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植入一些东西,让人长两个翅膀出来?所以,这种改变并没有超出缘起法的范畴。现在说到的克隆及心脏移植等等,都是在因缘的范畴之内,并没有违背佛教的因缘和因果。
问: 但是我觉得,如果纯粹从因缘上来考虑,一个人做了好多好事,可能会增长寿命。而通过改变基因的方法使一个人活到200岁,这种“因果”是一种科学上的因果,是可以直接解释的,这和佛教上的因果有什么关系呢?
答: 人能否活到200岁或1200岁,现在还只是理论上的假设,能不能实现还很难做出定论。生命现象确实是很复杂的,换这个换那个都只是表面的东西,如果什么都可以换,是不是就不会死人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医疗设备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如今因为各种横祸死亡的也很多。因为这种原因死不了,可能会因为另一种原因死掉了,到死缘成熟的时候,不想死也是不行的,总会有一个渠道让你面对死亡。我们不能否认,宇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现有的自然界生态平衡状态是地球几十亿形成的。人类对它的任意破坏或自作聪明的改造,事实上都是不明智的。过去我们总是高喊“人定胜天”,认为人有能力改变一切,但在人类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自然给予我们的报复远远超过了我们所得到的利益。所以说,科学是不能决定一切的,不是说科学发展了,我们想要怎样就能怎样,就可以战胜自然界的一切规律,这种想法是过于天真了。
问: 六祖惠能大师在两个僧人辩论“风动”还是“幡动”时说是“心动”,这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可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划分,请问这该怎么解释?
答: 哲学所说的“心”跟佛法所说的“心”本来就不太一样。佛法讲缘起,在缘起法中没有所谓的第一性,所谓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缘起的法则。缘起法的根本就是没有第一因,否则就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从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佛法之所以强调心的作用,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要强调心的自主性,说明心念的力量和影响,这主要是针对凡人总是被物所役的现象而提出的,要我们通过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心。佛法不是否定物质的存在,只不过物质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法。佛法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讲“法生则种种心生”,心的产生也要有众多的条件。比如佛教里的唯识宗讲到“识”,眼识要九缘生,耳识要八缘生,鼻识要七缘生,还有第七识、第八识,任何一种精神现象和状态的生起都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还是条件决定事物的存在。
问: 从理上我能够理解,但有没有“心能转物”的实例呢?你们在修行过程中,或在遇到的大德中,有没有实例确实能够证明“心能转物”、“心生法生”的现象呢?
答: “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随时都在转物,比如说用木头加工成桌子,这就是一种“心能转物”的例子。人类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改造,都是“心能转物”的过程。当然,这种转物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条件。就更高的层次来说,有修行的人,如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直接就可以通过心念来改变物质原有的状态。现在很多气功师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用意念把物体折断或用意念来治病等等,在佛教看来,这只是一些小神通。佛经记载,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为国王得罪于他,结果一气之下就用意念下了场冰雹,把整个城市都毁灭了。佛经里还讲到,八地菩萨可以随着自己的意念把海水变成黄金。外在的世界在我们看来是实在的,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但是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看起来,它们是不是一样的呢?佛经说,同样的境界,四种不同的众生看了有不同的境界。唯识宗里经常举这个例子:海里的水,我们人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而鱼就像住在房子里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大便觉得臭秽不堪,可狗看到就像美味佳肴。我们不要以为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使我们非常信赖自己的感觉,听到与我们感觉有所不同的观点,总是持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我们的见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里?在不同的生命状态之下,看到的世界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同。
问: 经上讲佛有大智慧。智慧和知识是两回事,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识呢?
答: 知识和智慧有关系,但的确不是一回事。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都开始推崇知识,觉得知识就是力量。但在历史上,对知识历来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浑沌因为有了知识就死掉了。佛法对知识也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认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时也认为“知之一字,众祸之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知识本身就存在两种不同情况,有健康的、正确的知识,也有不健康的、错误的知识。有的知识能导人以道德,导人以智慧;有的知识能导人以犯罪,导人以愚痴、妄想和烦恼。今天的学院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像财经会计等,基本上和做人没有什么关系,纯粹就是生存的技能。所以说,对知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人们的知识确实是多了,但妄想也多,烦恼也多,痛苦也多。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掌握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谋取职业。但从心灵健康的角度来说,我们就需要有所选择,知识太多会使我们的心变得复杂,会使我们有更多的贪欲。今天这个世界,知识多得简直要爆炸,你很容易了解到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因为懂得太多了,妄想也就特别多。
佛法其实是很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大乘佛教就鼓励我们从五明处学。作为一个菩萨,甚至要掌握世间上的一切知识,不仅仅是做人的知识,而且要知道各种生存的技能,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众生,去度化众生。但对于那些错误的、导人以愚痴、导人以犯罪的知识,我们又要远离。如果你能运用智慧去处理所学的知识,那么,知识就不会成为你的障碍,反之,如果缺乏这样的能力,某些知识就可能影响到你的心智的健康。
问: 我觉得大乘佛法是入世的,但佛法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大家在这个世界上过得多么好,而是使每个人离苦得乐,成就佛道。智者大师说他往生以后只能是中品中生,因为他领众修行而耽误了自己的修行。所以,我觉得真正的修行还是要修止,修观,修各种法门,最后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还得有一个真正修持的基本功,然后发心去做一些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答: 你说的这个问题是目前佛教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佛法有出世和入世两个层面,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确是比较入世的佛教,这种入世现象的出现与以往太注重出世有关。明清以来,佛教出世的色彩很浓,修禅宗的基本是在山林里,修净土宗的更多关注个人念佛往生,都很少关心社会。针对这种出世的现象,近代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比较偏向于入世。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出世和入世的关系。《菩提道次第论》提出,修学佛法应从增上心到出离心,然后发菩提心。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在学佛的过程中,需要有出世修行的阶段,只有具备了出世的超然,才有能力入世度化众生,也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比较稳妥的。
就目前佛教界的发展来看,因为经历了文革,使教界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恢复宗教政策后,各佛学院才开始着手培养人才,但还是供不应求。所以很多法师、长老们看到教界的现状,责无旁贷地走出来弘法利生。从行菩萨道的角度来说,这与个人的修行也不矛盾,因为菩萨道的修行就是要从利他中完善自己。我们在弘法或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起更多的悲心,一方面可以提高教义上的修养,这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但弊病是什么呢?在从事事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就会逐渐地被这些尘劳、事务和名利淹没,以至于影响到个人的修行。
问: 佛学也是可以发展的吗?
答: 佛陀所说的一些根本原理是没有什么发展不发展的,像缘起、无常、无我、八正道、三法印,在任何时空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佛法所揭示的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论社会如何进步,都离不开缘起的规律,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离不开无常无我的规律,正因为这些规律是不变的,所以,佛法的真理也是不变的。但佛法的弘扬形式和表现形式,则完全可以随着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出现。以弘法为例,在语言上可以采用英文、日文、梵文或其他各种文字,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多样化的方式。所以,有可以变化的形式,也有不变的核心。
问: 当我们在拜佛菩萨的时候,心里应该怎么念?是不是在某个时间内持诵一个真言或一个佛菩萨的名号能够比较容易相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么样把专一和普遍这两种法门结合在一起?能不能在某一个时间内同时诵两个真言呢?
答: 选择念哪个佛号,主要看我们对某一法门的理解以及和某个佛菩萨的缘份。有的人喜欢念观音菩萨,觉得跟观音菩萨特别有缘;有的人特别喜欢念阿弥陀佛,觉得念阿弥陀佛很有感应。我们对哪个菩萨或哪个法门有更多的了解,不妨就选择哪个圣号来念。
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应当将精力集中在一个法门上,不要四处涉猎。念阿弥陀佛就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就一心念观音菩萨。这并不是说念了阿弥陀佛之后,别的事情都不能做了,我们还是可以礼拜或读诵经典,专修是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某个中心来进行。通过读诵大乘经典,能够提升我们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比如…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