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生灭之间会不会矛盾?
答: 轮回是一种生灭,这种生灭不是永恒的,但又是相似相续的。这种生灭与不生不灭之间的关系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今天大家都领到一本《心经的人生智慧》,在其中”不生不灭“的这章节中,我将两者的关系解释得还比较清楚,你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问: 成佛以后,阿赖耶识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还是刹那生灭的?
答: 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佛法和哲学的最大不同也是表现在这一点上,世间哲学对宇宙人生也讲得非常清楚,但没有转依的内容。什么是转依呢?也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我们了解生命,目的是为了改造生命,将充满缺陷的人格改变成解脱的、圆满的人格;我们了解宇宙,目的是为了改造宇宙,将充满污浊的世界改变成清净的、祥和的乐土。在唯识宗的修行里,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将有漏的、杂染的阿赖耶识,转变成清净的阿赖耶识。清净阿赖耶识叫做无垢识,它虽刹那生灭,但所藏的种子和信息都已清净无染。
关于净土法门的疑问
问: 佛教的极乐世界有没有成、住、坏、空?
答: 我们辛辛苦苦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万一它也成、住、坏、空了呢?所以,这个问题的确有必要搞清楚。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所讲的三界是个污浊的世界,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一点不完美,这是佛国和三界的不同之处。其次,西方极乐世界会不会成、住、坏、空呢?我想也是会的,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佛国,一个世界。作为一个世界,它也是有为法,也就会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那么,它不是象我们的世界一样了吗?非也。虽然都是世界,但极乐世界的成、住、坏、空的程度和时间,与我们这个世界都是不同的。如果说我们这个世界经过一百年就进入住、坏、空的状态,那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因为大家清净的善业,就能够保持更长久的时间。
问: 当西方极乐世界坏了,空了之后,那里的佛菩萨和往生去的人怎么办呢?
答: 有那么多的佛菩萨,那么多神通广大的圣贤,他们很快会依照他们的愿力建造一个和西方极乐国土同样的世界。
问: 《六祖坛经》讲,”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可是西方极乐世界路途遥远,是不是矛盾呢?
答: 《六祖坛经》说”西方只在目前“,这是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意义上来谈净土。这是净土法门修行的最高层面来谈的。说净土在十万八千国土之外和就净土不离我们当前一念之心是不矛盾的。因为我们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十方世界确实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一念之心。不过这境界太高了,一般还得从念佛求生西方的路子上走比较容易接受。
问: 怎样学习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通过净土三资粮:即信、愿、行。首先,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其次,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三,要一心念佛。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问: 极乐世界是不是本来就有?
答: 不是本来就有。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发了四十八愿,随着他的这种愿力和功德而建立起极乐世界,所以它也有形成的阶段。
问: 极乐世界是否永恒?修行得解脱是否就是跳出轮回?是否也是求得永恒?
答: 无常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正是”诸行无常“的真实写照。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有为法,也不能摆脱这种无常规律的支配。但同样是无常,一个陶瓷杯是无常,一个塑料杯也是无常,一个金属杯是无常,它们保存时间的长短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极乐世界虽不是永恒的,但会随着诸佛菩萨的愿力住世很长的时间。
修行解脱是否也是在追求永恒?世界上一切都不可能是永恒的,我们怎么会去追求永恒呢?所以这种提法是不对的。修行就是跳出轮回,一方面是转迷成悟,一方面是离苦得乐,使我们的生命从迷惑的状态转变成觉悟的状态,从痛苦的状态转变成幸福的状态,也就是说,修行所追求的是觉悟、智慧和解脱。
问: 您在讲课中提到净空法师,请您谈一谈对净空法师和他所弘扬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看法?
答: 净空法师对净土法门的推广可以说是贡献卓著。对一个宗派的弘扬能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对于我们这些晚辈和年轻法师来说,自然是仰之弥高。但是汉传佛教在弘扬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弊端。传统的宗派佛教,如净空法师弘扬净土,另一些法师或弘扬唯识,或弘扬天台,往往只见宗派而不见佛法。弘扬净土宗时,就把净土宗推到极端;弘扬唯识宗时,就把唯识宗推到极端。我觉得这种做法不是可取的,因为它不利于整个佛法的健康发展。而净空法师,在弘法的过程的确有些偏赞一门的现象,并且将净土法门不断折价出售,品味越降越低。至于会集本本身的问题,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宗舜法师写过一些论文,对会集本有所批判,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有关法师学佛经历的疑问
问: 法师长期吃素会不会烦恼?
答: 吃素是不会有烦恼,恰恰没有素吃的时候就会比较麻烦。因为长期吃素,生理系统早已改变,有时在外面吃饭,碰到做得不太干净的饭菜,如有葱蒜的味道或锅没有洗干净,我吃了会吐的,所以,我的烦恼是这个,而不是想吃的烦恼。
问: 请法师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出家学佛后命运起了什么变化?可谈内心世界的变化,也可以谈现实的变化?
答: 看来这的确要现身说法,不能光谈别人的命运,也要谈谈自己的命运。从我出家的过程来看,应该说还是有命运的安排。首先,我作出出家的选择时,年纪还很小,大概只有十六、七岁,而且还是个农村的孩子,受的文化教育也不高,对人生的认识几乎零,实在是谈不上对人生有了认识之后才选择出家。所以选择这条道路,和家庭环境有些关系,因为我生长在一个学佛的家庭,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出家人,不知不觉间亲近了很多出家人。因为喜欢寺庙的生活了,就到寺庙里去了。可以说,我出家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父母没有要求我出家,也没有反对我出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怎么就出家了,或者就是命中注定吧。
我出家之时,宗教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庙过着单纯的农禅生活。80年中国佛学院招生,以我当时的文化程度也不应该能够考得上,结果也不知道怎么就被录取了,看来也是命中注定。进了佛学院之后,因为基础比较差,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佛学基础。毕业后先是在广化寺,在一种相对封闭环境中又继续学修了几年。然后,种种因缘的聚合,使我来到厦门南普陀,并从那里开始走向弘法的道路。
出家二十多年来,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顺乎自然,每个因缘也都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门来。就我自己本身来说,不会特别去争取什么,但有很多机缘推动着我,使我多多少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点,我对佛教事业的热情始终都非常高,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愿力,才有很多善缘来成就我。所以,回顾我的成长过程,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我想可能一半是愿力,一半是命运。
问: 法师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逆境么?你又是怎样处理的?
答: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不曾感觉有什么顺境和逆境。我认为一个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问题,如果有因缘做事,能够为佛教事业和社会民众提供些帮助,我很乐意去做一做;如果没有因缘做事,那么过一种自由自在的日子也挺好,可以读读书,在山里享受大自然,这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人家不让我做,有人要让我做;如果都不让我做,咳,那正好,我可以干我自己的事。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觉得是挺好,觉得现有的处境是最好的。
问: 您是因为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门的吗?
答: 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挫折就遁入进来了。主要是没有机会,我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十多岁就到寺院来了。
当然,僧团中的确有些人是因为受到挫折,因为事业和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出家,但这样的人出家后在佛门中不会有什么作为,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将相虽然可以征服他人,但不一定能对付自己的烦恼,而一个出家学佛的人,则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一个人要成为英雄容易,要成为圣贤困难。出家是要战胜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要万缘放下,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志和志向,只有这样,出家学佛才可能有所作为。否则也只是在寺院混,难以得到佛法的受用。
问: 谈谈您学佛和出家的因缘?
答: 我的学佛因缘很简单,因为我出生于一个佛化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接触了很多出家人,也经常随着家人到寺院里面去。所以,寺院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至于最初如何选择出家作为人生道路,应该说是在一种非常感性的情况之下,当时对佛法还没有什么理性的认识。出家之后就去读佛学院,还是比较蒙昧的状态,只觉得出家了就应该好好学习。于是,整天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佛学院本身的课程,唯识、中观及其他各宗派的经论都有所涉猎。我出家时年龄比较小,又是来自农村那么单纯的环境,原来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随着我对佛法的深入认识,尤其是走上弘法道路之后,对人生的问题了解得越来越多,就发现自己走上这条路是完全正确的,自己的选择没有错。现在,我对这个事业越来越有信心,而且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都走上这一条道路。
有关佛教和其他宗教关系的疑问
问: 净土宗的他力跟基督教的因信得度有什么不同?
答: 对基督徒来说,升到天堂就是归宿,就是给人生划上了最圆满的句号。而念佛往生西方却…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