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效用,而且,即使法律能对罪犯绳之以法,但破坏已经构成了,而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防患于未燃,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有关现代人心灵健康的问题、环保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在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导方式。
我个人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人生佛教的弘扬,在各地作过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讲座,目前,部分演讲录音也陆续整理成文,如《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佛教怎么看世界》、《佛教的财富观》等等。根据长期的研究,我发现佛法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之道,对社会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问: 士兵的使命就是服从命令,作为佛弟子,若遇到战争该怎么办呢?
答: 如果从声闻乘的戒律来说,受了戒的佛弟子是不能杀生的,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哪怕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从菩萨乘的角度来说,战争就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若一个和平的国家遭受侵略,作为菩萨来讲,为了使侵略者不造下恶业,也为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纯粹是出于对众生的悲心去参加战争,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明确的是,出发点应是慈悲心而不是嗔恨心。所谓非正义战争,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别国,作为佛弟子来说,宁愿失去一切也不能参加这样的战争,否则,就会给未来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后患。
问: 为什么柬埔寨、泰国、缅甸,及我国西藏的这些全民信佛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相对落后,佛教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 你所举出的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国是亚洲四小龙,经济不一定落后。除此而外,韩国是佛教国家;日本是佛教国家;新加坡是佛教国家;台湾是佛教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很发达,所以,要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佛教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社会主义发展不仅仅是要发展物质文明,更要建设精神文明。目前的社会偏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导致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大力地提倡佛教,积极地弘扬佛法,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个社会只有具备健全的道德规范,经济发展才不会走向片面的、盲目的极端。
问: 资助”希望工程“和把钱放在功德箱里有何区别?
答: 当然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放在功德箱里,一个是资助”希望工程“,这本身就是区别。至于功德的大小又是如何来判断的呢?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根据我们所种的田,也就是我们所供养的对象,他的道德越高,供养所得的功德就越大。就像我们种田一样,如果土地很肥沃,收获自然会比较大;而在土质很差的地方,就不容易取得好的收成;如果在沙漠里耕种,可能就颗粒无收。其次,我们的功得还和我们的愿力有关。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很多人都点灯来供养佛,很多有钱都点了无数的灯,其中有个贫穷的乞丐,看到大家都去供养佛,就用全部的乞讨所得买了一小瓶油,在佛面前点了一盏灯。到了天亮的时候,所有的灯都灭了,只有这一盏灯还没有熄灭。阿难尊者看到之后,就去请问佛陀,佛陀微笑着说:因为他在点灯的时候,有很大的愿心在里面,愿以这一盏灯的功德让世界上一切穷苦的人能够摆脱痛苦、摆脱黑暗。这盏灯大风吹也吹不灭,大海也浇不灭。所以说,功德的大小不是在于财物的多少,而是在于心量有多大,不要花了五块钱就想着自己的名字写上去没有?或者说,我要当无名英雄,境界虽然高了些,但也是著相,心量还是不够。《金刚经》告诉我们:”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们能够不住相布施,无所求地布施,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想象的。佛陀接着说明:”东方虚空可思量否?“虚空是无穷无尽的,当然不可思量,南、北、西、上、下的虚空同样如此,而菩萨若是不住相布施,功德就象这虚空一样广大。
问: 为什么在当代社会,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 因为社会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深入的,佛教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延续至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们家人和周围的朋友中,会有学佛的信徒;在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中,更离不开佛教的影响。但这些只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从这些表面的现象去认识佛教,往往会产生很多的误解。譬如我们看到周围的人来寺院烧香拜佛,会以为学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种手段;我们看到少林寺的电影,会以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内涵;我们看到小说的鲁智深因为杀人而出家,又会以为那些和尚都是因为在社会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对佛教真正有所了解,还是需要认真地学习。我个人认为,要想生活得没有烦恼,要想解脱人生的痛苦,要想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可以从学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来解决这一切问题。
问: 能否谈一下佛教对于未来中国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 佛教应该对未来中国社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人类从十六世纪以来,一味地偏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社会就成了经济和科技的社会,对物质的过分重视,造成了人类精神领域空虚迷茫和道德的堕落,而佛教的理论正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科学注重的是物质世界,而佛教注重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佛教对于净化社会人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关信佛学佛中出现不良现象的疑问
问: 我自己总是进香,为什么还是生病?
答: 进香和生病矛盾么?生病既是由于我们的业障,也是由于生活不注意而造成的四大不调。如果我们暴饮暴食、生活毫无规律,再去进香去问菩萨:为什么我还会生病?菩萨又如何来回答你呢?所以,我们首先要自己保护自己,光烧香还不行。如果只会烧香,那是和菩萨做生意,供两个水果就提一大堆要求,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学佛只是想在菩萨那里得到什么,那是凡夫的贪心,而贪心和佛法是不相应的,佛陀教导我们要放弃自己的贪著,学佛就是向佛学习,用佛陀的言行为榜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问: 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信佛礼佛的功利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法师对此有何看法?又将如何引导?
答: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功利社会,自然会很多人想到和菩萨做生意了!或是摆上几个水果,就提一大堆条件;或是自己想干坏事,就去求菩萨保佑;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来依赖菩萨,结果搞得菩萨很为难。所以,我觉得菩萨实在也不好当呵!这种现象从人之常情来说,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正确的发心。但目前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还是要本着慈悲心、怜悯心和包容心来理解他们。”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以佛法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他们,然后再慢慢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他们对佛法的认识。
至于如何引导,主要是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以每个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
有关人生各种问题的疑问
问: 佛教讲的情是什么概念?友爱、真诚、同情心是否属于情?亲情、人情、友情、爱情都属于情。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答: 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佛教认为情是生死根本,有情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是因为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我对这个讲堂有感情,就会被这个讲堂所束缚;我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我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问: 我是一个佛教徒,也略知佛法义理,但在人生道路碰到障碍时,往往不能自拔,如何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生活中的变化?
答: 我们在人生道路中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是不容易的,这关系到我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学佛后虽然知道了很多道理,但那都是佛菩萨的境界,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是正常的。我们观念的改变需要有个过程,修养的提高也需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戒、定、慧的修行,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行有成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要如法修行,更要持之以恒。平常心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带着固有的观念和经验去对待一切,而是要以佛法为参照,如果我们能了知世界的无常,自然也能更平静地来看待生活中的变化。
问: 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较好?
答: 当人处于生气的状态中,心就进入了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的情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是由我们的执著造成的。如果有人骂我们,可我们不在乎,就不会生气,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触即发。有人骂你是乌龟,你想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长寿,你听了还会生气吗?我们要观想,一切都是假名,别人就无法轻易伤害到我们。
当你非常生气,以至于无法控制时,不发泄出来就要造成内伤,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就发泄一下,比如摔打家里不值钱的物品,找一个对象吵几句,过后赶紧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应上医院。生病有身苦与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负担放不下。特别是患了重病,心里负担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时,还…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