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問: 阿賴耶識是人類獨有,還是有情生命都有的呢?
答: 有情生命都有阿賴耶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就像佛教所說的佛性,無論什麼人,甚至包括螞蟻在內的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
問: 阿賴耶識是第八識,那麼第七識又是什麼?它在生命裏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什麼?
答: 第七識叫做末那識,生命存在的重要特點就是強烈的自我,處處以自我爲中心,就是因爲第七識在發生作用。
問: 如何認識阿賴耶識的作用?
答: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簡單來說,保存經驗、生命延續、維持色身等等,都是屬于阿賴耶識的作用。
問: 阿賴耶識與細細身是否等同?
答: 細細身是什麼?是不是指中陰身?中陰身也是色身的一種表現形式,也需要阿賴耶識來執持它,就如我們的身體和阿賴耶識的關系一樣。一種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一種是執持生命存在的主體,兩者是這樣的關系。
問: 佛經說,世界要經過風、火、水才毀滅。如果現在有人一按核電鈕,世界就會毀滅,那佛陀的預言不就錯了呢?
答: 佛教認爲,地、水、火、風對世界的毀滅是一種徹底的毀滅,經過這幾個過程,整個地球就化爲烏有,並飄散到太空。如果是通過戰爭,哪怕是核戰爭所造成的毀滅,不可能有那麼徹底,只要有幸存者,人類又會逐漸地繁衍壯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毀滅,按照佛教的理論,在人類世界,這樣的小毀滅經過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世界又將重新開始新的曆程。
問: 《阿彌陀經》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帶業往生又怎麼解釋呢?
答: “帶業往生”與“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並不矛盾。往生淨土的確要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前提下,也允許帶著尚未除盡的業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業”和“善根、福德”並不是完全敵對的,福德也是業,是善業,我們所積集的往生淨土的資糧,都是善業。
問: 我認識到了因,但心中仍爲之煩惱,不知爲何?
答: 那是因爲“知易行難”。認識和實際之間永遠都是有距離的,我們煩惱是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謂積重難返。當我們聽到佛法的因果理論後,也許是有了一點認識,但僅僅是知道了因緣的表面現象。緣起的真正內涵是非常深奧的,如果對此有透徹的了解,所看到的一切就如夢如幻,但我們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對佛法的認識還有量的問題,比如我們相信因果,但是不是徹底地相信呢?只要沒有真實的體驗,這種相信還是要打折扣的。同樣,我們體驗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並由這種體驗所産生的信仰才是十分;如果僅僅是通過經書而得到的認識,哪怕再虔誠,也至多不過是五分,何況我們的信心本身就有問題,會有懷疑的成分在裏面,那就只能剩下叁分。用這叁分認識來抵製無始以來的煩惱,力量豈不是太薄弱了?所以,雖然知道了因緣,還是會有煩惱。
問: 在飛馳的列車上,有個人從車窗中被甩出車外,作爲旁觀者應如何做?能否將此歸結爲他前生的惡業?
答: 這有點像在拍武打片:說時遲那時快。應如何做呢?這時候有沒有你考慮的余地?通常你就傻在那裏,也就如何不起來了。
至于“能否認爲是它前生作的惡”,這也不是絕對的,有的的確和前生的業力有關,也有的本不該死,只是因爲人生挫折和錯誤觀念才導致了這樣的悲劇,是今生的問題造成。
問: 請問無明是善、是惡,還是無記?
答: 無明是一種染汙的東西。在生活中,我們有善的行爲,也有惡的行爲,這兩種行爲都是在無明的驅使下。無明是人類的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一切罪惡的源泉所在,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惡的,但一般的善還是在無明的範圍內,未必能徹底擺脫無明的陰影。而無記則屬于非善非惡,和無明還是有區別的。
問: 發牢騷與不平則鳴一樣嗎?默默無聞是不是近乎沈淪?
答: 一般情況下,不平則鳴是個褒義詞,多是從公衆利益出發,更能顯示一個人的勇氣和正義感;而發牢騷所表現出的是消極的抵抗,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兩者是有一定的區別,但關系比較模糊,不平則鳴搞不好就變成發牢騷了。
至于第二個問題,其實學佛並不是要我們默默無聞,佛教的忍辱也並非一味的忍耐。忍耐在一般人看來似乎就是無能,其實,一個真正能夠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夠有所作爲,反之,不過是匹夫之勇,未必會有多少建樹。對于一個學佛的人來說,看到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還是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但不要過于執著。
問: 《六祖壇經》中,爲什麼要以袈裟遮爲講授《金剛經》?
答: 《六祖壇經》記載,五祖給六祖傳授《金剛經》是在夜半時分,爲什麼不像我們這裏的講座,聽的人越多越好呢?說明其中有大有深意,也就是只有在對方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能聽講,其他人程度還不夠,聽了非但沒有好處,還可能因此而謗法。由于這個原因,祖師傳心須秘密進行。
問: 人的自尊應該建立在什麼上面?是金錢?是權力?是身體?是相貌?是社會地位?是知識多少?是本事?如果是建立在內心,那又是什麼呢?
答: 自尊應該要建立在我們的人格上,但也沒有絕對的標准,比如說是共産黨員,就要以黨員的品行和德行來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別人才能尊重你。有了這樣的自尊後,就不會胡作非爲。不是說,我長得特別漂亮,走路特別神氣,就可以引以爲榮的,這些都算不了什麼,如果那樣,等你老了、病了,就沒有自尊了嗎?如果自尊是建立在金錢和地位上,那沒錢就不自尊了?沒有權力就不自尊?所以說,自尊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是舉止行爲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原則。
問: 《阿彌陀經》裏講“飯食經行”,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要吃飯呢?
答: 這裏的“飯食經行”和我們所理解的“飯食經行”還是不一樣,它僅僅是用來表法。極樂世界的人吃飯也不像我們那樣,需要搞很多飯來吃,他們只需想一想,就飽了。
問: 意識和阿賴耶識的關系是怎樣的?意識是由阿賴耶識産生並從屬于阿賴耶識的嗎?
答: 阿賴耶識有四個因緣,上一次還有兩個沒有說,一是所緣緣,也就是所緣的境界和對象;再就是著意,任何一種心理的生起都須要著意。
至于意識和阿賴耶識的關系,兩者是相互的。阿賴耶識裏蘊藏著很多種子,這些種子就是意識經驗的反饋。我們都生活在意識中,意識發生活動後所形成的經驗,在佛教叫做熏習,而熏習就反應到阿賴耶識裏。所以,在我們的記憶中,有曾經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學過的知識,爲什麼不會忘記呢?因爲有阿賴耶識在保存。反過來說,意識産生的活動也是來自阿賴耶識提供的種子,正因爲其中存在各種種子和經驗,所以意識才能無窮無盡地延續。
問: 無明是不是會離開有情的生命?煩惱是不是原本就存在?
答: 無明是有情生命的附屬物,是生命重要的組成因素,所以,我們的生命是處在無明的狀態中,並由其推動生命的延續,這是一種原始的動力。而煩惱也是一種無始的存在,但不是天生的,如果是天生的,就不符合佛教的緣起觀。
問: 爲什麼我們對有些事情似乎已經能看開了,可一時放不下呢?如對一人進行理智的分析絕不會動情,但動不由自主陷入不能自拔的情感,是業力還是無明呵?
答: 這是因爲知易行難。雖然從理論上說,我們對一人進行理智的分析後絕不會動情,但感情的基礎就是無明,所以是不能用理智去分析的,本身就沒什麼道理可說。還有就是因緣,爲什麼我們會對某個人動情?這也是無始以來的積累,在前生乃至更前生,也許你們曾經相愛,曾經山盟海誓,或者曾經是母子的關系,父女的關系,這些緣都導致了你們在未來生命延續的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糾葛,由緣奠定了這種習慣的勢力。
問: 無明是固有的還是與因緣有關?它與天賦有什麼關系?它的特異功能又何在?
答: 在佛教中,沒有固有的東西,所謂有,也是無始以來的因緣所致。從這個角度來說,天賦也是無始以來的積累。比如某人擅長書法,一學就會,並不是說生命裏天生就存在書法的細胞,而是在前生或更前生,曾經精于此道,所以這一生,學習的時候就比別人更容易。
問: 如果今生積德,來生會轉變爲什麼?如果今生爲人,來生爲人,那地球上的人口不是膨脹得太厲害了嗎?
答: 雖然前生是人,今生是人,或來生還是人,但總是一個人,並沒有增加。也還有很多的人,雖然今生爲人,來生有可能就不是人了。佛法的輪回觀,揭示了生命的整體現象,我們不能機械地、片面地去了解。
問: 佛講萬法皆是緣起,緣本身當然也是緣起,那麼第一個緣是如何而起的?
答: 如果有第一個緣,那世界就不是緣起的了。佛法的緣起理論,其最大特點就是否定了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緣的相互作用而構成,是相互依賴的。就像叁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什麼是第一因,什麼是第二因?
問: 如果孩子常發脾氣,又有驕慢心,讓他發心學佛又不肯,作爲長輩求菩薩給他智慧,改變他的性格,行嗎?
答: 當然求菩薩是一個方面,更主要還是要從孩子的身上下手,給孩子以引導,做父母的要有智慧去引導孩子。
問: 人生的本源是什麼?死亡後到何處去?
法師 問: 上一次講座就講到,人的本原,或者說生死流轉的根源就是無明,是我們的貪、嗔、癡,但這個本原不可作爲第一因來理解,否則就不符合佛法的思想。至于死亡後的去向,那就看你的業力了,什麼樣的業力首先成熟,就到哪裏去。
問: 夫妻是緣,兒女是債,那兄弟姐妹又是什麼呢?
答: 夫妻是緣,兒女…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