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章程、守则。当然这种规范,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标准。
至于第二个问题,佛教讲因缘,因也需要缘来造就。比如说我们命中并没有注定要跳楼自杀的,但我们哪天想不通去自杀了,这种情况本来不该发生的,但还是发生了,就不是命中注定。因为我们的生命历程不是电脑程序那样地固定,人毕竟还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会不断地创造缘,从而改变命运。
问: 社会上往往对某些事有约定俗成的看法,如果按这样的习俗去生活,往往会痛苦不堪;但不按部就班的话,对个人而言虽是一种尝试,但往往会对亲人构成伤害,那么,对于世俗观念该怎样对待?
答: 这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社会非常复杂,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可能所有人都表示赞赏,有赞赏的,自然也会有反对的;有拥护的,自然也会有不以为然的。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觉得值得做的事情,去做就是了,不要去想得太多。如果想得太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问: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不是所有众生都要回到人道、天道才能成佛?整个世界的人都出家了,那出家人靠什么生活呢?
答: 成佛修行还是要在人道里,佛就是由人而成佛的。蚂蚁虽有佛性,要转到人身才能成佛,天人也是同样。所以在佛教看来,人的地位比天人还要高,因为人间更容易修行成佛,天上的处境虽比人间好,但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也就没有机会修行,所谓富贵修行难。
当整个世界的人都出家后,出家人靠什么生活呢?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劳动,社会本来就是由各行各业组成,有的人种田,有的人当教师,有的人做工人,还有的人出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家都去当教师怎么办?谁去供养他?他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或者,大家都去种田怎么办?这种问题有点幼稚。
问: 生在红尘,被名利所诱惑,当自己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之后反而觉得很空虚,这时该怎么办?
答: 当你执著比较少的时候,内心才会显得比较空灵。有的人虽一无所有,但能安贫乐道;还有一种人,尽管拥有很多财富,但能出污泥而不染,保持内心的清净。相反,有些人看到别人有的都想要,可又没有能力,因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不堪;还有一种人,虽有相当的物质基础,但整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物质蒙蔽时,寻找自己远比追求外在的物质更重要。当我们苦苦地追求名利声色并最终实现之时,才发现我们已经因为迷失了自己而陷入空虚和无聊中,所以,佛法修行就是要寻找自己,找回自己迷失的心。
问: 如果今生积德,来生会转变为什么?如果今生为人,来生为人,那地球上的人口不是膨胀得太厉害了吗?
答: 虽然前生是人,今生是人,或来生还是人,但总是一个人,并没有增加。也还有很多的人,虽然今生为人,来生有可能就不是人了。佛法的轮回观,揭示了生命的整体现象,我们不能机械地、片面地去了解。
问: 佛经说,世界要经过风、火、水才毁灭。如果现在有人一按核电钮,世界就会毁灭,那佛陀的预言不就错了呢?
答: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对世界的毁灭是一种彻底的毁灭,经过这几个过程,整个地球就化为乌有,并飘散到太空。如果是通过战争,哪怕是核战争所造成的毁灭,不可能有那么彻底,只要有幸存, 者,人类又会逐渐地繁衍壮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毁灭,按照佛教的理论,在人类世界,这样的小毁灭经过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界又将重新开始新的历程。
问: 我认识到了因,但心中仍为之烦恼,不知为何?
答: 那是因为“知易行难”。认识和实际之间永远都是有距离的,我们烦恼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当我们听到佛法的因果理论后,也许是有了一点认识,但仅仅是知道了因缘的表面现象。缘起的真正内涵是非常深奥的,如果对此有透彻的了解,所看到的一切就如梦如幻,但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对佛法的认识还有量的问题,比如我们相信因果,但是不是彻底地相信呢?只要没有真实的体验,这种相信还是要打折扣的。同样,我们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谛,并由这种体验所产生的信仰才是十分;如果仅仅是通过经书而得到的认识,哪怕再虔诚,也至多不过是五分,何况我们的信心本身就有问题,会有怀疑的成分在里面,那就只能剩下三分。用这三分认识来抵制无始以来的烦恼,力量岂不是太薄弱了?所以,虽然知道了因缘,还是会有烦恼。
问: 在飞驰的列车上,有个人从车窗中被甩出车外,作为旁观者应如何做?能否将此归结为他前生的恶业?
答: 这有点像在拍武打片:说时迟那时快。应如何做呢?这时候有没有你考虑的余地?通常你就傻在那里,也就如何不起来了。
至于”能否认为是它前生作的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的确和前生的业力有关,也有的本不该死,只是因为人生挫折和错误观念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是今生的问题造成。
问: 如果生命是轮回的,那么今生与来生、再生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答: 就是阿赖耶识及业力在其中发生作用,产生联系!
问: 在人与人之间,有时能相处得很好,有时则相处不好,请问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答: 只要我们能以欢喜心去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去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去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去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去报答一切人,就能与众生结下善缘。《法华经》里讲到四个法门,其中就有欢喜和赞叹。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满面春风,别人也就愿意来接近;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愁眉苦脸,无形中就是将人拒于千里之外,即使和身边的人,也是咫尺天涯。所以欢喜心非常重要,但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赞叹他人的长处,不是虚伪的恭维,更不是拍马屁,不要赞叹到别人坐立不安。除此而外,供养也非常重要。人家有什么困难,我们应尽力地供养他,帮助他。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几点,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相处。
问: 进入阿赖耶识,是否就可解开“我从何来、我是谁”的问题?是否也能找到真我?
答: 佛教讲无我,那么,寻找真我的问题就和佛教的思想背道而驰了。佛教认为,根本没有永恒的、主宰的我,既然没有,就不可能找到。
问: 如何认识时间?
答: 如何认识时间?时间也是虚假的,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时间。时间是建立在物体的运行上,我们现在是根据太阳和地球的运转来确定一天及一年的概念。时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延续,但这种延续未必是直线的,应该说它也是螺形式的前进。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的讲座中将会讲到。
问: 有首诗中说,“大路长长一条龙,大海茫茫太平洋”,为什么有的人死了那么久还没有投胎?如果为他超度,怎么才能知道他已经解脱痛苦了呢?
答: 投胎要有因缘,当因缘没有成熟的时候,比如说来生该当谁的儿子,可个妈妈还没有结婚,那投胎就投不成了。佛法所讲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方面。
至于”为他超度,又怎么知道他已经解脱痛苦了“?这的确比较困难,民间有通过巫婆来招魂的做法,可若是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就招不回来了;若是他生天了,就不愿意下来;若是他下地狱了,就未必能轻易出来;或者他虽然可以来,但因为工作太忙了,也顾不得;只有对那些自由度比较高的,招魂或许能起到作用。上一次讲座结束后,有位居士给我讲了她的亲身经历,她曾请人将去世的先生招回来,结果先生讲了很多,家里有哪些事没有干完,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安排,一一交代得非常清楚。
问: 从轮回的角度又是怎样看待地球生命形式的灭绝?这种灭绝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 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取决于因缘。佛教讲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生与灭并不是并不意味着永恒与断灭,只是缘聚与缘散。这佛教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无所谓好与不好。
问: 灵魂是不灭的,而肉体是会消失的,也就是说肉体消亡后,灵魂将依附于新的肉体上。那人口的增加是否就意味着灵魂的增加呢?或者说,灵魂会同时在很多肉体上产生作用?否则,我国人口人1949年的4亿增加到现在的11亿,又该如何解释?
答: 佛教讲六道轮回,是说明六种生命形式可以相互转换。今天的地球上人口增加了,可我们同时也发现动物越来越少?你看看现在的社会道德每况愈下,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刚才讲过,佛教所说的轮回不是局限于人道,而是从六道总说的。哪一道的生存条件优越了,哪一道的众生就会增多。
问: 生命中的痛苦和快乐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 痛苦和快乐往往是因为我们所接触的境界引起,当我们遇到顺境,遇到欢喜的境界,就会开心;但我们接触到逆境,接触到不喜欢的境界,又会痛苦。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随境转,如果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而内心又很充实的人,外界的环境就不会对他构成太大的影响。痛苦与快乐的发生虽然与外在环境有关,但从根源上还是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有困惑、烦恼、执著,所以不同的境界外会使我们产生痛苦与快乐。
问: 生命是轮回的话,为什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呢?
答: 为什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种形式的生命失去生存的因缘,而其它形式或其它生存的空间因缘殊胜,那么这类有情他的其它业力成熟,他就投生到其它道去了。又比如说中国搞计划生育,可另外的国家就没有相关的政策,那么一些人就只好换地方投生了。
问: 刚才您说树木也存在轮回,那一些珍贵的树木会灭绝呢?那树木就是不轮回了吗?
答: 佛教所说的轮回主要是指有情生命,并不包括树…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