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7

  ..续本文上一页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问: 阿赖耶识是人类独有,还是有情生命都有的呢?

  答: 有情生命都有阿赖耶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就像佛教所说的佛性,无论什么人,甚至包括蚂蚁在内的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

  问: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那么第七识又是什么?它在生命里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 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生命存在的重要特点就是强烈的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因为第七识在发生作用。

  问: 如何认识阿赖耶识的作用?

  答: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简单来说,保存经验、生命延续、维持色身等等,都是属于阿赖耶识的作用。

  问: 阿赖耶识与细细身是否等同?

  答: 细细身是什么?是不是指中阴身?中阴身也是色身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需要阿赖耶识来执持它,就如我们的身体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一样。一种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一种是执持生命存在的主体,两者是这样的关系。

  问: 佛经说,世界要经过风、火、水才毁灭。如果现在有人一按核电钮,世界就会毁灭,那佛陀的预言不就错了呢?

  答: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对世界的毁灭是一种彻底的毁灭,经过这几个过程,整个地球就化为乌有,并飘散到太空。如果是通过战争,哪怕是核战争所造成的毁灭,不可能有那么彻底,只要有幸存者,人类又会逐渐地繁衍壮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毁灭,按照佛教的理论,在人类世界,这样的小毁灭经过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界又将重新开始新的历程。

  问: 《阿弥陀经》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带业往生又怎么解释呢?

  答: “带业往生”与“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并不矛盾。往生净土的确要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前提下,也允许带着尚未除尽的业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业”和“善根、福德”并不是完全敌对的,福德也是业,是善业,我们所积集的往生净土的资粮,都是善业。

  问: 我认识到了因,但心中仍为之烦恼,不知为何?

  答: 那是因为“知易行难”。认识和实际之间永远都是有距离的,我们烦恼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当我们听到佛法的因果理论后,也许是有了一点认识,但仅仅是知道了因缘的表面现象。缘起的真正内涵是非常深奥的,如果对此有透彻的了解,所看到的一切就如梦如幻,但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对佛法的认识还有量的问题,比如我们相信因果,但是不是彻底地相信呢?只要没有真实的体验,这种相信还是要打折扣的。同样,我们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谛,并由这种体验所产生的信仰才是十分;如果仅仅是通过经书而得到的认识,哪怕再虔诚,也至多不过是五分,何况我们的信心本身就有问题,会有怀疑的成分在里面,那就只能剩下三分。用这三分认识来抵制无始以来的烦恼,力量岂不是太薄弱了?所以,虽然知道了因缘,还是会有烦恼。

  问: 在飞驰的列车上,有个人从车窗中被甩出车外,作为旁观者应如何做?能否将此归结为他前生的恶业?

  答: 这有点像在拍武打片:说时迟那时快。应如何做呢?这时候有没有你考虑的余地?通常你就傻在那里,也就如何不起来了。

   至于“能否认为是它前生作的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的确和前生的业力有关,也有的本不该死,只是因为人生挫折和错误观念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是今生的问题造成。

  问: 请问无明是善、是恶,还是无记?

  答: 无明是一种染污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有善的行为,也有恶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在无明的驱使下。无明是人类的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恶的,但一般的善还是在无明的范围内,未必能彻底摆脱无明的阴影。而无记则属于非善非恶,和无明还是有区别的。

  问: 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是不是近乎沉沦?

  答: 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个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所表现出的是消极的抵抗,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但关系比较模糊,不平则鸣搞不好就变成发牢骚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学佛并不是要我们默默无闻,佛教的忍辱也并非一味的忍耐。忍耐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是无能,其实,一个真正能够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够有所作为,反之,不过是匹夫之勇,未必会有多少建树。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还是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但不要过于执著。

  问: 《六祖坛经》中,为什么要以袈裟遮为讲授《金刚经》?

  答: 《六祖坛经》记载,五祖给六祖传授《金刚经》是在夜半时分,为什么不像我们这里的讲座,听的人越多越好呢?说明其中有大有深意,也就是只有在对方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听讲,其他人程度还不够,听了非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因此而谤法。由于这个原因,祖师传心须秘密进行。

  问: 人的自尊应该建立在什么上面?是金钱?是权力?是身体?是相貌?是社会地位?是知识多少?是本事?如果是建立在内心,那又是什么呢?

  答: 自尊应该要建立在我们的人格上,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说是共产党员,就要以党员的品行和德行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别人才能尊重你。有了这样的自尊后,就不会胡作非为。不是说,我长得特别漂亮,走路特别神气,就可以引以为荣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如果那样,等你老了、病了,就没有自尊了吗?如果自尊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上,那没钱就不自尊了?没有权力就不自尊?所以说,自尊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举止行为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原则。

  问: 《阿弥陀经》里讲“饭食经行”,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要吃饭呢?

  答: 这里的“饭食经行”和我们所理解的“饭食经行”还是不一样,它仅仅是用来表法。极乐世界的人吃饭也不像我们那样,需要搞很多饭来吃,他们只需想一想,就饱了。

  问: 意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意识是由阿赖耶识产生并从属于阿赖耶识的吗?

  答: 阿赖耶识有四个因缘,上一次还有两个没有说,一是所缘缘,也就是所缘的境界和对象;再就是著意,任何一种心理的生起都须要著意。

   至于意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的。阿赖耶识里蕴藏着很多种子,这些种子就是意识经验的反馈。我们都生活在意识中,意识发生活动后所形成的经验,在佛教叫做熏习,而熏习就反应到阿赖耶识里。所以,在我们的记忆中,有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学过的知识,为什么不会忘记呢?因为有阿赖耶识在保存。反过来说,意识产生的活动也是来自阿赖耶识提供的种子,正因为其中存在各种种子和经验,所以意识才能无穷无尽地延续。

  问: 无明是不是会离开有情的生命?烦恼是不是原本就存在? 

  答: 无明是有情生命的附属物,是生命重要的组成因素,所以,我们的生命是处在无明的状态中,并由其推动生命的延续,这是一种原始的动力。而烦恼也是一种无始的存在,但不是天生的,如果是天生的,就不符合佛教的缘起观。

  问: 为什么我们对有些事情似乎已经能看开了,可一时放不下呢?如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绝不会动情,但动不由自主陷入不能自拔的情感,是业力还是无明呵?

  答: 这是因为知易行难。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的基础就是无明,所以是不能用理智去分析的,本身就没什么道理可说。还有就是因缘,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人动情?这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在前生乃至更前生,也许你们曾经相爱,曾经山盟海誓,或者曾经是母子的关系,父女的关系,这些缘都导致了你们在未来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纠葛,由缘奠定了这种习惯的势力。

  问: 无明是固有的还是与因缘有关?它与天赋有什么关系?它的特异功能又何在?

  答: 在佛教中,没有固有的东西,所谓有,也是无始以来的因缘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天赋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比如某人擅长书法,一学就会,并不是说生命里天生就存在书法的细胞,而是在前生或更前生,曾经精于此道,所以这一生,学习的时候就比别人更容易。

  问: 如果今生积德,来生会转变为什么?如果今生为人,来生为人,那地球上的人口不是膨胀得太厉害了吗?

  答: 虽然前生是人,今生是人,或来生还是人,但总是一个人,并没有增加。也还有很多的人,虽然今生为人,来生有可能就不是人了。佛法的轮回观,揭示了生命的整体现象,我们不能机械地、片面地去了解。

  问: 佛讲万法皆是缘起,缘本身当然也是缘起,那么第一个缘是如何而起的?

  答: 如果有第一个缘,那世界就不是缘起的了。佛法的缘起理论,其最大特点就是否定了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缘的相互作用而构成,是相互依赖的。就像三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什么是第一因,什么是第二因?

  问: 如果孩子常发脾气,又有骄慢心,让他发心学佛又不肯,作为长辈求菩萨给他智慧,改变他的性格,行吗?

  答: 当然求菩萨是一个方面,更主要还是要从孩子的身上下手,给孩子以引导,做父母的要有智慧去引导孩子。

  问: 人生的本源是什么?死亡后到何处去?

   法师 问: 上一次讲座就讲到,人的本原,或者说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无明,是我们的贪、嗔、痴,但这个本原不可作为第一因来理解,否则就不符合佛法的思想。至于死亡后的去向,那就看你的业力了,什么样的业力首先成熟,就到哪里去。

  问: 夫妻是缘,儿女是债,那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答: 夫妻是缘,儿女…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