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僅僅如此,我們到西方去幹什麼?是到西方去享樂嗎?不是。到西方並不意味著最終的歸宿,只是去進修、去留學,到了之後還要更精進地修行,因爲那裏的修行條件非常殊勝。修好之後,還要繼續來到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度化衆生,直到成佛。所以,兩者是不同的。
問: 佛道本是一家?那佛對其他宗教是怎麼看的呢?
答: 佛是佛,道是道嘛,不能混在一起。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對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摩尼教等等,也都有他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能對改善人心和對安定社會起到各自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否定這些宗教的價值,應當彼此尊重。當然,從教理上來說,佛教要更圓滿和究竟,不久前,北大召開了一個宗教學術會議,我在會上作了題爲《佛教在宗教中的獨特性》的發言,對佛教和其他宗教進行了比較,我認爲區別主要有四點:第一,佛教是”無神而非有神“,佛教不建立主宰神,而其他宗教普遍認爲世界是神創的;第二,佛教認爲人類的吉凶禍福不是由神決定,而是人自身的業力和行爲決定的;第叁,佛教的修行是依靠自力而非他力,而其他宗教通常都是 ”因信得度“的他力思想;第四,佛教是是人本而非神本,佛教認爲從修行解脫的意義上說,做人比升天好,而其他宗教都是以天堂爲歸宿。
問: 神與佛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答: 從佛法來看,神還是在叁界之內,還有煩惱和生死,如基督教所說的上帝,僅僅是色界天的天主,將來還是要輪回的;而佛已經超脫了叁界,並徹底地斷除了煩惱和生死,永遠地出離了輪回,這應該是本質上的區別。當然,這是從佛教的角度上來說。
問: 學佛的人到外道的場所時,應如何做?是否可以皈依?
答: 我們對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的、贊歎的態度,不要因爲他們是外道而輕視。作爲一個學佛的人,即使是對普通的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態度,何況其他宗教的神祗。我們一樣可以合掌問訊,這些禮節能夠體現佛教徒寬容的胸懷。再則,我們雖然學佛了,但畢竟還是凡夫,在人格遠遠不能和這些神相比,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恭敬他們呢?所以恭敬和皈依是二回事,我們既然已經皈依了叁寶,就應將叁寶作爲依怙,不可以再去皈依其它神教,否則會失去佛教徒的資格的。
問: 佛教所從事的心靈淨化工作是不是也能由其他宗教或心理醫生來進行?
答: 各種宗教都是從事心靈淨化的工作,但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層次上的不同。其他宗教往往是借助于他力,通過祈禱,忏悔達到反省和淨化的效果。而佛教是自力的,必須對生命自身有深刻的了解,修行才能有進步。
國外有心理醫生,在過去,類似的工作由神職人員和出家人擔當,心理醫生是近代才出現的。
問: 佛教不信神,不承認靈魂,卻相信鬼的存在。請問如何來區分神、靈魂和鬼?
答: 神和鬼都是屬于鬼道的衆生。神是鬼道裏地位比較高的,而鬼則是普通的、沒有地位的那一類。至于靈魂,佛教不承認生命的內在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體,所以,佛教不承認有靈魂的存在。
問: 佛教信神嗎?如果不信神,如何稱爲宗教?
答: 大凡所有的宗教,都要建立一個造物主,都要建立在對主宰神的信仰之上。而佛教雖然也承認鬼神的存在,但沒有所謂的主宰神,沒有獨存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靈,從這個角度來說,佛教和一切宗教都不一樣。
問: 基督教中上帝的叁位一體與佛的叁身有聯系嗎?
答: 基督教的叁位一體是聖父、聖子和聖靈。而佛教所講的叁身則是法身、應身、報身,兩者應該說是不同的。佛教所講的叁身是一體的,每位佛陀都具備叁身,他們只是佛陀的不同顯現而已。法身以法界爲身,代表著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所證得的宇宙人生真相即爲法身;而報身和應身則是佛陀爲不同的衆生所示現的不同身相。報身是爲地上的菩薩示現的,應身是爲我們這些凡夫和二乘人示現的。所以,叁身是佛陀示現的叁種不同身相。而基督教雖有叁位一體之說,但它是將聖父、聖子、聖靈叁個東西合在一起,如聖父是上帝,聖子是基督,畢竟還是有所區別。如果講叁位一體的話,那佛教所說的佛的叁身是一體,可能更合適。
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就是一元和二元的差別。西方的文化是對立的、二元的,主體和客體永遠都無法統一;而東方的文化則是圓融的,主體和客體是統一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天人合一之說,在佛教裏則有能所雙亡之說,真正是名副其實的叁位一體。
有關在家居士供佛、誦經中的疑問
問: 爲什麼在大殿中只供養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答: 供哪些佛菩薩沒有一定之規,但大體上有這麼幾類:有的大殿供養叁身佛,有的大殿供養叁世佛,有的大殿供養五方佛,不同地區、不同宗派道場所供的佛菩薩往往也不盡相同。
問: 我家裏同時供著阿彌陀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那燒香的時候呢,要燒幾條?要怎樣念佛號?
答: 這個問題還真麻煩呐!不過,也不用擔心會因此而得罪了菩薩,如果會得罪菩薩,那菩薩不是和我們凡夫一樣了嗎?至于如何燒香的問題,一般而言燒一枝或者叁枝都可以。關鍵是誠心,並不一定在于燒的多就好啊。
那麼,念佛時要先念哪一個呢?最好還是一門深入,專門念阿彌陀佛,或專門念觀音菩薩都可以。做早晚功課的時候,多念一些佛也無妨。但日常修行還是專念比較好,否則,這個念念,那個念念,念這個的時候想到:”哎呀,那個還沒念!他是不是有意見了?“念那個的時候,又會有同樣的擔心,無端地生出許多的分別,生出許多妄想,結果還是以凡夫的心態在學佛。
問: 我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在家供養,可有居士告訴我沒有開光的菩薩放在家很危險,我很害怕,就趕快把它藏在箱子裏,請問佛教中有這種說法嗎?
答: 爲佛像開光的做法當然是有的。但開光的意義在哪裏呢?我們要知道,供養佛像主要是爲了增長我們對叁寶的信心和恭敬心,在恭敬中增長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在恭敬中約束我們的身心。當我們請到一尊佛像時,你對這尊佛像是否有足夠的認同,覺得他就是佛菩薩?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如果我們只是從商店裏請來了佛像,往往會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那麼,如何使藝術品變成佛像呢?就可以通過開光的儀式來取得內心的認同感。通過這個開光了之後,你在內心裏面覺得這個是一個菩薩,主要的是起到這樣的一種作用,覺得他就代表著佛菩薩。如果你本身信心很足,覺得不開光也沒有妨礙你的信心和恭敬心,是否開光就不是特別重要,這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而不是本質的問題。
還有些問題也是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就是對于破損的佛像該如何處理?戒律中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把破損的佛像燒掉,並將灰燼丟在幹淨的地方,總之,是要以恭敬心來處理。我們知道,佛像的意義主要是爲了讓我們增長信心,如果佛像製作得不夠莊嚴,不能讓人們生起歡喜尊敬之心,那我們爲了讓更多的人對叁寶增長信心,做適當的處理還是有必要的,如果本著這樣的發心去處理,不但沒有罪過,而且還有功德。
問: 佛像放在窗門上是否可以?
答: 佛像不應隨便亂放,而要放在我們覺得最莊嚴、最清靜的地方。我們對叁寶的恭敬,主要是爲了自己的修行,如果隨便亂放,就達不到恭敬叁寶的效果。所以,若佛像擺放得不如法,並不是佛菩薩要怪罪你,而是會妨礙自己的修行。
問: 如果請了佛像、經書,存放在哪裏最合適、最恭敬?
答: 放在你覺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適。一方面,我們對佛像和經書要有恭敬的心,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各人不同的條件。很多信徒的家裏沒有專門的佛堂,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在客廳或書房安置一個佛龛,如果將佛像或經書隨隨便便地和其他雜物擺放在一起,的確是不太恭敬。其實佛菩薩並不會要求我們的恭敬和禮拜,但恭敬心對我們自身的修行具有相當大的作用,如果對叁寶沒有虔誠的心,學佛就很難得到受益。所以,如果沒有專門的佛堂,用這樣的方式安排會比較好一些。
有關佛教與現實社會關系的疑問
問: 佛教的存在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答: 剛才談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時還有一點沒有談: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樣是神本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在今天,佛教在我們現實人生中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其實,只要叁寶還住世,只要寺院還存在,即使不能爲社會做點具體的工作,但至少可以爲大家提供一個精神的家園,提供一個精神的休憩之所。我們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機會到寺院來靜一靜,反省一下,對于社會大衆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革,使社會中的貧富現象越來越懸殊,很多人連基本生存都無法保障,如何使社會的財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錢人象菩薩一樣慈悲衆生呢?如果我們通過政府的力量來行使這樣的職責,目前還有一定的困難,但宗教團體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僧尼是獨身,沒有家庭拖累,不必爲自己的生計和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業。臺灣的證嚴法師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慈濟在臺灣有四百多萬會員,無論是赈災扶貧,還是發展醫療事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說,佛教對社會道德的重建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宗教的內涵,道德更是建立在宗教的理念之上。爲什麼說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呢?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宗教強調因果觀念,如果沒有這兩者作爲行爲的約束,人們就會報著僥幸的心理去犯罪,使社會失去基本的製約。的確,法律能夠解決部分的問題,但執法者的能力和廉潔又…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