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下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裏植入一些東西,讓人長兩個翅膀出來?所以,這種改變並沒有超出緣起法的範疇。現在說到的克隆及心髒移植等等,都是在因緣的範疇之內,並沒有違背佛教的因緣和因果。

  問: 但是我覺得,如果純粹從因緣上來考慮,一個人做了好多好事,可能會增長壽命。而通過改變基因的方法使一個人活到200歲,這種“因果”是一種科學上的因果,是可以直接解釋的,這和佛教上的因果有什麼關系呢?

  答: 人能否活到200歲或1200歲,現在還只是理論上的假設,能不能實現還很難做出定論。生命現象確實是很複雜的,換這個換那個都只是表面的東西,如果什麼都可以換,是不是就不會死人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現在的醫療設備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如今因爲各種橫禍死亡的也很多。因爲這種原因死不了,可能會因爲另一種原因死掉了,到死緣成熟的時候,不想死也是不行的,總會有一個渠道讓你面對死亡。我們不能否認,宇宙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現有的自然界生態平衡狀態是地球幾十億形成的。人類對它的任意破壞或自作聰明的改造,事實上都是不明智的。過去我們總是高喊“人定勝天”,認爲人有能力改變一切,但在人類對大自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自然給予我們的報複遠遠超過了我們所得到的利益。所以說,科學是不能決定一切的,不是說科學發展了,我們想要怎樣就能怎樣,就可以戰勝自然界的一切規律,這種想法是過于天真了。

  問: 六祖惠能大師在兩個僧人辯論“風動”還是“幡動”時說是“心動”,這被認爲是“唯心主義”,可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劃分,請問這該怎麼解釋?

  答: 哲學所說的“心”跟佛法所說的“心”本來就不太一樣。佛法講緣起,在緣起法中沒有所謂的第一性,所謂的“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緣起的法則。緣起法的根本就是沒有第一因,否則就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從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佛法之所以強調心的作用,一方面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是要強調心的自主性,說明心念的力量和影響,這主要是針對凡人總是被物所役的現象而提出的,要我們通過修行來改變自己的心。佛法不是否定物質的存在,只不過物質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佛法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講“法生則種種心生”,心的産生也要有衆多的條件。比如佛教裏的唯識宗講到“識”,眼識要九緣生,耳識要八緣生,鼻識要七緣生,還有第七識、第八識,任何一種精神現象和狀態的生起都需要特定的環境和條件,還是條件決定事物的存在。

  問: 從理上我能夠理解,但有沒有“心能轉物”的實例呢?你們在修行過程中,或在遇到的大德中,有沒有實例確實能夠證明“心能轉物”、“心生法生”的現象呢?

  答: “心能轉物”有兩種情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隨時都在轉物,比如說用木頭加工成桌子,這就是一種“心能轉物”的例子。人類對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改造,都是“心能轉物”的過程。當然,這種轉物還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條件。就更高的層次來說,有修行的人,如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直接就可以通過心念來改變物質原有的狀態。現在很多氣功師也有這方面的能力,可以用意念把物體折斷或用意念來治病等等,在佛教看來,這只是一些小神通。佛經記載,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爲國王得罪于他,結果一氣之下就用意念下了場冰雹,把整個城市都毀滅了。佛經裏還講到,八地菩薩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念把海水變成黃金。外在的世界在我們看來是實在的,因爲我們的業力相同,但是在不同業力的生命看起來,它們是不是一樣的呢?佛經說,同樣的境界,四種不同的衆生看了有不同的境界。唯識宗裏經常舉這個例子:海裏的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餓鬼看到的是膿血,而魚就像住在房子裏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大便覺得臭穢不堪,可狗看到就像美味佳肴。我們不要以爲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固定不變的,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感覺。我們現在所接受的唯物主義教育,使我們非常信賴自己的感覺,聽到與我們感覺有所不同的觀點,總是持著不以爲然的態度,其實我們的見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裏?在不同的生命狀態之下,看到的世界不同,對世界的認識也不同。

  問: 經上講佛有大智慧。智慧和知識是兩回事,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識呢?

  答: 知識和智慧有關系,但的確不是一回事。近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都開始推崇知識,覺得知識就是力量。但在曆史上,對知識曆來都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識,老莊就比較反對知識。《莊子》講,渾沌因爲有了知識就死掉了。佛法對知識也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認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同時也認爲“知之一字,衆禍之根”。爲什麼會産生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呢?因爲知識本身就存在兩種不同情況,有健康的、正確的知識,也有不健康的、錯誤的知識。有的知識能導人以道德,導人以智慧;有的知識能導人以犯罪,導人以愚癡、妄想和煩惱。今天的學院教育所提供的知識,像財經會計等,基本上和做人沒有什麼關系,純粹就是生存的技能。所以說,對知識要一分爲二地看待,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人們的知識確實是多了,但妄想也多,煩惱也多,痛苦也多。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掌握知識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上謀取職業。但從心靈健康的角度來說,我們就需要有所選擇,知識太多會使我們的心變得複雜,會使我們有更多的貪欲。今天這個世界,知識多得簡直要爆炸,你很容易了解到世界上任何角落發生的事情,因爲懂得太多了,妄想也就特別多。

  佛法其實是很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大乘佛教就鼓勵我們從五明處學。作爲一個菩薩,甚至要掌握世間上的一切知識,不僅僅是做人的知識,而且要知道各種生存的技能,只有掌握這些知識後,我們才有能力去幫助衆生,去度化衆生。但對于那些錯誤的、導人以愚癡、導人以犯罪的知識,我們又要遠離。如果你能運用智慧去處理所學的知識,那麼,知識就不會成爲你的障礙,反之,如果缺乏這樣的能力,某些知識就可能影響到你的心智的健康。

  問: 我覺得大乘佛法是入世的,但佛法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過得多麼好,而是使每個人離苦得樂,成就佛道。智者大師說他往生以後只能是中品中生,因爲他領衆修行而耽誤了自己的修行。所以,我覺得真正的修行還是要修止,修觀,修各種法門,最後達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還得有一個真正修持的基本功,然後發心去做一些事情,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答: 你說的這個問題是目前佛教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問題。佛法有出世和入世兩個層面,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確是比較入世的佛教,這種入世現象的出現與以往太注重出世有關。明清以來,佛教出世的色彩很濃,修禅宗的基本是在山林裏,修淨土宗的更多關注個人念佛往生,都很少關心社會。針對這種出世的現象,近代太虛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比較偏向于入世。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出世和入世的關系。《菩提道次第論》提出,修學佛法應從增上心到出離心,然後發菩提心。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在學佛的過程中,需要有出世修行的階段,只有具備了出世的超然,才有能力入世度化衆生,也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比較穩妥的。

  就目前佛教界的發展來看,因爲經曆了文革,使教界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恢複宗教政策後,各佛學院才開始著手培養人才,但還是供不應求。所以很多法師、長老們看到教界的現狀,責無旁貸地走出來弘法利生。從行菩薩道的角度來說,這與個人的修行也不矛盾,因爲菩薩道的修行就是要從利他中完善自己。我們在弘法或從事慈善事業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激發起更多的悲心,一方面可以提高教義上的修養,這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但弊病是什麼呢?在從事事務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的心態,就會逐漸地被這些塵勞、事務和名利淹沒,以至于影響到個人的修行。   

  問: 佛學也是可以發展的嗎?

  答: 佛陀所說的一些根本原理是沒有什麼發展不發展的,像緣起、無常、無我、八正道、叁法印,在任何時空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佛法所揭示的是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論社會如何進步,都離不開緣起的規律,離不開因緣因果的規律,離不開無常無我的規律,正因爲這些規律是不變的,所以,佛法的真理也是不變的。但佛法的弘揚形式和表現形式,則完全可以隨著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出現。以弘法爲例,在語言上可以采用英文、日文、梵文或其他各種文字,在表現形式上,可以通過錄音、錄像等多樣化的方式。所以,有可以變化的形式,也有不變的核心。

  問: 當我們在拜佛菩薩的時候,心裏應該怎麼念?是不是在某個時間內持誦一個真言或一個佛菩薩的名號能夠比較容易相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怎麼樣把專一和普遍這兩種法門結合在一起?能不能在某一個時間內同時誦兩個真言呢? 

  答: 選擇念哪個佛號,主要看我們對某一法門的理解以及和某個佛菩薩的緣份。有的人喜歡念觀音菩薩,覺得跟觀音菩薩特別有緣;有的人特別喜歡念阿彌陀佛,覺得念阿彌陀佛很有感應。我們對哪個菩薩或哪個法門有更多的了解,不妨就選擇哪個聖號來念。

  從修行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應當將精力集中在一個法門上,不要四處涉獵。念阿彌陀佛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就一心念觀音菩薩。這並不是說念了阿彌陀佛之後,別的事情都不能做了,我們還是可以禮拜或讀誦經典,專修是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圍繞某個中心來進行。通過讀誦大乘經典,能夠提升我們的認識和思想境界,比如…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