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及我的意識和思維,這主要是識的作用,通過識對世界的認識,然後將很多知識儲藏在生命裏。意是指第七識,人有強烈的自我,而自我意識的建立,就是以第七識爲基礎,這個問題講起來,要講很長的時間,以後再詳細說。
問: 什麼是佛法?
答: 確切而又簡單的說: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和煩惱的方法。
問: 假如今生有兩人因爲口角而起爭鬥,最後甲殺了乙,當然甲就種下了惡因。假如來世還是甲和乙相遇,而乙已是頗有修爲的佛弟子,這時乙該怎麼處理兩人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守不殺生的戒律;一方面,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那麼乙是否應把對方幹掉才符合因果的原理呢?
答: 因果報應固然是一種規律,但從佛教的修行上來說,正是因爲認識到了這種因果規律,所以才不能殺生。如果乙再去殺了甲,那在無始的生死中,這樣的冤冤相報又何時了呢?所以,不殺生才是對的。
問: 如果定業可以通過行善來改變,那麼”定業不可轉,果報還自受“又如何解釋呢?
答: 定業不可轉,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至誠忏悔之後,還是會有轉機,如果不忏悔,那就是不可轉。
問: 請法師詳細解釋一下”貪、嗔、癡“叁個字的含義?
答: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所産生的貪念。貪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吝啬就是其中的一種,貪財的人不但舍不得將自己的錢財與別人分享,甚至舍不得給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的一種,自戀的人自己的任何長處都引以爲榮,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谄曲還是其中的一種,因爲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會去阿谀奉承。
嗔恨是對討厭的人或環境所産生的排斥心理。它也有很多表現形式,有因厭惡而産生的嗔恨;也有因嫉妒而産生的嗔恨;或是因得不到而産生的嗔恨。
癡就是愚癡,因爲不明事理,不知道佛法的因果,不了解無常、苦空,不了解解脫之道,這些都屬于愚癡的表現。
貪、嗔、癡,在佛教裏被稱爲”叁毒“,就是叁種生命的毒素。
問: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不可以以某種形式來求佛,而現在到處有人拜佛求聖,是否就是以色求如來?它和行邪道有什麼區別?
答: 佛陀在這個世界的示現有很多種形式,從他的法身、報身、化身一直到我們現在所禮拜的佛像,但《金剛經》的思想卻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佛像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拜佛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拜佛,主要是起到見賢思齊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叁寶、對佛法生起信心。因爲凡夫都是比較著相的,如果沒有那樣一個相作爲對象,就很難對佛法、對叁寶産生恭敬的心。所以,禮佛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修行,在于啓發我們的信心和恭敬心。
但這並不意味著執著佛像,崇拜佛像,禮敬佛像就能使我們獲得解脫。真正的解脫,是要依靠佛陀所證悟的法,只有佛陀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才是我們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如果概括地來說,整個佛法的修行就包括在八正道之中: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命。真正的解脫,只有依靠八正道才能成就。所謂行邪道,是指一個人執著于佛陀的色身或佛像,而不是根據八正道去修行。
佛像有存在的意義,但佛像並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身相也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什麼呢?是法身。因爲色身是會毀壞的,佛陀八十歲就入滅了,就是告訴我們,即使身爲佛陀,他的色身也不能脫離成住壞空的規律。所以,佛像的建立只是引導信徒的一種方便,而不是讓你去崇拜這個偶像。但一般人很容易著相,看到佛像就以爲是佛的真身,只見佛像而不見佛法,這也是《金剛經》要求我們不要著相的原因所在。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我們可以通過對佛像的禮拜而加深對叁寶的信心,但一味執著于佛像,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問: 如何理解明心見性?
答: 明心見性,其實是超越了我們認識和理解的一個層面。也就是說,不應以我們常規的認識和思維去理解,可以舉個禅宗的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裏求法之後,就離開了。五祖的弟子中有個慧明,是將軍出身,覺得六祖還是個在家人,怎麼就把祖師的衣缽拿走了呢?他很不服氣,就去追趕。他追上之後,六祖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但衣缽是祖師傳下來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得動的。慧明拿不走衣缽,就感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于是就請慧能大師出來,說:”我是爲了求法而來,不是爲了搶衣缽而來的。“六祖說:”既是爲求法來的,那我就給你說法!不思善、不思惡,哪一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聞言即刻開悟。
禅宗裏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所見的性,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生命狀態。我們每個人都處在思維的狀態裏,一念接著一念,當我們的思維還沒有形成,當我們的念頭還沒有産生時,我們的生命是什麼樣的狀態?當我們還沒有出生之前,我們的生命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禅宗所要追尋的,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正主人!我們現在都身不由己地被妄想和煩惱包圍著,沒有能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六祖就對慧明說:你好的也不要想,壞的也不要想,你什麼都不要想,最後看看你自己究竟是誰?禅宗的明心見性,就是要你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去認識。
問: 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是什麼意思?
答: 在修行上來說,理一心不亂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層面,或者說已經見道了,如果按照禅宗的要求,就是已經達到見性的程度。而事一心不亂則還沒有見性,只是獲得了相當的定力,感覺一句佛號念起來時,任何妄想都不再出現了。當你念著念著,念到有一天,突然間你的意識一下子粉碎了,你的智慧隨之一下子打開了,這時候,就進入理一心不亂了。
問: 衆生無始以來皆具佛性,爲什麼在無始以來又流轉生死,不知自己本有的佛性呢?
答: 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的,但我們的無明也是無始的。無始以來,雖然我們有佛性,但我們還是在念念不絕的無明狀態中。本有的佛性沒能發揮作用,雖有若無,除非有一天,我們把無明所構成的妄想世界徹底打破之後,我們的智慧才會開發出來,並由此啓動生命的另一個系統,那就是佛性的系統。
問: 因果報應是叁世決定,究竟由誰來統計這個問題呢?
答: 那如果有誰來統計,就變成有神教了,比如基督教,就由上帝來決定一切。而佛法認爲,因緣因果是屬于世間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就像一顆種子種到地裏之後,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由誰來決定它的生長過程呢?它只是順應著自然的規律,就象人有生必有死,又是誰來決定的呢?也沒有,它只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問: *輪上的”萬字“作何理解?
答: 佛教裏面的萬字,有時是在*輪裏面,有時是在佛的胸前,它代表著”萬德莊嚴“,代表著佛陀的一切功德。
問: 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 色就是物質的現象,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本體,所以說是空的,這是”色即是空“。但是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假象還是存在,這就是”空即是色“。
問: ”自依止、法依止“中的”止“應如何理解?
答: ”依止“就是依賴的意思,依止不能分開來看,學佛要依賴自己的努力,依賴佛法的指導。
問: 修行有了成就,就能超出叁界嗎?
答: 所謂成就也還是大有小的。如果只是小小的成就,也不一定能超出叁界。只有諸如了脫生死、證得聖道這樣的成就才能使我們超出叁界。
問: 既然地獄裏面的衆生很苦,沒有辦法修行,那地藏菩薩是如何救度他們呢?
答: 地獄裏的衆生的確是無法修行的。但地藏菩薩爲什麼還是要度他們呢?就說明地藏菩薩的慈悲,正所謂難行能行。地獄中的衆生在地藏菩薩的教化下,加持下,也許他的善根成熟,一念善心生起,他有可能當下就脫離地獄道。即使不能這樣的話,也能讓他們種下一點善根,這善的種子還能夠在將來引導他修學佛法。我們在座的哪一位能保證自己不是從地獄裏出來的呢?我們現在能接受佛法,也許就是因爲當初在地藏菩薩那裏種下了一點善根。我們說動物不能修行,但寺院裏動物因爲常常有機會聽聞佛法,雖然不能修行,但這一善根也能使它們將來得人身時有機會親近佛法。所以,能不能學佛,能不能學好佛,有沒有善根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沒有善根的人,無論你怎樣地度化他,他就是不願信,就是覺得學佛不能變出一個電視機。
問: 地獄裏是些什麼東西?
答: 地獄裏的衆生也象我們一樣,有他的形象,有他的色身。如果光有精神而沒有肉體,是無法受罪。
問: 法身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答: 法身是佛所親證的宇宙人生的實相,是無相的,無法以我們的思維去思維、也無法以世間的語言去表達,也就是佛教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問: 漢傳、藏傳、南傳佛教除了傳播時間不同之外,爲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區別?
答: 叁系的佛教除了傳播時間上不同,對佛陀的教義也有不同的側重。佛法在世間上的流傳是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從契理的意義上來說,真理是亘古不變的,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是相同的。但佛法的弘揚又要契機,要能夠適應不同時代和地區的信衆,因此産生了不同的方便。佛法浩如煙海,叁系佛教是對佛法不同方面的發展。但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問: 佛經都是佛所說的嗎?
答: 佛經也好,論典也好,既有佛陀所說的,也有佛弟子依法修行,然後證佛所證,再將自己的體驗闡述出來。因爲他們所證的法與佛陀的所證是相同的,所以也是佛法。
問: 爲什麼認…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