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上集)▪P12

  ..续本文上一页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后,很快便一命鸣乎,就是因为精神也彻底崩溃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时只有身苦,没有心苦。圣者生病时身体一样痛苦,但心里没有负担。我们学佛人,要对肉体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无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过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内心平静了。没有了精神负担,也能促使病情的好转。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两个方面,治疗身体上的病变,可以通过医疗手段及生活上的调养。那么,如何治疗心理上的痛苦呢?现在的人往往采取转移法,如喝酒、跳舞、看电视、打麻将、购物等等,通过转换环境来忘却痛苦,但这些办法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与平衡作用,决不能究竟地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痛苦时,你让他不痛苦;一个人放不下时,你让他放下,这都不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烦恼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个人想要不烦恼,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们要养成每天禅修、念佛的习惯,逐步地增长自己的定力。另外,还要不执著,对财富、感情、家庭都看得淡些,因为无论我们在乎的是什么,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伤害到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找到痛苦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它。 

  问: 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妇女的呢?

  答: 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都是非常平等的。男众出家修行可证得阿罗汉果,女众出家修行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又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呢?对女身的厌离,也要看你对女身是怎么看的?如果觉得女身挺好,不执着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的问题。有很多女性都觉得做女人很舒服,有人照顾,尤其是长得漂亮一些,随时都有很多人愿意为她效犬马之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谈不上厌离的问题。但在以往的年代,从印度到中国,无论是在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女性总是不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尤其是发展事业的难度很大,经常听到许多女强人在诉苦,觉得女性要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就要付出数倍于男性的代价。还有一方面,就是女性本身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如果有感于这方面的不足,当然也会厌离女身。佛教也没有要我们一定要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里,觉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种假相,并不是真实的。有部经典叫《维摩经》,其中有段关于女身问题的对话非常精彩。当时,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舍利弗去看望维摩诘,天女就在上面散花,舍利弗心中不悦,维摩诘居士就介绍说:这位天女是大菩萨再来,不是一般的人!舍利弗就问天女:你修行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转成男身呢?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你怎么不变成男身呢?舍利弗也莫明其妙,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女就说:男女本来就是一种假相,诸法是无相的,只要你不执著女相就没有这种高低的分别了。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于这种男女相的分别和执著才产生的,所以,关键是看我们从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问: 给亡者做功德是迷信还是科学?如何相信功德的力量? 

  答: 怎么能用迷信和科学给”做功德“定义呢?科学也不一定就代表着真理。迷信是因为你对这种情况不认识,但它不一定就是错的。所以我们无法这样去定义。在佛法来讲,做功德就是救度。

  问: 中阴身是否有思维呢?如果有,投胎后还会记得前生的事吗?

  答: 在中阴身这个阶段,思维是存在的。那为什么不记得前生的事呢?根据民间的说法,我们是喝了迷魂汤;根据佛教的说法,主要是经过十月怀胎的过程,当我们投胎时还有善恶之心,还有思维和分别,可在住胎的刹那,马上就进入昏睡的阶段,直到出胎时才醒来。我们谁会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想不起来,是因为睡得很沉,连梦都没有做一个。

  问: 快乐死一定往善处,如果是一种昏沉而死,是否可以叫做快乐?痛苦而死的人,死后一定往恶处,可如果是痛死,能不能说也是在消业往生?

  答: 我们所说的快乐的死,是指一个人回顾善业,和善业联系在一起的快乐死,那一定是往生善处的,但昏沉而死是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不能叫做快乐死。至于痛苦的死,是不是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类型:一是回顾平生,对所做的恶业感到痛苦,那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病而痛苦,是业障现前,这就不一定往恶处去,也可能就是消业,还是不能一概而论。

  问: 现世为男,来生是不是还能做男人呢?

  答: 这其中有两种力量在发生作用:一是业力,一是愿力。业力已经说了很多,愿力又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你的兴趣,有的人本可投男胎,但他喜欢做女人,这样的愿望自然会影响到他的投身;女人的情况也是同样。所以性别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男性具有很多女人的特点;也有的女性具备着男子汉的特点,这就和他们的前生的习气有关。

  问: 今生为盗是否也是前生之因?若如是,为盗又何罪之有? 

  答: 如果偷盗是前生注定,那就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可事实并非如此,可见偷盗不是前生注定。但这样的行为和生命的素质,也就是过去生有关,因为贪心太大,所以才会偷盗;但也并不是生命素质差的人都会去偷盗,可见还有无始以来不良的习气心理习惯在发生作用。

  问: 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是不是近乎沉沦?

  答: 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个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所表现出的是消极的抵抗,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但关系比较模糊,不平则鸣搞不好就变成发牢骚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学佛并不是要我们默默无闻,佛教的忍辱也并非一味的忍耐。忍耐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是无能,其实,一个真正能够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够有所作为,反之,不过是匹夫之勇,未必会有多少建树。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还是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但不要过于执著。

  问: 人的自尊应该建立在什么上面?是金钱?是权力?是身体?是相貌?是社会地位?是知识多少?是本事?如果是建立在内心,那又是什么呢?

  答: 自尊应该要建立在我们的人格上,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说是共产党员,就要以党员的品行和德行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别人才能尊重你。有了这样的自尊后,就不会胡作非为。不是说,我长得特别漂亮,走路特别神气,就可以引以为荣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如果那样,等你老了、病了,就没有自尊了吗?如果自尊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上,那没钱就不自尊了?没有权力就不自尊?所以说,自尊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举止行为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原则。

  问: 为什么我们对有些事情似乎已经能看开了,可一时放不下呢?如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绝不会动情,但动不由自主陷入不能自拔的情感,是业力还是无明呵?

  答: 这是因为知易行难。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人进行理智的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的基础就是无明,所以是不能用理智去分析的,本身就没什么道理可说。还有就是因缘,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人动情?这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在前生乃至更前生,也许你们曾经相爱,曾经山盟海誓,或者曾经是母子的关系,父女的关系,这些缘都导致了你们在未来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纠葛,由缘奠定了这种习惯的势力。

  问: 无明是固有的还是与因缘有关?它与天赋有什么关系?它的特异功能又何在?

  答: 在佛教中,没有固有的东西,所谓有,也是无始以来的因缘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天赋也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比如某人擅长书法,一学就会,并不是说生命里天生就存在书法的细胞,而是在前生或更前生,曾经精于此道,所以这一生,学习的时候就比别人更容易。

  问: 如果孩子常发脾气,又有骄慢心,让他发心学佛又不肯,作为长辈求菩萨给他智慧,改变他的性格,行吗?

  答: 当然求菩萨是一个方面,更主要还是要从孩子的身上下手,给孩子以引导,做父母的要有智慧去引导孩子。

  问: 人生的本源是什么?死亡后到何处去?

  问: 上一次讲座就讲到,人的本原,或者说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无明,是我们的贪、嗔、痴,但这个本原不可作为第一因来理解,否则就不符合佛法的思想。至于死亡后的去向,那就看你的业力了,什么样的业力首先成熟,就到哪里去。

  问: 夫妻是缘,儿女是债,那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答: 夫妻是缘,儿女也是缘嘛,如果说债,那夫妻有时候可能也是债。但我们这样理解的话,全家都是冤家债主,那怎么还能生活下去?所以,作为一个家庭来说,的确有很多讨债、还债的关系;但也有很多是因善缘而聚在一起,志同道合,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彼此非常和睦。兄弟姐妹也是一种缘,善缘、恶缘都有。

  问: 最简单易行的“行”,是否是身体力行?

  答: 身体力行不是最简单的,事实上,能够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问: 什么叫应该?什么叫不应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是不是就是命中注定呢?

  答: 从道德规范来说,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说你是个佛弟子,就会相应的道德规范,在这个范围内,是应该做的,反之,则是不应该做的;你是个共产党员,也有党员的…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