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19

  ..續本文上一頁應該是爲追求真理、爲成就智慧而活著,爲利益衆生而活著。又怎麼能說出家人是消極避世的呢?

  有關佛教在社會弘揚的疑問

  問: 有家庭會對從事弘法工作帶來影響嗎?

  答: 培根有句話說得非常好,當你有家庭的時候,你的愛首先會給你的家人,而一個沒有家庭的人才可以把自己的愛平等地給每個人,把自己完全奉獻給社會。如果沒有家庭,對從事弘法的工作會更有利,當然有家庭也是可以做的,但有了家庭之後,就會有很多的責任要承擔,要爲此操勞不休,所以,會有很多的牽挂,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

  問: 戒律公開,讓社會對僧人的行爲起一定的監督作用,是不是更有利于佛教的良好發展?

  答: 關于公開戒律,使社會對僧團産生一定的監督作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現在國民素質太差,就像提倡民主製度一樣,在國民素質沒有達到相當水准之時,一味地提倡民主就可能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我認爲,在民衆素質提高的將來,公開戒律是完全可能的。在泰國、緬甸等南傳佛教地區,每位男性都有出家的經曆,都知道戒律,的確可以對僧團起到監督的作用,對僧團自身的健康發展也確實是有利的。

  問: 我想請法師說一些大陸僧團的現狀。爲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呢?因爲大家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在新的世紀,儒學好像還沒有佛教更適應時代的發展,但是大陸的僧團是不是做好了准備,充分地利用這個時機去弘揚佛教? 

  答: 其實我們一直都很關心這個問題。這幾年,我到臺灣參訪了幾次,覺得臺灣佛教的發展爲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從整體來看,臺灣佛教基本上走的是人生佛教的路線,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育方面,佛教界既開辦面向社會的大學,也開辦專門的佛學院和研究所;在弘法方面,臺灣佛教界有五家電視臺,還有多媒體弘法、音像弘法等多種渠道,每個寺廟還有定期的講經、講座和共修活動;在慈善事業方面,最著名的就是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事業做得非常大。看了臺灣佛教的情況後,我曾在《法音》上發表過一篇《臺灣佛教見聞記》。大陸佛教與臺灣佛教從體系到文化背景都是相通的,所以走的道路大致不會相差太遠。目前,大陸佛教基本上也是朝著這樣一個方向在發展,也逐漸在教育、弘法和慈善方面開展工作。 

   當然,大陸佛教的發展在吸取、借鑒臺灣佛教的經驗的同時,也要避免他們的不足。在臺灣參訪期間,各地都曾邀請我去演講或者進行座談,我也談了自己思考的幾個問題。首先是“學術與信仰”的問題,臺灣將大批法師送到歐美和日本去攻讀學位,結果這種學術化傾向導致了信仰的相對淡化;其次是“內修與外弘”的問題,僧人如何使自己的修行和弘法事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時過分入世地做佛教事業,反而會忽略自己的內修;第叁就?quot;出世與入世“的問題。大陸佛教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類似問題況,正確處理好這幾方面的關系非常重要。 

   目前,大陸佛教界面臨的問題也很多。僧團製度的建設就是現在的首要問題,我們知道,僧團純粹是靠製度來維系的,僧人來自十方,需要良好的製度才能保障僧團的穩定發展。其次,對戒律的弘揚也不是很得力,現在佛教界已經開始關心這方面的問題。還有就是僧教育的問題,不久前在蘇州召開了一次”佛教教育學術研討會“,我在會上發表了題爲《我理想中的僧教育》的報告。中國古代的僧教育是叢林式教育,民國年間以來才改變爲學院式教育。學院教育基本是以傳授知識爲主,不太重視素質教育,出家人往往因此而忽略了信心、道念及僧格的養成。雖說在佛學院的幾年學習可能會學到很多佛教基礎知識,但素質教育不能跟上的話,就違背了僧教育的初衷。所以,佛教教育也有待改進。在漢傳佛教地區,出家人在當學生期間就會被稱爲”法師“,畢業後還是法師,幾十年後還是法師,裏面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教育製度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另外,教材的問題也很多,不少地方都在進行辦學實驗,但對于教育的宗旨,也就是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並不是很明確。 

   還有就是慈善事業的開展,尤其是在大陸,雖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是還有很多地方非常窮,宗教界應當有能力來做慈善事業的牽頭人。

   再就是佛法的弘揚與普及的問題。類似柏林寺舉辦的夏令營在臺灣非常之多,很多道場到了夏天就開始舉辦活動,參加的對象有老師、大中小學生、家庭婦女等各種類型的都有。臺灣僧衆的文化素質都很高,唯覺法師手下留美的博士就有一大批。此外,面向社會上開展短期出家的活動,以及吸收在家衆進入佛學院學習,都可以作爲高素質僧才的重要來源。目前大陸在這些方面還做得不夠,主要問題不是在經濟方面,關鍵是很多道場的住持還缺乏這方面的理念。將來我們要做的比較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使弘法、教育和慈善在佛教界形成良好的風氣,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在家居士們參與進來,乃至發心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淨化社會人心的事業中來。

  問: 現在政府是不是允許佛教界辦自己的大學,醫院,成立慈善機構呢?

  答: 從憲法方面來看,應該是沒什麼障礙,是不是可行,關鍵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社會上有些大學拒絕出家人進去聽課,這種規定實在是很不合理,出家人是不是公民?如果是公民,爲什麼不能到大學裏去接受教育?另外,出家人不能以出家人的身份到大學裏面去講課,這一情況也有待改進。至于辦學,現在各地都在開辦私立學校,爲什麼宗教界不能辦學呢?我想,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在這方面應該會慢慢的放寬的。

  問: 我想談談佛法、佛教、佛學和科技文化知識是不是互相包容的問題,是不是說進入僧人隊伍就要排斥科學?我有一個特別深的感受,就拿戰爭來說,武器肯定能製造戰爭,但目前的世界和平不是靠宗教而是靠武器來維持的,也就是說,武器在製造戰爭的同時也能製止戰爭。爲什麼中國在過去幾百年一直遭受侵略?就是因爲我們科技上不去,經濟比較落後,使西方國家在這些方面比我們領先了很多。還有,戰爭給中國帶來很多苦難,雖然中國信佛、信道很盛,但並沒能夠因此避免戰爭。 

  答: 佛法有佛法解決的領域,科學有科學解決的領域,不要把它們摻合在一起談。科學是一種工具,而佛法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智慧。科學作爲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運用它,去指導它。如果沒有心靈健康的實踐者,科學就會成爲世界的禍害。所以佛法不排斥科學,只是教導我們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看待科學的長處和不足,同時對科學給予正確的指導。 

   另外,現在的科學還是偏向于對物質世界的改善。過去我們總認爲科學是萬能的,事實上是不是這樣?關于生命現象的知識,我們的確比以前掌握得更多,但對于精神領域的問題依舊是很無知。我們可以用手術刀把患病的胃切除,可當我們煩惱的時候,卻無法用手術刀把我們的煩惱切除。今天的人一味強調發展經濟,這種想法是非常盲目的,發展的意義是什麼?發展是衆生的共業,是世界的潮流。但一味發展經濟爲我們帶來了什麼?生活水准是提高了,但社會道德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甚至出現了道德淪喪的傾向。發展還帶來了什麼?空氣的汙染,能源的過度開發,又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壞得滿目蒼痍,各種自然災害層出不窮,長此以往,後果將不堪設想。在澳洲,隨便砍一棵樹或挖一塊石頭都是不行的,而我們卻爲了發展經濟把大片森林都毀滅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又將以什麼作爲生存的資源?發展的利弊應當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待,發展不一定就是好事。 

   至于武器和戰爭的問題,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毀滅幾十次,通過發展核武器來互相製衡,是製止戰爭爆發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嗎?我們又怎樣才能保證這些核武器會得到安全的保存?所以,不管科技如何發展,社會如何發展,關鍵還是要有健全的理念來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法和發展科技是不矛盾的。

  問: 過去的寺院是自給自足的,現在多數寺廟都沒有這種條件,假如連居士的供養也沒有,僧人的生活將怎麼維持?

  答: 原始僧團實施的是乞食製度,但這一製度在中國始終沒有很好地實施過,這和中國的國情及文化背景有關。漢傳佛教從道安時代到禅宗的興起,在戒律之外還有一套清規僧製,這與傳統的封建君主製度有關系。目前港臺地區的寺廟基本上是私有的,經濟來源依靠十方供養和一些企業的支持捐助。國內寺院多數是十方叢林,經濟上反倒可以獨立,一些寺院同時還是旅遊景點,經濟收入更爲穩定。因此,國內佛教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正確理念的引導,比如僧才的培養,慈善和弘法事業的開展,在此同時,還要處理好出世與入世、學術與信仰、內修與外弘等問題,這些都直接關系到佛教本身的健康發展,比經濟問題更爲重要。  

  有關于出家的疑問

  問: 曾經發願出家,後來沒有出家,行嗎?

  答: 沒有出家就沒有出家嘛,想出家的時候再出嘛!

  問: 出家是不是消極避世的選擇?

  答: 你們覺得出家是一種逃避,我還覺得世俗的生活是一種逃避,爲什麼這麼說呢?前面講到,在我們生命中,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我們的心性,那才是生命真正的自我,如果我們不向內追求,而是盲目地向外尋找,通過各種娛樂來麻醉自己,不是一種最大的逃避嗎?

   每個人只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是消極厭世,都算不上逃避。你們的追求是求學,是成家立業,我們的追求是開智慧、完善人格,從人生的追求來看,我們比你們還積極。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只是在過一種習俗所約定的生活,更多的時候是身不由己的。什麼是消極?什麼是積極?對每個人來說,消極和積極都是相對的,我們選擇了…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