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业报。如果再通过忏悔,类似的不定业会变得很轻。当然,我们还是小心为善,勿因恶小而为之。当我们无意中干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伤害了蚂蚁之类,我们要赶紧忏悔,为它们念佛,祈愿它们早日脱离畜生道。

  问: 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

  答: 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要通过相关的羯磨、作法,戒体才能得到。佛教有不同意义的戒,如“道共戒”、“定共戒”,但必须成了圣人后才能得到这种更高层次的无漏的戒体。我们都不是圣人,从凡夫意义上讲,还是要通过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体。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发起出离心固然很好,但要成为比丘还需以身出家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完成。

   佛陀制戒当初,并没有制定男众250条、女众348条。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有人犯罪后才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来的,女众的问题比较多,因此,针对女众制定的戒律也相应地多一些,并不是佛陀对待男女的不平等。

  问: 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较好?

  答: 当人处于生气的状态中,心就进入了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的情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是由我们的执著造成的。如果有人骂我们,可我们不在乎,就不会生气,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触即发。有人骂你是乌龟,你想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长寿,你听了还会生气吗?我们要观想,一切都是假名,别人就无法轻易伤害到我们。

   当你非常生气,以至于无法控制时,不发泄出来就要造成内伤,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就发泄一下,比如摔打家里不值钱的物品,找一个对象吵几句,过后赶紧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应上医院。生病有身苦与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负担放不下。特别是患了重病,心里负担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时,还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后,很快便一命鸣乎,就是因为精神也彻底崩溃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时只有身苦,没有心苦。圣者生病时身体一样痛苦,但心里没有负担。我们学佛人,要对肉体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无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过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内心平静了。没有了精神负担,也能促使病情的好转。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两个方面,治疗身体上的病变,可以通过医疗手段及生活上的调养。那么,如何治疗心理上的痛苦呢?现在的人往往采取转移法,如喝酒、跳舞、看电视、打麻将、购物等等,通过转换环境来忘却痛苦,但这些办法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与平衡作用,决不能究竟地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痛苦时,你让他不痛苦;一个人放不下时,你让他放下,这都不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烦恼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个人想要不烦恼,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们要养成每天禅修、念佛的习惯,逐步地增长自己的定力。另外,还要不执著,对财富、感情、家庭都看得淡些,因为无论我们在乎的是什么,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伤害到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找到痛苦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它。

  (若闲记)

  在2000年"生活禅夏令营"期间,除每天安排有讲座之外,主办单位还安排了两次座谈,其中有一场分组座谈由济群法师主持,本文根据座谈会现场录音整理。

  问: 十年前,我偶然看到弘一大师的像,说不出来的感动和激动,痛哭流涕,哭了好长时间,但是这种感动过了一会儿就消失掉。这是为什么?

  答: 大家读到佛教经典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激动得想要痛哭的感觉呢?佛法讲因缘,这个“因”其实就是善根的问题,在我们的学佛过程中,善根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佛经或看到佛像,有些人会产生莫名的感动,而有些人却无动于衷,为什么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其实就是善根的问题,如果宿世善根深厚,他自然就会有这种感觉。

  问: 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答: 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出家。另外,家里的关系要处理好。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却不是原则性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虚云老和尚,虽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也还是出家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父母对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让他们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来了,这种情况也很多。

  如果已经结婚了,出家之前当然先要离婚。从年龄上看,戒律里规定,7岁以下不能出家,60岁以上不能出家,因为在那样的年龄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要人家养着你。所以说,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后让别人来照顾你。还有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如果担任比较重要的党政职务,必须辞职之后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债,必须把债还清以后才能出家;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如阴阳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坏他人梵行、贼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参与过僧团内部重要会议的人不能出家。总之,有十三种情况会造成出家的障碍,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

   下面再回答一下你们所关心的另一些问题。对于出家人来说,户口和档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里的僧人都没有户口,真正把户口迁到寺庙里面的没有几个。我所在的南普陀住了三百多个出家人,差不多只有二、三十个人有户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够长期地、稳定地住在那里,就会设法将其户口迁到寺院,但对出家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无论有没有户口,待遇是一样的。另外,你住在哪个寺院,就由哪个寺院给你提供日常所需及医疗费用。寺院的经济是独立的,国家对于寺院的政策是自己养活自己。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某些寺院拥有土地,可以从事一些农业生产,还有很多寺院的收入来自旅游业。僧人的基本生活绝对有保障,在可能的情况下,寺院还会将部分收入用于慈善和弘法活动的开展。

  问: 我对人是从哪里来的感到很困惑,不知佛教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

  答: 在佛教看来,人类是从天外来的。根据经典的记载,地球形成之初,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但当时还没有人类居住。后来,光音天的人来到地球游玩,发现了很多鲜美的水果,因为贪心吃得过多,结果身体重得飞不回去,只能在地球上生活下来。但我们要知道,这只是对于地球人类的起源而言,如果从宏观上看,从整个宇宙的发展来说,生命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所谓“有始”都是相对而言。就像我们的夏令营从20号开始,但在这之前,大家都早已存在,只是没有到这儿来而已。

  问: 科学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不知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答: 生命经过演化而来,这和佛教的缘起说倒是不矛盾。缘起是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原理来理解,可以说两者并不矛盾。但佛法并不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事实上,现在科学界对生命的起源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进化论是一种,外星人说是一种,还有偶然说等等。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佛教与基督教的看法比较接近。基督教认为人类从亚当、夏娃开始,他们本来在伊甸园过着单纯的生活,因为贪心偷吃禁果后,生命开始堕落,并从此背负起原罪。以这样的观点看来,生命是从高级向低级发展的过程,而进化论则认为生命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这一点是科学和宗教根本分歧所在。   

  进化论把生命现象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这就必然涉及到死亡的问题,依照唯物主义者的理论,人死如灯灭,那么,我们的生命前景又是何等渺茫?从个体来看,不论你的人生是多么辉煌,死后也终为土灰;从整体而言,到地球毁灭的那一日,人类曾经有过的文明,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而宗教则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基督教认为生命还有未来,虽然尘世是虚幻的,但只要有信仰,只要积极行善,就可以到天堂获得永生,生命的前景还是乐观的。佛法更从人具有自由意志,从因果、从业力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可以选择生命的未来。虽说一期生命会结束,但生命是相续不断的,未来的生命蓝图就取决于自己的善恶的行为,所以生命的前景也是乐观的。

  问: 现在的基因技术可以在猪的身上加上牛的基因,结果猪长得特别大,它的灵魂到底是什么?灵魂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现在基因技术的确发展得很快,但从佛法的角度来认识,它还是没有超出缘起和因缘、因果的范畴。佛教所说的缘起是非常深奥的,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说到缘起,只是在我们有限的认识范围之内,从现有的现象去了解事物的产生是由条件和因果决定,条件和因果决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延续。科学和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无非使我们对内在生命和外在事物的因缘具有更深的认识。所谓基因,也不过是我们现有生命的一个因缘。我们过去对生命的了解,都是根据现有的物质现象和生理现象去了解。生命的奥秘究竟是什么?人类对基因的认识,只能使我们了解到生命发展的一个条件。通过对基因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生命的生理发展状态,如果对生命基因有了充分的研究,就更有能力来改善我们的生命。过去,治病主要是在“果”上,而不是在“因”上去改变,现在掌握了基因技术,我们就懂得在因上去改变,比如说在基因上做一些调整。如果我们觉得人应该有两个翅膀更好,将来是不是在基因…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