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我的意识和思维,这主要是识的作用,通过识对世界的认识,然后将很多知识储藏在生命里。意是指第七识,人有强烈的自我,而自我意识的建立,就是以第七识为基础,这个问题讲起来,要讲很长的时间,以后再详细说。
问: 什么是佛法?
答: 确切而又简单的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方法。
问: 假如今生有两人因为口角而起争斗,最后甲杀了乙,当然甲就种下了恶因。假如来世还是甲和乙相遇,而乙已是颇有修为的佛弟子,这时乙该怎么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守不杀生的戒律;一方面,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那么乙是否应把对方干掉才符合因果的原理呢?
答: 因果报应固然是一种规律,但从佛教的修行上来说,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种因果规律,所以才不能杀生。如果乙再去杀了甲,那在无始的生死中,这样的冤冤相报又何时了呢?所以,不杀生才是对的。
问: 如果定业可以通过行善来改变,那么”定业不可转,果报还自受“又如何解释呢?
答: 定业不可转,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至诚忏悔之后,还是会有转机,如果不忏悔,那就是不可转。
问: 请法师详细解释一下”贪、嗔、痴“三个字的含义?
答: 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产生的贪念。贪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吝啬就是其中的一种,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自己的钱财与别人分享,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的一种,自恋的人自己的任何长处都引以为荣,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会去阿谀奉承。
嗔恨是对讨厌的人或环境所产生的排斥心理。它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而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嫉妒而产生的嗔恨;或是因得不到而产生的嗔恨。
痴就是愚痴,因为不明事理,不知道佛法的因果,不了解无常、苦空,不了解解脱之道,这些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贪、嗔、痴,在佛教里被称为”三毒“,就是三种生命的毒素。
问: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明不可以以某种形式来求佛,而现在到处有人拜佛求圣,是否就是以色求如来?它和行邪道有什么区别?
答: 佛陀在这个世界的示现有很多种形式,从他的法身、报身、化身一直到我们现在所礼拜的佛像,但《金刚经》的思想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佛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主要是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三宝、对佛法生起信心。因为凡夫都是比较着相的,如果没有那样一个相作为对象,就很难对佛法、对三宝产生恭敬的心。所以,礼佛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修行,在于启发我们的信心和恭敬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执着佛像,崇拜佛像,礼敬佛像就能使我们获得解脱。真正的解脱,是要依靠佛陀所证悟的法,只有佛陀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才是我们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果概括地来说,整个佛法的修行就包括在八正道之中: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命。真正的解脱,只有依靠八正道才能成就。所谓行邪道,是指一个人执着于佛陀的色身或佛像,而不是根据八正道去修行。
佛像有存在的意义,但佛像并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身相也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什么呢?是法身。因为色身是会毁坏的,佛陀八十岁就入灭了,就是告诉我们,即使身为佛陀,他的色身也不能脱离成住坏空的规律。所以,佛像的建立只是引导信徒的一种方便,而不是让你去崇拜这个偶像。但一般人很容易着相,看到佛像就以为是佛的真身,只见佛像而不见佛法,这也是《金刚经》要求我们不要着相的原因所在。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我们可以通过对佛像的礼拜而加深对三宝的信心,但一味执著于佛像,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问: 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答: 明心见性,其实是超越了我们认识和理解的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我们常规的认识和思维去理解,可以举个禅宗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里求法之后,就离开了。五祖的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还是个在家人,怎么就把祖师的衣钵拿走了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他追上之后,六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但衣钵是祖师传下来的,不是谁想拿就能拿得动的。慧明拿不走衣钵,就感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于是就请慧能大师出来,说:”我是为了求法而来,不是为了抢衣钵而来的。“六祖说:”既是为求法来的,那我就给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闻言即刻开悟。
禅宗里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的所见的性,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生命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思维的状态里,一念接着一念,当我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当我们的念头还没有产生时,我们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当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我们的生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禅宗所要追寻的,就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主人!我们现在都身不由己地被妄想和烦恼包围着,没有能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六祖就对慧明说:你好的也不要想,坏的也不要想,你什么都不要想,最后看看你自己究竟是谁?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要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认识。
问: 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是什么意思?
答: 在修行上来说,理一心不乱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层面,或者说已经见道了,如果按照禅宗的要求,就是已经达到见性的程度。而事一心不乱则还没有见性,只是获得了相当的定力,感觉一句佛号念起来时,任何妄想都不再出现了。当你念着念着,念到有一天,突然间你的意识一下子粉碎了,你的智慧随之一下子打开了,这时候,就进入理一心不乱了。
问: 众生无始以来皆具佛性,为什么在无始以来又流转生死,不知自己本有的佛性呢?
答: 我们的佛性是无始的,但我们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无始以来,虽然我们有佛性,但我们还是在念念不绝的无明状态中。本有的佛性没能发挥作用,虽有若无,除非有一天,我们把无明所构成的妄想世界彻底打破之后,我们的智慧才会开发出来,并由此启动生命的另一个系统,那就是佛性的系统。
问: 因果报应是三世决定,究竟由谁来统计这个问题呢?
答: 那如果有谁来统计,就变成有神教了,比如基督教,就由上帝来决定一切。而佛法认为,因缘因果是属于世间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像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之后,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谁来决定它的生长过程呢?它只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就象人有生必有死,又是谁来决定的呢?也没有,它只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问: *轮上的”万字“作何理解?
答: 佛教里面的万字,有时是在*轮里面,有时是在佛的胸前,它代表着”万德庄严“,代表着佛陀的一切功德。
问: 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 色就是物质的现象,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本体,所以说是空的,这是”色即是空“。但是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假象还是存在,这就是”空即是色“。
问: ”自依止、法依止“中的”止“应如何理解?
答: ”依止“就是依赖的意思,依止不能分开来看,学佛要依赖自己的努力,依赖佛法的指导。
问: 修行有了成就,就能超出三界吗?
答: 所谓成就也还是大有小的。如果只是小小的成就,也不一定能超出三界。只有诸如了脱生死、证得圣道这样的成就才能使我们超出三界。
问: 既然地狱里面的众生很苦,没有办法修行,那地藏菩萨是如何救度他们呢?
答: 地狱里的众生的确是无法修行的。但地藏菩萨为什么还是要度他们呢?就说明地藏菩萨的慈悲,正所谓难行能行。地狱中的众生在地藏菩萨的教化下,加持下,也许他的善根成熟,一念善心生起,他有可能当下就脱离地狱道。即使不能这样的话,也能让他们种下一点善根,这善的种子还能够在将来引导他修学佛法。我们在座的哪一位能保证自己不是从地狱里出来的呢?我们现在能接受佛法,也许就是因为当初在地藏菩萨那里种下了一点善根。我们说动物不能修行,但寺院里动物因为常常有机会听闻佛法,虽然不能修行,但这一善根也能使它们将来得人身时有机会亲近佛法。所以,能不能学佛,能不能学好佛,有没有善根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无论你怎样地度化他,他就是不愿信,就是觉得学佛不能变出一个电视机。
问: 地狱里是些什么东西?
答: 地狱里的众生也象我们一样,有他的形象,有他的色身。如果光有精神而没有肉体,是无法受罪。
问: 法身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答: 法身是佛所亲证的宇宙人生的实相,是无相的,无法以我们的思维去思维、也无法以世间的语言去表达,也就是佛教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问: 汉传、藏传、南传佛教除了传播时间不同之外,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答: 三系的佛教除了传播时间上不同,对佛陀的教义也有不同的侧重。佛法在世间上的流传是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从契理的意义上来说,真理是亘古不变的,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相同的。但佛法的弘扬又要契机,要能够适应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信众,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方便。佛法浩如烟海,三系佛教是对佛法不同方面的发展。但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问: 佛经都是佛所说的吗?
答: 佛经也好,论典也好,既有佛陀所说的,也有佛弟子依法修行,然后证佛所证,再将自己的体验阐述出来。因为他们所证的法与佛陀的所证是相同的,所以也是佛法。
问: 为什么认…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