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上集)▪P8

  ..续本文上一页为宇宙间存在着万古不变的真理呢?为什么成佛的道路上有”四禅八定“,有这样那样的果位?

  答: 为什么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不变的真理呢?当然不是凭我们的肉眼凡胎去认识的,而是佛陀以无限的智慧亲自证得的。至于”四禅八定“和种种的果位,都是修道的过程。就像我们到北京去,也要一站一站地经过,先到到杭州,再到上海,然后逐步抵达目的。

  问: 佛经中有中国人写的佛经、印度人写的佛经,是不是有同样的价值?

  答: 佛经是由佛陀所说,后经弟子们的结集而成。中国的历代高僧虽然留下了许多佛学著作,但都是对佛经的诠释,也就是论典。其中,被称为经的只有一部,就是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这显示《六祖坛经》在禅宗乃至整个汉传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从它的价值来说,应该说和佛经具有同等价值。

  问: 法师所讲的阿赖耶识和藏密的中阴身,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 中阴身不只是藏传佛教讲,汉传佛教中也讲到,在《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中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是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也就是从我们这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形式,处于死有和生有之间。而阿赖耶识则是生命流转的主体,这两者是不同的。而且,中阴身非常短暂,一般是七天至四十九天,当我们继续投生到下一个生命里程后,中阴也就结束了它的过渡。

  问: 真常唯心系和唯识宗的理论是不是对立的?

  答: 在佛法中,真如受薰和阿赖耶识受薰,是真常唯心系和唯识宗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分歧。这个问题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和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就曾讨论过。欧阳竟无和吕澂站在唯识的立场,认为真如是不可受薰,可《大乘起信》和《楞严经》又讲到真如受薰,因此,欧阳竟无就以此反对《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觉得《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是伪经劣论。当年,太虚大师曾就这个问题写过很多文章,提出《楞严经》和唯识所说的角度不同。《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所言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不是凡人的境界。作为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基去接受不同的思想。我们可以根据《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契入佛法,也可以根据唯识的思想契入佛法。从契入佛法的角度上来说,两个体系思想都有其重要的意义,都能达到契入佛法的效果,因此,我们不必去关心它是否对立的问题。

  问: 请问随缘不变的含意?

  答: 随缘不变是菩萨的修行,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什么地方都去,酒肆、赌场、青楼,可是他的心不会被染污。他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用各种不同的身份和社会接触,利用各种因缘去度众生,这就是四摄法中的”同事“。凡夫的特点则是随缘随变,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心也就跟着发生变化。而菩萨通达世间因缘,五欲尘劳如幻如化,所以才能在各种染污的因缘,心能不被染污,如如不动。

  问: 佛讲万法皆是缘起,缘本身当然也是缘起,那么第一个缘是如何而起的?

  答: 如果有第一个缘,那世界就不是缘起的了。佛法的缘起理论,其最大特点就是否定了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缘的相互作用而构成,是相互依赖的。就像三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什么是第一因,什么是第二因?

  问: 一般说”五无间罪“是不可忏悔的,而在《普贤行愿品》中却说能消除五无间业,该如何理解?

  答: ”五无间罪“所有罪行中最为严重的,但现在要犯,倒也很不容易,这一点请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佛陀已经入灭,不会有机会出佛身血;找一个阿罗汉来杀也很难;破羯磨转*轮身,破坏僧团的团结,在家人没有资格;只有杀父、杀母这两条可能做得到。

   五无间罪实在是因为它的罪业太重了。依声闻的作法忏自然不能忏悔,而到了大乘经典如《普贤行愿品》、《药师经》说可以忏悔者,是通过观罪业的实相,或通过佛力加持,觅罪相了不可得,如幻如化,当然也就能忏悔了。

  问: 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

  答: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要记住”因缘因果“这四个字,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全部包含在就四个字里面。为什么会有水灾?直接的因就是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

  问: 印顺法师在一本著作里,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阿弥陀佛源于波斯的太阳崇拜,然后又认为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是佛经所说,这种说法是否牵强?

  答: 印顺法师所讲的波斯的太阳崇拜,是从学术的观点所进行的考证。但是宗教的问题不是都能通过考证来解决的,有些东西可考,但还有很多东西不可考。因为考证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如我们对人类文化历史的考证,一会儿发现了什么,将文明提前了一千年,一会儿又发现了什么,将文化提前了五千年或八千年,什么时候才有最终的结果出现呢?所以考证只能作为参考,不可作为定论。既如此,我们大可不必将其作为衡量佛法的依据。

  问: 如何面对生死大事这一玄案?

  答: 了脱生死不是让我们逃避,而是让我们了解生死的本身,这个”了“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了解,一是了脱。所以说,学佛就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它从认识生命开始,进而改造生命,最后达到彻底的完善,这一过程也就是了脱生死的过程。但它首先要认识开始,如果不学佛法就想了生死,那是没门。

  问: 若无永恒,那么涅槃也应无永恒,解脱之人为什么要入涅槃?

  答: 涅槃还是永恒的。涅槃是的本质是真实相,而真实相就是宇宙的本质,本质当然是永恒的。而我们所讲的没有永恒,是指世间的一切现象而论。

  问: 缘起是否定永恒的,但缘起规律的本身是不是永恒的呢?

  答: 如果缘起的规律不是永恒的,那缘起的现象就必然是永恒的;如果缘起的现象不是永恒的,那缘起的规律就必然是永恒的。无论是有佛出世还是无佛出世,缘起的规律都一如既往地存在着。

  问: 跳出三界外之后,是否有第四界可去呢?如没有又如何解脱生死?

  答: 跳出三界外,并不是真有个实在的三界可以让我们跳出去。如果那样理解的话,我们坐上航天飞机就可以跳出三界了,大可不必学佛修行。所谓跳出三界外,就是摆脱一切束缚我们的烦恼。当所有的烦恼都不能对我们发生作用的时候,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能自由自在,这就是跳出三界外的真实内涵!

  问: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本身也是一法,那么它何时灭呢?

  答: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作为一种规律和实质而存在,具有永恒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它不存在灭的问题,是作为共相而不是别相,这需要搞清楚。

  问: 宇宙形成于风,风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讲过,可能大家没有注意。风是来源于有情的共业,也就是一切有情的共同业力,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发出强大的磁场,然后在空中形成旋风。

  问: 娑婆世界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佛教化的区域。那么,释迦牟尼佛在地球上这个小世界涅槃之后,是否会在娑婆世界其他小世界度众生呢?

  答: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仅仅是一个小世界,是宇宙间无量无数世界中的一个。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出世,是不是对我们这些众生情有独钟呢?非也。据《华严经》记载,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出现的同时,也在很多其他世界出现。《梵网经》亦云:”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就像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映现出一轮明月,而当天上的月亮消失后,水中的千万个月亮也随之消失。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入灭之时,也同会在其他世界一同隐没。

  问: 佛教的世界观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还是佛教界的共同结论?

  答: 佛教的世界观主要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当然其中也一部分印度传统文化的内容。后世的佛弟子,对这些思想又有进一步的说明。

  问: 宇宙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那么在空劫时,有情住在何处?

  答: 当这个世界空了的时候,有情到哪里去呢?这很好办,可以移民到其他星球去。根据佛经记载,当世界进入坏的状态,有情就会在这个世界慢慢消失,然后随着各自的业力到其他星球去投生。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有什么担心顾虑,事实上,科学家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也在宇宙间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问: 为什么不能问有阿赖耶识?

  答: 有人喜欢问:为什么有阿赖耶识?就好像在问: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为什么不必问此类的问题?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很有限,但我们总是想以这有限的能力去考察无限的世界,喜欢以有限的能力提出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那么这种问题当然是没有答案的。我们的一生能积累多少的学识和经验?人类几千的历史又能积累多少文化和文明?而宇宙是无始的存在,仅地球就已存在了几亿年。我们怎么可能用这么有限的认识去追问:宇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世界有没有边?当然找不到答案,因为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阿赖耶识也是同样,它是无始以来的存在,不能说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有限的经验范围内,我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开始上学、什么时候开始学佛,至于阿赖耶识是什么时候开始?世界是什么开始?这就超出了理解的范畴,大可不必去究根问底。

  问: 请问无明是善、是恶,还是无记?

  答: 无明是一种染污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有善的行为,也有恶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在无明的驱使下。无明是人类的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一切罪恶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恶的,但一般的善还是在无明的范围内,未必能彻底摆脱无明的阴影。而无记则属于非善非恶,和无明还是有区别的。

  问: 轮回与…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