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6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就像佛教所說的佛性,無論什麼人,甚至包括螞蟻在內的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

  問: 阿賴耶識是第八識,那麼第七識又是什麼?它在生命裏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什麼?

  答: 第七識叫做末那識,生命存在的重要特點就是強烈的自我,處處以自我爲中心,就是因爲第七識在發生作用。

  問: 如何認識阿賴耶識的作用?

  答: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簡單來說,保存經驗、生命延續、維持色身等等,都是屬于阿賴耶識的作用。

  問: 阿賴耶識與細細身是否等同?

  答: 細細身是什麼?是不是指中陰身?中陰身也是色身的一種表現形式,也需要阿賴耶識來執持它,就如我們的身體和阿賴耶識的關系一樣。一種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一種是執持生命存在的主體,兩者是這樣的關系。

  問: 《阿彌陀經》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帶業往生又怎麼解釋呢?

  答: ”帶業往生“與”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並不矛盾。往生淨土的確要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前提下,也允許帶著尚未除盡的業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業“和”善根、福德“並不是完全敵對的,福德也是業,是善業,我們所積集的往生淨土的資糧,都是善業。

  問: 阿賴耶識與業力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 在阿賴耶識中,保存著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並在業力的推動下去受身。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儲藏作用,業力就不能存在;如果沒有業力的推動,阿賴耶識就不能去受身,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爲業力的源源不斷,所以生命才能得到延續。如果那些有漏的力都沒有了,就可以從叁界中超越出來。到那時候,我們就不是隨著業力,而是隨著願力去投身,靠著願力來選擇自己的去向。可一般的人,生死都無法自主,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只能隨著業力身不由己地流轉。很多人都無法選擇理想的工作,這也是業力,誰都想要環境優越、收入豐厚、自由輕松的工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爲什麼?能力不同,業力不同。

  問: 阿賴耶識是無始瞬間的生滅,其中的因果報應也是無始無終的。如此說來,我們無法追究無始的因,但那個因爲什麼會産生現實的痛苦執著呢?

  答: 既然阿賴耶識是無始的存在,那我們就不能去尋找第一因,如果第一因,也就不符合佛教的緣起說了。那它爲什麼會産生現實的痛苦呢?衆生的痛苦有來自心理的,比如心態不健全,就會自尋煩惱,無端地製造許多痛苦;還有來自生理的,比如因四大不調而引起的痛苦;還有來自客觀環境的,比如生存環境過于惡劣等等,這些都會給我們造成痛苦。

  問: 佛教所說的佛性與阿賴耶識有什麼關系?

  答: 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是一種虛妄的東西,它是我們虛妄生命的積累,本身就包含著很多煩惱和不真實的成份在裏面。而佛教所說的佛性,則是真實而遠離顛倒夢想的,也就是《般若經》裏所說的般若,它是指人認識宇宙人生的能力,是一種無限的智慧。成佛就是要開發出這種智慧。所以阿賴耶識與佛性的區別就在于虛妄和真實的區別。唯識宗認爲,學佛修行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將虛妄的識舍去,將智慧和佛性開發出來。如果在我們的生命中還是以虛妄的阿賴耶識爲主,那麼仍是處于生死雜染中,本有的佛性就無法得到顯現。

  問: 何謂無漏智? 

  答: 所謂”漏“,就是有缺陷的、不圓滿的。假如杯子上有個窟窿,就不能把一杯水裝滿,只有完好無漏的杯子才能裝滿滿的一杯水。”無漏智“就是圓滿的智慧,它可以消除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可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修行,就是爲了獲得這樣一種圓滿的、無量的智慧。 

  問: 應當怎樣理解”煩惱即菩提“?

  答: ”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告訴我們,煩惱與菩提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煩惱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我們現在覺得有煩惱、有妄想,但是這個煩惱妄想究竟是什麼呢?禅宗有個公案說,”二祖請達摩爲他安心,達摩當即回答道:把心拿來,我就給你安心。二祖聞言開悟:到哪裏去覓這顆心呢?了不可得呵!“所以說,心根本就不是個實在的東西,當我們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所謂煩惱和菩提也就不是對立的兩個東西。如果煩惱是獨立的不變的,那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但煩惱並無自性可言,因此,煩惱解脫的當下就是菩提。

  問: 什麼是證果?

  答: 所謂證果,也不可一概而論。所證的有小果、有大果,就象水果中還有蘋果、西瓜的區別一樣。而證果的本身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比如菩薩的五十二位,從第一位到最後一位都算證果,當然不是最終的結果,這個問題問得太籠統。

  問: 請問法師”般若“與”智慧“的區別何在?

  答: 般若是梵語,和漢語中智慧的含義相當,古德之所以不譯爲智慧,采用音譯,

   中國文化中智慧這一名稱,不足以充分體現般若的內涵。因爲人世間的智慧是建立在人類經驗的基礎上,它是有限的,有缺陷的。人類以有限的經驗所建立起來的智慧,是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真實的,原因何在呢?宇宙人生的真實是無限的,而人類的智慧是有限的,有限不能認識無限。何況人類的智慧,雖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利益,但是人類智慧所發明的東西也會給人類帶來很多過患。就像科學,它會製造許多新事物,給我們帶來方便,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恐怖,如核武器。佛法講的”般若“是超越經驗的、超越我們的思維的,乃至于只有打破現有的意識所構成的層面後,佛法所說的智慧才會顯現出來。”般若“是證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也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一種能力。而人間的智慧是難以辦到的。

  問: 可否請法師開示持《心經》的功德?

  答: 有很多讀誦《心經》,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並不是《心經》最重要的功用。《心經》的全名具稱爲《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意思是以大智慧到彼岸。這就告訴我們受持《心經》的功德,一是開般若智慧,二證得宇宙人生真實,叁是解脫人生的煩惱。

  問: 請問法師何謂涅槃?

  答: 涅槃是梵語,漢譯寂滅的意思。指人通過修行擺脫了煩惱之後,生命了進入一種清淨無染的狀態,安靜而無躁動不安,即爲涅槃。

  問: 什麼是佛法?有什麼作用?

  答: 佛法最簡單的定義是:佛法是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煩惱的方法。人生的煩惱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解決,但不能得到究竟的解決,這時就需要佛法。

  問: 金剛經裏說,誦持四句偈的功德大于以叁千大千世界財寶布施,請法師開示。

  答: 財布施功德雖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我們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決我們人生的煩惱。我們以財富去扶貧濟困,雖然能解決他們一時的燃眉之急,但錢再多也用得完,有時錢多了甚至還會使人墮落,會滋長受施者的依賴性。而佛法的布施則不同,它能夠使有情的生命得到改善,使有情的煩惱得到解脫,因此,法布施的功德更大。

  問: 智慧與成佛有什麼關系?智慧與識的關系怎樣? 

  答: 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面都蘊藏著無盡的智慧,一旦將智慧開發出來,就是成佛了。那麼,智慧和識有什麼關系呢?識就是我們現有的虛妄的生命,成佛就是要將真實的生命開發出來,它是一個轉化的過程。

  問: 兜率內院也是在天上,它和一般的色界天、欲界天有什麼區別?

  答: 兜率內院是個特殊的地方,是補處菩薩居住的地方。在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還在說法,所以,很多高僧大德都發願往生兜率內院,一則可以親近彌勒菩薩聽聞佛法,二則可以追隨彌勒菩薩直到人間成爲一片淨土。

  問: 升天需要什麼條件?

  答: 升到欲界天要通過布施和持戒,到色界天則是要通過禅定,即四禅八定。

  問: 法師,”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中的業是什麼意思?

  答: 當我們的善行或惡行發生之後,會構成一種能量儲藏在生命裏,這種力量就是業。業是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就像火箭能推動衛星上天的作用一樣。

   人的一生在這個世界奮鬥的幾十年,許多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家庭、事業、地位、財富等,應有盡有,令人羨慕。可是當他離開這個事業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正像一個人來到世界光著身體來的時候一樣,走的時候兩只手也是空空的。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所能帶走只是我們這一生造下善惡業,以及生活中養成的各種好壞習慣。

  問: 叁世因果的”叁世“是時間概念嗎?可以改爲叁時因果嗎?

  答: ”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我們所說的世界,就是時間加上空間,因此世與時差別不大。所謂叁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也可以說成是前世、今生和來世。但過去、現在、未來,有其相對性,當我們說現在的時侯,已成爲過去;當我們說現在的時侯,未來已進入現在空間,所以時間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不必過份執著,哪段是過去,哪段是現在,哪段是未來,這就是凡夫之見,不是佛法智慧。

  問: 什麼是涅槃?

  答: 涅槃是梵語,翻譯成漢語,就是寂滅,寂滅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一個人如果徹底斷除了煩惱和痛苦,就進入了涅槃的境界。

  問: 聖嚴法師在禅學開示中指出,第七識是意,用意修行便是走上捷徑的正路,請法師開示心意識?

  答: 這屬于佛教心理學的內容,佛教把人的心理分爲八識,小乘佛教講六識,大乘佛教講八識。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識。第七識和第八識都屬于潛意識的範疇。前六識則是意識的範疇。心、意、識叁個概念,有時同時使用,名稱不同,但內容往往相同。譬如說,心是積累,我們生命中積累很多東西,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都儲藏在心裏,這就是第八識;識屬于了別,就是對世界的認識…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