不可以豢养狸猫猪狗。但有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来获得生活的乐趣,并形成了一种业余爱好。但我们可以想象,把小鸟关在笼子里,是限制了它的自由,损害了它的正常权利,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不仅人类有人权,一切众生都有众生权。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谁也不从属于谁,动物也应当有自己的自由生存权利,为什么我们要迫使它陪伴着我们,迫使它为我们服务?除非它自己愿意。由此可见,我们为了博得自己开心而限制它的自由,这本身是一种不慈悲的表现。但是话又说回来,有些小鸟从小就长在鸟笼里,已经失去了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已经养了,还是要继续养下去,最好是给它换个更大的空间,以慈悲之心来对待它,而不是当作宠物来取乐。

  问: 众生无始以来皆具佛性,为什么在无始以来又流转生死,不知自己本有的佛性呢?

  答: 我们的佛性是无始的,但我们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无始以来,虽然我们有佛性,但我们还是在念念不绝的无明状态中。本有的佛性没能发挥作用,虽有若无,除非有一天,我们把无明所构成的妄想世界彻底打破之后,我们的智慧才会开发出来,并由此启动生命的另一个系统,那就是佛性的系统。

  问: 怎样区别魔和业障的显现?怎样对治魔障?

  答: 魔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佛教来说,有烦恼魔、生死魔、天魔、五蕴魔。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凡是障碍我们解脱修行的一切因缘和行为都是魔障。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要诵经了,可孩子在一旁吵闹不休,是魔障;丈夫在一旁将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也是魔障,所以说,魔障的范围非常广泛。

   那怎么对治呢?魔由心生,在修行中,不管是遇到好还是不好的境界,只要我们自己不在乎,不执著,那魔对你就无可奈何了。

  问: 假如今生有两人因为口角而起争斗,最后甲杀了乙,当然甲就种下了恶因。假如来世还是甲和乙相遇,而乙已是颇有修为的佛弟子,这时乙该怎么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守不杀生的戒律;一方面,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那么乙是否应把对方干掉才符合因果的原理呢?

  答: 因果报应固然是一种规律,但从佛教的修行上来说,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种因果规律,所以才不能杀生。如果乙再去杀了甲,那在无始的生死中,这样的冤冤相报又何时了呢?所以,不杀生才是对的。

  问: 如果定业可以通过行善来改变,那么"定业不可转,果报还自受"又如何解释呢?

  答: 定业不可转,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至诚忏悔之后,还是会有转机,如果不忏悔,那就是不可转。

  (若闲、冯德宝记)

  济群法师在苏州西园般若堂

  2001年4月7日,苏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博士生及部分教师来到戒幢律寺,在般若堂认真地听取了济群法师题为《认识佛教》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法师还就师生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问: 如果不执著的话,是不是会过于消极?

  答: 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时,我们可以随着这种缘去努力。即使没有执著,一样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保有良好的心态;但如果我们执著于这件事的话,就会被它的发展变化左右我们的情绪,伤害我们的心灵。佛法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众多条件组成的,只要我们懂得从因缘来分析,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认识,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执著于结果。

   弘法也是同样,过去的那些高僧大德们,虽然也在以各种方式救度众生,但不会执著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祖师云:“做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世间的一切都象水中的月亮般虚幻。虽然如此,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因为世间的众生都在生死中沉沦,他们的痛苦需要有人帮助去解决,但做的时候又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执著,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也是佛法中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有正确认识到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够将弘法和修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做事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自在的感觉。

  问: 如何正确地看待欲望?

  答: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的道德还是出世间的宗教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传统的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欲望从伦理的角度可分为三性:善的欲望需要发扬;恶的欲望需要压抑;除此而外,还有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正常的生理需要等等,这些欲望本身虽然没什么过患,但它们一旦和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相应,就会介入恶的成分而变质。

   发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改善物质条件,它的进步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的欲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造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的问题,道德滑坡的问题。现代青年奉行的是能挣会花的生活原则: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花钱,看起来似乎是工作、享乐两不误,但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享乐中花掉的是什么?花掉的是你们的生命!因为挣钱是要花时间的,而时间就是生命。其实,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条件来解决,我们今天的很多的需要并不是生命的真正需要,只是我们为满足攀比之心而产生的需要,或者说,是社会使我们产生的需要。社会要求你有舒适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份的服饰,要求你一掷千金。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为我们还有面子和虚荣需要去照顾,我们已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我们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获得轻松,相反,我们比以往活得更累。当我们面对一桌丰盛菜肴的时候,我们的味觉已完全被它们所麻醉;当我们面对闪烁着霓虹灯的街道时,我们的视觉已完全被它们所占据……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挣钱,结果,只是享受了一些我们本可以不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交换到底值得么?

  问: 佛教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 刚才谈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时还有一点没有谈: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样是神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在我们现实人生中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只要寺院还存在,即使不能为社会做点具体的工作,但至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提供一个精神的休憩之所。我们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机会到寺院来静一静,反省一下,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使社会中的贫富现象越来越悬殊,很多人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如何使社会的财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钱人象菩萨一样慈悲众生呢?如果我们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行使这样的职责,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宗教团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僧尼是独身,没有家庭拖累,不必为自己的生计和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业。台湾的证严法师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慈济在台湾有四百多万会员,无论是赈灾扶贫,还是发展医疗事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说,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宗教的内涵,道德更是建立在宗教的理念之上。为什么说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呢?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宗教强调因果观念,如果没有这两者作为行为的约束,人们就会报着侥幸的心理去犯罪,使社会失去基本的制约。的确,法律能够解决部分的问题,但执法者的能力和廉洁又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效用,而且,即使法律能对罪犯绳之以法,但破坏已经构成了,而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防患于未燃,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有关现代人心灵健康的问题、环保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在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导方式。

   我个人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人生佛教的弘扬,在各地作过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讲座,目前,部分演讲录音也陆续整理成文,如《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佛教怎么看世界》、《佛教的财富观》等等。根据长期的研究,我发现佛法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之道,对社会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问: 出家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

  答: 如果没有烦恼就成佛了。但对于世间的人来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修养不同,烦恼自然也就不同。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是哪里来的?是自己找来的。一个人超然物外的人,烦恼自然会少很多,而我们要求得越多,烦恼相应也就越多。我们想要结婚成家,殊不知,结婚成家就是烦恼的开始,而生儿育女更是牵挂的开始;我们想要事业有成,可是,事业做得越大,我们就会陷得越深,就会有操不完的心,有忙不完的工作。

   我出家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家庭和工作之类的问题,所以,这些烦恼对我来说都不存在。就我个人来说,一直是随缘弘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也没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执著,烦恼应该说是不太明显。

  问: 出家是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长期吃素会不会烦恼?

  答: 吃肉的问题对我来说的确是个麻烦,因为长期吃素,生理系统早已改变,有时在外面吃饭,碰到做得不太干净的饭菜,如有葱蒜的味道或锅没有洗干净,我吃了会吐的,所以,我的烦恼是这个,而不是想吃的烦恼。

   你们觉得出家是一种逃避,我还觉得世俗的生活是一种逃避,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讲到,在我们生命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性,那才是生命真正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向内追求,而是盲目地向外寻找,通过各种娱乐来麻醉自己,不是一种最大的逃避吗?

   每个人只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是消极厌世,都算不上逃避。你们的追求是求学,是成家立业,我们的追求是开智慧、完善人格,从人生的追求来看,我们比你们还积极。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只是在过一种习俗所约定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的。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对每个人来说,消极和积极都是相对的,我们选择了文科的时候对理科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选择经商的时候就会对做学问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问: 佛教怎样看待种族主义?

  答: 不久前,我去了欧洲,国外很多人都开始认识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是狭隘的观念,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统一,如种族间的冲突就是因为这样的观念造成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地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应该打破一些传统的观念,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以更广阔的胸怀来关爱人类。 

  问: 您是因为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门的吗?

  答: 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挫折就遁入进来了。主要是没有机会,我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十多岁就到寺院来了。

   当然,僧团中的确有些人是因为受到挫折,因为事业和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出家,但这样的人出家后在佛门中不会有什么作为,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将相虽然可以征服他人,但不一定能对付自己的烦恼,而一个出家学佛的人,则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一个人要成为英雄容易,要成为圣贤困难。出家是要战胜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要万缘放下,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志和志向,只有这样,出家学佛才可能有所作为。否则也只是在寺院混,难以得到佛法的受用。

  问: 佛教所从事的心灵净化工作是不是也能由其他宗教或心理医生来进行?

  答: 各种宗教都是从事心灵净化的工作,但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层次上的不同。其他宗教往往是借助于他力,通过祈祷,忏悔达到反省和净化的效果。而佛教是自力的,必须对生命自身有深刻的了解,修行才能有进步。

   国外有心理医生,在过去,类似的工作由神职人员和出家人担当,心理医生是近代才出现的。

  问: 有家庭会对从事弘法工作带来影响吗?

  培根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当你有家庭的时候,你的爱首先会给你的家人,而一个没有家庭的人才可以把自己的爱平等地给每个人,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社会。如果没有家庭,对从事弘法的工作会更有利,当然有家庭也是可以做的,但有了家庭之后,就会有很多的责任要承担,要为此操劳不休,所以,会有很多的牵挂,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

  (若闲记)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