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20

  ..續本文上一頁文科的時候對理科就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選擇經商的時候就會對做學問表現出消極的態度。

  問: 出家後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

  答: 如果沒有煩惱就成佛了。但對于世間的人來說,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修養不同,煩惱自然也就不同。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是哪裏來的?是自己找來的。一個人超然物外的人,煩惱自然會少很多,而我們要求得越多,煩惱相應也就越多。我們想要結婚成家,殊不知,結婚成家就是煩惱的開始,而生兒育女更是牽挂的開始;我們想要事業有成,可是,事業做得越大,我們就會陷得越深,就會有操不完的心,有忙不完的工作。

   我出家二十多年,從來都沒有擔心過家庭和工作之類的問題,所以,這些煩惱對我來說都不存在。就我個人來說,一直是隨緣弘法,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也沒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執著,煩惱應該說是不太明顯。

  問: 出家要有什麼條件?

  答: 關鍵是你的認識,如果你覺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選擇,只有走這條路,人生才會過得有意義,具有這種觀念是選擇出家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你還沒有形成這種認識,暫時先不要出家。另外,家裏的關系要處理好。佛經裏講,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但這卻不是原則性的,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虛雲老和尚,雖然沒有征得父母同意也還是出家了。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因爲很多父母對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讓他們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來了,這種情況也很多。

   如果已經結婚了,出家之前當然先要離婚。從年齡上看,戒律裏規定,7歲以下不能出家,60歲以上不能出家,因爲在那樣的年齡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還要人家養著你。所以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後讓別人來照顧你。還有其他一些條件,比如說,如果擔任比較重要的黨政職務,必須辭職之後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債,必須把債還清以後才能出家;還有一些其它的條件,如陰陽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壞他人梵行、賊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參與過僧團內部重要會議的人不能出家。總之,有十叁種情況會造成出家的障礙,這主要是爲了保證佛教的健康發展。 

   下面再回答一下你們所關心的另一些問題。對于出家人來說,戶口和檔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裏的僧人都沒有戶口,真正把戶口遷到寺廟裏面的沒有幾個。我所在的南普陀住了叁百多個出家人,差不多只有二、叁十個人有戶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夠長期地、穩定地住在那裏,就會設法將其戶口遷到寺院,但對出家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無論有沒有戶口,待遇是一樣的。另外,你住在哪個寺院,就由哪個寺院給你提供日常所需及醫療費用。寺院的經濟是獨立的,國家對于寺院的政策是自己養活自己。每個寺院都有自己的經濟來源,某些寺院擁有土地,可以從事一些農業生産,還有很多寺院的收入來自旅遊業。僧人的基本生活絕對有保障,在可能的情況下,寺院還會將部分收入用于慈善和弘法活動的開展。

  有關佛、菩薩信仰的疑問

  問: 爲什麼佛陀要有大因緣才說法?

  答: 佛說法當然是要有因緣,沒有因緣怎麼說法?就以我們的講座爲例,如果這個講堂空蕩蕩的一個人都沒有,沒有聽法的因緣,那我能講給誰聽呢?這是其一,其二呢,如果我在這裏給大家講唯識叁十頌或八識規矩頌,你們能不能聽得懂呢?肯定是聽不懂。所以還要根據大家的根基來說法,聽衆的根基也是因緣之一。

   佛陀說法是應不同根基的衆生說不同的法,是應機設教。如果不講究因緣,不講究契理契機,同樣的教法就可能收效甚微,所以佛陀說法需要有大因緣。

  問: 佛是不是永恒的?或者也要受無常規律的支配?

  答: 我們說一切有爲法都不是永恒的,但是佛爲什麼跟衆生不同?首先,佛陀已成就了無限智慧,這種智慧是永恒的;其次,佛陀所證得的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發展規律,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等,這種規律是永恒的;另外,佛陀還是徹底地斷除了煩惱,成就了的是圓滿的慈悲和道德,所以,佛陀也我們是不同的。

  問: 佛說“唯我獨尊”,與諸法無我是不是矛盾?

  答: 佛陀所說的“唯我獨尊”的這個“我” ,我們不可將它簡單地理解爲“諸法無我”的“我”。“唯我獨尊”的這個“我”,是代表著佛所證得的最圓滿的智慧。佛是智者、覺者,佛陀的智慧是最清淨圓滿的智慧,因此“唯我獨尊”,我們不能望文生義。

  問: 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爲什麼會出現很多佛呢?如釋迦牟尼前面有迦葉佛,釋迦牟尼以後還有彌勒佛。

  答: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但只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再過很長時間之後,就會出現下一任佛陀,即彌勒佛;彌勒佛之後,還會有另一任佛陀。而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已經過去了無數任佛陀。所以,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說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的教化區,僅僅是指這一任而言。

  問: 佛與菩薩、羅漢各自的區別是什麼? 

  答: 成佛是以菩薩道的修行爲基礎,因此,菩薩是屬于因地上的修行,而佛是果位上的圓滿。如果說佛陀的功德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那麼菩薩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薩已接近于佛的果位,就如十叁、十四的月亮,而初發心菩薩就象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樣,只有微弱的光芒。

  問: 佛是什麼?是否指一個人的道德好壞或對人生、對世界觀的看法?

  答: 佛,就是覺悟的人,是智慧、慈悲、道德,都達到究竟圓滿的人,也是徹底斷除了痛苦和煩惱的人,是獲得了至高無上的人格的人。

  問: 假如有位婦女需要佛陀成爲他的丈夫,那佛成全她嗎? 

  答: 佛陀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前提下,不是沒有原則的慈悲。如果有個人要上吊,希望你布施一根繩子,你能不能給他繩子呢?如果有個人要自殺,希望你布施一些毒藥,你能不能給他毒藥呢?如果有個人要搶劫,希望你去幫忙,你能不能去幫忙呢?這些對衆生有害無益的事情,我們是不能做的。因此,佛陀對衆生的慈悲是爲了給衆生帶來利益和安樂,而這利益和安樂不僅僅是眼前的,也關系到衆生的未來。

  問: 剛才您說佛陀也有做不到的事情,能不能具體說明一下?

  答: 佛陀在世的時候要度一個老太太,但她就是不肯見佛陀。每當佛陀走到她的面前,她就把臉轉過去。一次,佛陀變現了十幾個化身分別站在她的前後左右,結果她就把眼睛閉了起來。因爲她沒有善根,所以連佛陀都無法度她。

  有關世人對佛教誤解的疑問

  問: 倘若世間所有的人都信佛法的話,社會是怎樣的呢? 

  答: 當然,僅僅是信佛還不夠,還要學佛所學,行佛所行。如果在這個世間,人人都能學佛,奉行五戒十善,沒有殺生、沒有偷盜、沒有相互的欺詐、沒有彼此的敵視,沒有自私自利的行爲,那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這將是怎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社會。

  問: 世人把佛作爲神來祭拜,怎麼辦?

  答: 的確很多人是將佛當作神來祭拜,但他能夠祭拜佛陀,總是有向善之心。作爲我們學佛的居士來講,應該將自己學到的佛法告訴他,讓他懂得怎樣來認識佛陀,懂得怎樣來學佛。

  問: 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

  答: 無常,是世間的真相,是人生的實質,能認識到無常是智慧的表現。而認識無常的意義恰恰是要我們認清人生的現實真相。

   至于世間的人總是將無常當作幸福生活的重要障礙,當作破壞幸福生活的無形殺手,那是你的錯誤觀念造成的。相反如果我們能看透無常的本質,無論是破産還是親人的死亡都不會使我們悲痛欲絕。一個人能夠看破無常,就不會因世間的無常變化帶來痛苦。

  問: 請問法師如今社會高速發展,比起古人的生活條件來說,今天的人是更加幸福了。佛法中所說的“不”、“空”、“無”,這似乎都是一些帶有消極性的觀念,人有了這些觀念是否會導致社會的停滯不前呢?

  答: 現代的人喜歡講進步和發展,當然就這個概念的自身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想像中進步和發展總是要比停滯和落後要好的多。可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現在講進步和發展是有特定對象的。那就是指的是:經濟和科技。許多國家都在極力的發展經濟,發展科技。在一味的強調經濟和科技發展浪潮中,傳統的、自然的、人文的許多寶貴東西卻失去了。比如純樸的民風,傳統的社會美德,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悠閑的心境等都在漸漸的失去。這種付出這麼大的待價的發展,是否值得呢?

   何況人類幸福,單純的靠經濟條件並不能完成的達到,因爲幸福不僅僅指物質方面的,關鍵還在于是否擁有良好的心態、身體的建康、和諧的家庭等。這些都是組成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衣食無憂,擁有許多的金錢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幸福的。

   再說《心經》中所說的“不”、“空”、“無”等,是否就是一些消極的觀念呢?其實不是。首先我們要知道《心經》所說的“空”和通常人們所理解的“空”,指一無所有是不一樣的。佛教所說的“空”,是要否定我們錯誤的認識和執著。而人類的煩惱和痛苦都是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造成的。比如我們一味強調經濟的發展,這背後是否隱藏著,經濟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性超過其它一切的觀念呢?如果說是這樣的話,這種錯誤的觀念顯然造成發展經濟中帶來種種付面影響的根源。而我們現實種種物質條件的執著,更是導致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因。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本來都是傷害不了人的,可是我們一旦執著了它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

  問: 世間人將佛教作…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