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接關系到法律的效用,而且,即使法律能對罪犯繩之以法,但破壞已經構成了,而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卻是防患于未燃,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有關現代人心靈健康的問題、環保的問題,情感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在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導方式。
我個人長期以來一直從事人生佛教的弘揚,在各地作過很多有關這方面的講座,目前,部分演講錄音也陸續整理成文,如《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佛教怎麼看世界》、《佛教的財富觀》等等。根據長期的研究,我發現佛法對當今社會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解決之道,對社會的改善有著積極的意義。
問: 士兵的使命就是服從命令,作爲佛弟子,若遇到戰爭該怎麼辦呢?
答: 如果從聲聞乘的戒律來說,受了戒的佛弟子是不能殺生的,不管是出于什麼樣的理由,哪怕是爲了保衛國家。如果從菩薩乘的角度來說,戰爭就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若一個和平的國家遭受侵略,作爲菩薩來講,爲了使侵略者不造下惡業,也爲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純粹是出于對衆生的悲心去參加戰爭,也是可以的。但必須明確的是,出發點應是慈悲心而不是嗔恨心。所謂非正義戰爭,就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別國,作爲佛弟子來說,甯願失去一切也不能參加這樣的戰爭,否則,就會給未來的生命帶來無盡的後患。
問: 爲什麼柬埔寨、泰國、緬甸,及我國西藏的這些全民信佛的國家和地區,經濟都相對落後,佛教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能起到什麼作用?
答: 你所舉出的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國是亞洲四小龍,經濟不一定落後。除此而外,韓國是佛教國家;日本是佛教國家;新加坡是佛教國家;臺灣是佛教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很發達,所以,要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
那麼,佛教對于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能起到什麼作用?社會主義發展不僅僅是要發展物質文明,更要建設精神文明。目前的社會偏重于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所以導致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如果能大力地提倡佛教,積極地弘揚佛法,將有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一個社會只有具備健全的道德規範,經濟發展才不會走向片面的、盲目的極端。
問: 資助”希望工程“和把錢放在功德箱裏有何區別?
答: 當然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放在功德箱裏,一個是資助”希望工程“,這本身就是區別。至于功德的大小又是如何來判斷的呢?有幾個方面:首先是根據我們所種的田,也就是我們所供養的對象,他的道德越高,供養所得的功德就越大。就像我們種田一樣,如果土地很肥沃,收獲自然會比較大;而在土質很差的地方,就不容易取得好的收成;如果在沙漠裏耕種,可能就顆粒無收。其次,我們的功得還和我們的願力有關。佛經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很多人都點燈來供養佛,很多有錢都點了無數的燈,其中有個貧窮的乞丐,看到大家都去供養佛,就用全部的乞討所得買了一小瓶油,在佛面前點了一盞燈。到了天亮的時候,所有的燈都滅了,只有這一盞燈還沒有熄滅。阿難尊者看到之後,就去請問佛陀,佛陀微笑著說:因爲他在點燈的時候,有很大的願心在裏面,願以這一盞燈的功德讓世界上一切窮苦的人能夠擺脫痛苦、擺脫黑暗。這盞燈大風吹也吹不滅,大海也澆不滅。所以說,功德的大小不是在于財物的多少,而是在于心量有多大,不要花了五塊錢就想著自己的名字寫上去沒有?或者說,我要當無名英雄,境界雖然高了些,但也是著相,心量還是不夠。《金剛經》告訴我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們能夠不住相布施,無所求地布施,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想象的。佛陀接著說明:”東方虛空可思量否?“虛空是無窮無盡的,當然不可思量,南、北、西、上、下的虛空同樣如此,而菩薩若是不住相布施,功德就象這虛空一樣廣大。
問: 爲什麼在當代社會,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 因爲社會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實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深入的,佛教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延續至今,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氛圍裏,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觸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們家人和周圍的朋友中,會有學佛的信徒;在我們學習的傳統文化中,更離不開佛教的影響。但這些只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從這些表面的現象去認識佛教,往往會産生很多的誤解。譬如我們看到周圍的人來寺院燒香拜佛,會以爲學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種手段;我們看到少林寺的電影,會以爲”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內涵;我們看到小說的魯智深因爲殺人而出家,又會以爲那些和尚都是因爲在社會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對佛教真正有所了解,還是需要認真地學習。我個人認爲,要想生活得沒有煩惱,要想解脫人生的痛苦,要想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要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都可以從學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這一切問題。
問: 能否談一下佛教對于未來中國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答: 佛教應該對未來中國社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人類從十六世紀以來,一味地偏重物質文明的發展,因此,社會就成了經濟和科技的社會,對物質的過分重視,造成了人類精神領域空虛迷茫和道德的墮落,而佛教的理論正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科學注重的是物質世界,而佛教注重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佛教對于淨化社會人心,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關信佛學佛中出現不良現象的疑問
問: 我自己總是進香,爲什麼還是生病?
答: 進香和生病矛盾麼?生病既是由于我們的業障,也是由于生活不注意而造成的四大不調。如果我們暴飲暴食、生活毫無規律,再去進香去問菩薩:爲什麼我還會生病?菩薩又如何來回答你呢?所以,我們首先要自己保護自己,光燒香還不行。如果只會燒香,那是和菩薩做生意,供兩個水果就提一大堆要求,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們學佛只是想在菩薩那裏得到什麼,那是凡夫的貪心,而貪心和佛法是不相應的,佛陀教導我們要放棄自己的貪著,學佛就是向佛學習,用佛陀的言行爲榜樣來指導自己的行爲。
問: 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信佛禮佛的功利主義色彩非常濃厚,法師對此有何看法?又將如何引導?
答: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功利社會,自然會很多人想到和菩薩做生意了!或是擺上幾個水果,就提一大堆條件;或是自己想幹壞事,就去求菩薩保佑;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來依賴菩薩,結果搞得菩薩很爲難。所以,我覺得菩薩實在也不好當呵!這種現象從人之常情來說,應當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學佛的角度來說,就是不正確的發心。但目前這種情況還比較普遍,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還是要本著慈悲心、憐憫心和包容心來理解他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先以佛法的善巧方便來引導他們,然後再慢慢地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提高他們對佛法的認識。
至于如何引導,主要是針對衆生不同的根基,以每個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
有關人生各種問題的疑問
問: 佛教講的情是什麼概念?友愛、真誠、同情心是否屬于情?親情、人情、友情、愛情都屬于情。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答: 佛教所說的“情”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人情、友情、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孤獨、憂愁、寂寞,所有這些都屬于情的範疇。
那麼,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呢?佛教認爲情是生死根本,有情爲什麼會在叁界六道裏沒完沒了地流轉?是因爲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無明導致了盲目的、無意識的沖動,使我們幹出很多不該幹的事情;又因爲情的力量,使我們被叁界裏的各種現象系縛住了。比如我對這個講堂有感情,就會被這個講堂所束縛;我對家庭有感情,就會被家庭所束縛;我對事業有感情,就會被事業所束縛。正因爲感情是有強烈的束縛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其中尤以愛情的力量爲最。
問: 我是一個佛教徒,也略知佛法義理,但在人生道路碰到障礙時,往往不能自拔,如何才能以平常心來對待生活中的變化?
答: 我們在人生道路中遇到障礙時,要越過去是不容易的,這關系到我們思想境界的提高。學佛後雖然知道了很多道理,但那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還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認識和實踐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也是正常的。我們觀念的改變需要有個過程,修養的提高也需要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戒、定、慧的修行,但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修行有成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要如法修行,更要持之以恒。平常心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帶著固有的觀念和經驗去對待一切,而是要以佛法爲參照,如果我們能了知世界的無常,自然也能更平靜地來看待生活中的變化。
問: 生氣、生病時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較好?
答: 當人處于生氣的狀態中,心就進入了煩惱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製自已的情緒。我們爲什麼會生氣?多半是由我們的執著造成的。如果有人罵我們,可我們不在乎,就不會生氣,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觸即發。有人罵你是烏龜,你想烏龜是長壽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長壽,你聽了還會生氣嗎?我們要觀想,一切都是假名,別人就無法輕易傷害到我們。
當你非常生氣,以至于無法控製時,不發泄出來就要造成內傷,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就發泄一下,比如摔打家裏不值錢的物品,找一個對象吵幾句,過後趕緊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應上醫院。生病有身苦與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負擔放不下。特別是患了重病,心裏負擔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時,還…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