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仅仅如此,我们到西方去干什么?是到西方去享乐吗?不是。到西方并不意味着最终的归宿,只是去进修、去留学,到了之后还要更精进地修行,因为那里的修行条件非常殊胜。修好之后,还要继续来到娑婆世界行菩萨道,度化众生,直到成佛。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问: 佛道本是一家?那佛对其他宗教是怎么看的呢?
答: 佛是佛,道是道嘛,不能混在一起。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等等,也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对改善人心和对安定社会起到各自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否定这些宗教的价值,应当彼此尊重。当然,从教理上来说,佛教要更圆满和究竟,不久前,北大召开了一个宗教学术会议,我在会上作了题为《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的发言,对佛教和其他宗教进行了比较,我认为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佛教是”无神而非有神“,佛教不建立主宰神,而其他宗教普遍认为世界是神创的;第二,佛教认为人类的吉凶祸福不是由神决定,而是人自身的业力和行为决定的;第三,佛教的修行是依靠自力而非他力,而其他宗教通常都是 ”因信得度“的他力思想;第四,佛教是是人本而非神本,佛教认为从修行解脱的意义上说,做人比升天好,而其他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
问: 神与佛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答: 从佛法来看,神还是在三界之内,还有烦恼和生死,如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仅仅是色界天的天主,将来还是要轮回的;而佛已经超脱了三界,并彻底地断除了烦恼和生死,永远地出离了轮回,这应该是本质上的区别。当然,这是从佛教的角度上来说。
问: 学佛的人到外道的场所时,应如何做?是否可以皈依?
答: 我们对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的、赞叹的态度,不要因为他们是外道而轻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即使是对普通的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态度,何况其他宗教的神祗。我们一样可以合掌问讯,这些礼节能够体现佛教徒宽容的胸怀。再则,我们虽然学佛了,但毕竟还是凡夫,在人格远远不能和这些神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恭敬他们呢?所以恭敬和皈依是二回事,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三宝,就应将三宝作为依怙,不可以再去皈依其它神教,否则会失去佛教徒的资格的。
问: 佛教所从事的心灵净化工作是不是也能由其他宗教或心理医生来进行?
答: 各种宗教都是从事心灵净化的工作,但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层次上的不同。其他宗教往往是借助于他力,通过祈祷,忏悔达到反省和净化的效果。而佛教是自力的,必须对生命自身有深刻的了解,修行才能有进步。
国外有心理医生,在过去,类似的工作由神职人员和出家人担当,心理医生是近代才出现的。
问: 佛教不信神,不承认灵魂,却相信鬼的存在。请问如何来区分神、灵魂和鬼?
答: 神和鬼都是属于鬼道的众生。神是鬼道里地位比较高的,而鬼则是普通的、没有地位的那一类。至于灵魂,佛教不承认生命的内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体,所以,佛教不承认有灵魂的存在。
问: 佛教信神吗?如果不信神,如何称为宗教?
答: 大凡所有的宗教,都要建立一个造物主,都要建立在对主宰神的信仰之上。而佛教虽然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但没有所谓的主宰神,没有独存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灵,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和一切宗教都不一样。
问: 基督教中上帝的三位一体与佛的三身有联系吗?
答: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是圣父、圣子和圣灵。而佛教所讲的三身则是法身、应身、报身,两者应该说是不同的。佛教所讲的三身是一体的,每位佛陀都具备三身,他们只是佛陀的不同显现而已。法身以法界为身,代表着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所证得的宇宙人生真相即为法身;而报身和应身则是佛陀为不同的众生所示现的不同身相。报身是为地上的菩萨示现的,应身是为我们这些凡夫和二乘人示现的。所以,三身是佛陀示现的三种不同身相。而基督教虽有三位一体之说,但它是将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东西合在一起,如圣父是上帝,圣子是基督,毕竟还是有所区别。如果讲三位一体的话,那佛教所说的佛的三身是一体,可能更合适。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就是一元和二元的差别。西方的文化是对立的、二元的,主体和客体永远都无法统一;而东方的文化则是圆融的,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之说,在佛教里则有能所双亡之说,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三位一体。
有关在家居士供佛、诵经中的疑问
问: 为什么在大殿中只供养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答: 供哪些佛菩萨没有一定之规,但大体上有这么几类:有的大殿供养三身佛,有的大殿供养三世佛,有的大殿供养五方佛,不同地区、不同宗派道场所供的佛菩萨往往也不尽相同。
问: 我家里同时供着阿弥陀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那烧香的时候呢,要烧几条?要怎样念佛号?
答: 这个问题还真麻烦呐!不过,也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得罪了菩萨,如果会得罪菩萨,那菩萨不是和我们凡夫一样了吗?至于如何烧香的问题,一般而言烧一枝或者三枝都可以。关键是诚心,并不一定在于烧的多就好啊。
那么,念佛时要先念哪一个呢?最好还是一门深入,专门念阿弥陀佛,或专门念观音菩萨都可以。做早晚功课的时候,多念一些佛也无妨。但日常修行还是专念比较好,否则,这个念念,那个念念,念这个的时候想到:”哎呀,那个还没念!他是不是有意见了?“念那个的时候,又会有同样的担心,无端地生出许多的分别,生出许多妄想,结果还是以凡夫的心态在学佛。
问: 我请了一尊观音菩萨在家供养,可有居士告诉我没有开光的菩萨放在家很危险,我很害怕,就赶快把它藏在箱子里,请问佛教中有这种说法吗?
答: 为佛像开光的做法当然是有的。但开光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要知道,供养佛像主要是为了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和恭敬心,在恭敬中增长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在恭敬中约束我们的身心。当我们请到一尊佛像时,你对这尊佛像是否有足够的认同,觉得他就是佛菩萨?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我们只是从商店里请来了佛像,往往会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那么,如何使艺术品变成佛像呢?就可以通过开光的仪式来取得内心的认同感。通过这个开光了之后,你在内心里面觉得这个是一个菩萨,主要的是起到这样的一种作用,觉得他就代表着佛菩萨。如果你本身信心很足,觉得不开光也没有妨碍你的信心和恭敬心,是否开光就不是特别重要,这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不是本质的问题。
还有些问题也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就是对于破损的佛像该如何处理?戒律中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把破损的佛像烧掉,并将灰烬丢在干净的地方,总之,是要以恭敬心来处理。我们知道,佛像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增长信心,如果佛像制作得不够庄严,不能让人们生起欢喜尊敬之心,那我们为了让更多的人对三宝增长信心,做适当的处理还是有必要的,如果本着这样的发心去处理,不但没有罪过,而且还有功德。
问: 佛像放在窗门上是否可以?
答: 佛像不应随便乱放,而要放在我们觉得最庄严、最清静的地方。我们对三宝的恭敬,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修行,如果随便乱放,就达不到恭敬三宝的效果。所以,若佛像摆放得不如法,并不是佛菩萨要怪罪你,而是会妨碍自己的修行。
问: 如果请了佛像、经书,存放在哪里最合适、最恭敬?
答: 放在你觉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适。一方面,我们对佛像和经书要有恭敬的心,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条件。很多信徒的家里没有专门的佛堂,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客厅或书房安置一个佛龛,如果将佛像或经书随随便便地和其他杂物摆放在一起,的确是不太恭敬。其实佛菩萨并不会要求我们的恭敬和礼拜,但恭敬心对我们自身的修行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如果对三宝没有虔诚的心,学佛就很难得到受益。所以,如果没有专门的佛堂,用这样的方式安排会比较好一些。
有关佛教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疑问
问: 佛教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 刚才谈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时还有一点没有谈: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样是神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在我们现实人生中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只要寺院还存在,即使不能为社会做点具体的工作,但至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提供一个精神的休憩之所。我们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机会到寺院来静一静,反省一下,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使社会中的贫富现象越来越悬殊,很多人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如何使社会的财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钱人象菩萨一样慈悲众生呢?如果我们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行使这样的职责,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宗教团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僧尼是独身,没有家庭拖累,不必为自己的生计和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业。台湾的证严法师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慈济在台湾有四百多万会员,无论是赈灾扶贫,还是发展医疗事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说,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宗教的内涵,道德更是建立在宗教的理念之上。为什么说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呢?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宗教强调因果观念,如果没有这两者作为行为的约束,人们就会报着侥幸的心理去犯罪,使社会失去基本的制约。的确,法律能够解决部分的问题,但执法者的能力和廉洁又…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