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報。如果再通過忏悔,類似的不定業會變得很輕。當然,我們還是小心爲善,勿因惡小而爲之。當我們無意中幹了對不起人家的事或者傷害了螞蟻之類,我們要趕緊忏悔,爲它們念佛,祈願它們早日脫離畜生道。
問: 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這是否體現性別的不平等?
答: 不受戒是不能得戒體的,要通過相關的羯磨、作法,戒體才能得到。佛教有不同意義的戒,如“道共戒”、“定共戒”,但必須成了聖人後才能得到這種更高層次的無漏的戒體。我們都不是聖人,從凡夫意義上講,還是要通過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體。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雖然只是一種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發起出離心固然很好,但要成爲比丘還需以身出家這種特定的形式來完成。
佛陀製戒當初,並沒有製定男衆250條、女衆348條。佛陀所製的每條戒都是有針對性的,是有人犯罪後才根據具體的問題製定出來的,女衆的問題比較多,因此,針對女衆製定的戒律也相應地多一些,並不是佛陀對待男女的不平等。
問: 生氣、生病時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較好?
答: 當人處于生氣的狀態中,心就進入了煩惱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製自已的情緒。我們爲什麼會生氣?多半是由我們的執著造成的。如果有人罵我們,可我們不在乎,就不會生氣,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觸即發。有人罵你是烏龜,你想烏龜是長壽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長壽,你聽了還會生氣嗎?我們要觀想,一切都是假名,別人就無法輕易傷害到我們。
當你非常生氣,以至于無法控製時,不發泄出來就要造成內傷,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就發泄一下,比如摔打家裏不值錢的物品,找一個對象吵幾句,過後趕緊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應上醫院。生病有身苦與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負擔放不下。特別是患了重病,心裏負擔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時,還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後,很快便一命鳴乎,就是因爲精神也徹底崩潰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時只有身苦,沒有心苦。聖者生病時身體一樣痛苦,但心裏沒有負擔。我們學佛人,要對肉體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無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過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內心平靜了。沒有了精神負擔,也能促使病情的好轉。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兩個方面,治療身體上的病變,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及生活上的調養。那麼,如何治療心理上的痛苦呢?現在的人往往采取轉移法,如喝酒、跳舞、看電視、打麻將、購物等等,通過轉換環境來忘卻痛苦,但這些辦法能起到暫時的緩解與平衡作用,決不能究竟地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痛苦時,你讓他不痛苦;一個人放不下時,你讓他放下,這都不現實。“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煩惱都是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個人想要不煩惱,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心態是建立在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們要養成每天禅修、念佛的習慣,逐步地增長自己的定力。另外,還要不執著,對財富、感情、家庭都看得淡些,因爲無論我們在乎的是什麼,它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傷害到我們。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只有找到痛苦的來源,從根本上解決它。
(若閑記)
在2000年"生活禅夏令營"期間,除每天安排有講座之外,主辦單位還安排了兩次座談,其中有一場分組座談由濟群法師主持,本文根據座談會現場錄音整理。
問: 十年前,我偶然看到弘一大師的像,說不出來的感動和激動,痛哭流涕,哭了好長時間,但是這種感動過了一會兒就消失掉。這是爲什麼?
答: 大家讀到佛教經典的時候有沒有産生過激動得想要痛哭的感覺呢?佛法講因緣,這個“因”其實就是善根的問題,在我們的學佛過程中,善根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佛經或看到佛像,有些人會産生莫名的感動,而有些人卻無動于衷,爲什麼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其實就是善根的問題,如果宿世善根深厚,他自然就會有這種感覺。
問: 出家要有什麼條件?
答: 關鍵是你的認識,如果你覺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選擇,只有走這條路,人生才會過得有意義,具有這種觀念是選擇出家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你還沒有形成這種認識,暫時先不要出家。另外,家裏的關系要處理好。佛經裏講,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但這卻不是原則性的,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虛雲老和尚,雖然沒有征得父母同意也還是出家了。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因爲很多父母對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讓他們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來了,這種情況也很多。
如果已經結婚了,出家之前當然先要離婚。從年齡上看,戒律裏規定,7歲以下不能出家,60歲以上不能出家,因爲在那樣的年齡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還要人家養著你。所以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後讓別人來照顧你。還有其他一些條件,比如說,如果擔任比較重要的黨政職務,必須辭職之後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債,必須把債還清以後才能出家;還有一些其它的條件,如陰陽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壞他人梵行、賊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參與過僧團內部重要會議的人不能出家。總之,有十叁種情況會造成出家的障礙,這主要是爲了保證佛教的健康發展。
下面再回答一下你們所關心的另一些問題。對于出家人來說,戶口和檔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裏的僧人都沒有戶口,真正把戶口遷到寺廟裏面的沒有幾個。我所在的南普陀住了叁百多個出家人,差不多只有二、叁十個人有戶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夠長期地、穩定地住在那裏,就會設法將其戶口遷到寺院,但對出家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無論有沒有戶口,待遇是一樣的。另外,你住在哪個寺院,就由哪個寺院給你提供日常所需及醫療費用。寺院的經濟是獨立的,國家對于寺院的政策是自己養活自己。每個寺院都有自己的經濟來源,某些寺院擁有土地,可以從事一些農業生産,還有很多寺院的收入來自旅遊業。僧人的基本生活絕對有保障,在可能的情況下,寺院還會將部分收入用于慈善和弘法活動的開展。
問: 我對人是從哪裏來的感到很困惑,不知佛教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認識的?
答: 在佛教看來,人類是從天外來的。根據經典的記載,地球形成之初,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但當時還沒有人類居住。後來,光音天的人來到地球遊玩,發現了很多鮮美的水果,因爲貪心吃得過多,結果身體重得飛不回去,只能在地球上生活下來。但我們要知道,這只是對于地球人類的起源而言,如果從宏觀上看,從整個宇宙的發展來說,生命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所謂“有始”都是相對而言。就像我們的夏令營從20號開始,但在這之前,大家都早已存在,只是沒有到這兒來而已。
問: 科學認爲人是由猿人進化來的,不知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答: 生命經過演化而來,這和佛教的緣起說倒是不矛盾。緣起是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原理來理解,可以說兩者並不矛盾。但佛法並不認爲人是由猿人進化來的,事實上,現在科學界對生命的起源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進化論是一種,外星人說是一種,還有偶然說等等。在人類起源問題上,佛教與基督教的看法比較接近。基督教認爲人類從亞當、夏娃開始,他們本來在伊甸園過著單純的生活,因爲貪心偷吃禁果後,生命開始墮落,並從此背負起原罪。以這樣的觀點看來,生命是從高級向低級發展的過程,而進化論則認爲生命是從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這一點是科學和宗教根本分歧所在。
進化論把生命現象建立在唯物論的基礎上,這就必然涉及到死亡的問題,依照唯物主義者的理論,人死如燈滅,那麼,我們的生命前景又是何等渺茫?從個體來看,不論你的人生是多麼輝煌,死後也終爲土灰;從整體而言,到地球毀滅的那一日,人類曾經有過的文明,也不過是一場夢幻而已!而宗教則對此有不同的認識,基督教認爲生命還有未來,雖然塵世是虛幻的,但只要有信仰,只要積極行善,就可以到天堂獲得永生,生命的前景還是樂觀的。佛法更從人具有自由意志,從因果、從業力的角度出發,認爲人可以選擇生命的未來。雖說一期生命會結束,但生命是相續不斷的,未來的生命藍圖就取決于自己的善惡的行爲,所以生命的前景也是樂觀的。
問: 現在的基因技術可以在豬的身上加上牛的基因,結果豬長得特別大,它的靈魂到底是什麼?靈魂和實體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答: 現在基因技術的確發展得很快,但從佛法的角度來認識,它還是沒有超出緣起和因緣、因果的範疇。佛教所說的緣起是非常深奧的,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麼簡單。我們現在說到緣起,只是在我們有限的認識範圍之內,從現有的現象去了解事物的産生是由條件和因果決定,條件和因果決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延續。科學和哲學對世界的認識,無非使我們對內在生命和外在事物的因緣具有更深的認識。所謂基因,也不過是我們現有生命的一個因緣。我們過去對生命的了解,都是根據現有的物質現象和生理現象去了解。生命的奧秘究竟是什麼?人類對基因的認識,只能使我們了解到生命發展的一個條件。通過對基因的認識,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生命的生理發展狀態,如果對生命基因有了充分的研究,就更有能力來改善我們的生命。過去,治病主要是在“果”上,而不是在“因”上去改變,現在掌握了基因技術,我們就懂得在因上去改變,比如說在基因上做一些調整。如果我們覺得人應該有兩個翅膀更好,將來是不是在基因…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