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上集)▪P13

  ..續本文上一頁章程、守則。當然這種規範,都是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沒有絕對的標准。

   至于第二個問題,佛教講因緣,因也需要緣來造就。比如說我們命中並沒有注定要跳樓自殺的,但我們哪天想不通去自殺了,這種情況本來不該發生的,但還是發生了,就不是命中注定。因爲我們的生命曆程不是電腦程序那樣地固定,人畢竟還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會不斷地創造緣,從而改變命運。

  問: 社會上往往對某些事有約定俗成的看法,如果按這樣的習俗去生活,往往會痛苦不堪;但不按部就班的話,對個人而言雖是一種嘗試,但往往會對親人構成傷害,那麼,對于世俗觀念該怎樣對待?

  答: 這也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社會非常複雜,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可能所有人都表示贊賞,有贊賞的,自然也會有反對的;有擁護的,自然也會有不以爲然的。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覺得值得做的事情,去做就是了,不要去想得太多。如果想得太多,什麼事情也幹不成了。

  問: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是不是所有衆生都要回到人道、天道才能成佛?整個世界的人都出家了,那出家人靠什麼生活呢? 

  答: 成佛修行還是要在人道裏,佛就是由人而成佛的。螞蟻雖有佛性,要轉到人身才能成佛,天人也是同樣。所以在佛教看來,人的地位比天人還要高,因爲人間更容易修行成佛,天上的處境雖比人間好,但只有快樂沒有痛苦,也就沒有機會修行,所謂富貴修行難。

   當整個世界的人都出家後,出家人靠什麼生活呢?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勞動,社會本來就是由各行各業組成,有的人種田,有的人當教師,有的人做工人,還有的人出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家都去當教師怎麼辦?誰去供養他?他吃什麼?住什麼?穿什麼?或者,大家都去種田怎麼辦?這種問題有點幼稚。

  問: 生在紅塵,被名利所誘惑,當自己一無所有時曾苦苦追求;可擁有之後反而覺得很空虛,這時該怎麼辦?

  答: 當你執著比較少的時候,內心才會顯得比較空靈。有的人雖一無所有,但能安貧樂道;還有一種人,盡管擁有很多財富,但能出汙泥而不染,保持內心的清淨。相反,有些人看到別人有的都想要,可又沒有能力,因爲物質貧乏而痛苦不堪;還有一種人,雖有相當的物質基礎,但整天沈浸在聲色犬馬中,迷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物質蒙蔽時,尋找自己遠比追求外在的物質更重要。當我們苦苦地追求名利聲色並最終實現之時,才發現我們已經因爲迷失了自己而陷入空虛和無聊中,所以,佛法修行就是要尋找自己,找回自己迷失的心。

  問: 如果今生積德,來生會轉變爲什麼?如果今生爲人,來生爲人,那地球上的人口不是膨脹得太厲害了嗎?

  答: 雖然前生是人,今生是人,或來生還是人,但總是一個人,並沒有增加。也還有很多的人,雖然今生爲人,來生有可能就不是人了。佛法的輪回觀,揭示了生命的整體現象,我們不能機械地、片面地去了解。

  問: 佛經說,世界要經過風、火、水才毀滅。如果現在有人一按核電鈕,世界就會毀滅,那佛陀的預言不就錯了呢?

  答: 佛教認爲,地、水、火、風對世界的毀滅是一種徹底的毀滅,經過這幾個過程,整個地球就化爲烏有,並飄散到太空。如果是通過戰爭,哪怕是核戰爭所造成的毀滅,不可能有那麼徹底,只要有幸存, 者,人類又會逐漸地繁衍壯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毀滅,按照佛教的理論,在人類世界,這樣的小毀滅經過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世界又將重新開始新的曆程。

  問: 我認識到了因,但心中仍爲之煩惱,不知爲何?

  答: 那是因爲“知易行難”。認識和實際之間永遠都是有距離的,我們煩惱是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謂積重難返。當我們聽到佛法的因果理論後,也許是有了一點認識,但僅僅是知道了因緣的表面現象。緣起的真正內涵是非常深奧的,如果對此有透徹的了解,所看到的一切就如夢如幻,但我們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對佛法的認識還有量的問題,比如我們相信因果,但是不是徹底地相信呢?只要沒有真實的體驗,這種相信還是要打折扣的。同樣,我們體驗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並由這種體驗所産生的信仰才是十分;如果僅僅是通過經書而得到的認識,哪怕再虔誠,也至多不過是五分,何況我們的信心本身就有問題,會有懷疑的成分在裏面,那就只能剩下叁分。用這叁分認識來抵製無始以來的煩惱,力量豈不是太薄弱了?所以,雖然知道了因緣,還是會有煩惱。

  問: 在飛馳的列車上,有個人從車窗中被甩出車外,作爲旁觀者應如何做?能否將此歸結爲他前生的惡業?

  答: 這有點像在拍武打片:說時遲那時快。應如何做呢?這時候有沒有你考慮的余地?通常你就傻在那裏,也就如何不起來了。

   至于”能否認爲是它前生作的惡“,這也不是絕對的,有的的確和前生的業力有關,也有的本不該死,只是因爲人生挫折和錯誤觀念才導致了這樣的悲劇,是今生的問題造成。

  問: 如果生命是輪回的,那麼今生與來生、再生之間有什麼聯系呢?

  答: 就是阿賴耶識及業力在其中發生作用,産生聯系!

  問: 在人與人之間,有時能相處得很好,有時則相處不好,請問我們應怎樣和衆生結緣?

  答: 只要我們能以歡喜心去接納一切人,以柔和心去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去對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去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去報答一切人,就能與衆生結下善緣。《法華經》裏講到四個法門,其中就有歡喜和贊歎。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時滿面春風,別人也就願意來接近;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時愁眉苦臉,無形中就是將人拒于千裏之外,即使和身邊的人,也是咫尺天涯。所以歡喜心非常重要,但我們要恰到好處地贊歎他人的長處,不是虛僞的恭維,更不是拍馬屁,不要贊歎到別人坐立不安。除此而外,供養也非常重要。人家有什麼困難,我們應盡力地供養他,幫助他。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這幾點,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相處。

  問: 進入阿賴耶識,是否就可解開“我從何來、我是誰”的問題?是否也能找到真我?

  答: 佛教講無我,那麼,尋找真我的問題就和佛教的思想背道而馳了。佛教認爲,根本沒有永恒的、主宰的我,既然沒有,就不可能找到。

  問: 如何認識時間? 

  答: 如何認識時間?時間也是虛假的,並沒有實實在在的時間。時間是建立在物體的運行上,我們現在是根據太陽和地球的運轉來確定一天及一年的概念。時間也可以說是一種延續,但這種延續未必是直線的,應該說它也是螺形式的前進。關于這個問題,我在後面的講座中將會講到。

  問: 有首詩中說,“大路長長一條龍,大海茫茫太平洋”,爲什麼有的人死了那麼久還沒有投胎?如果爲他超度,怎麼才能知道他已經解脫痛苦了呢?

  答: 投胎要有因緣,當因緣沒有成熟的時候,比如說來生該當誰的兒子,可個媽媽還沒有結婚,那投胎就投不成了。佛法所講的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方面。

   至于”爲他超度,又怎麼知道他已經解脫痛苦了“?這的確比較困難,民間有通過巫婆來招魂的做法,可若是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就招不回來了;若是他生天了,就不願意下來;若是他下地獄了,就未必能輕易出來;或者他雖然可以來,但因爲工作太忙了,也顧不得;只有對那些自由度比較高的,招魂或許能起到作用。上一次講座結束後,有位居士給我講了她的親身經曆,她曾請人將去世的先生招回來,結果先生講了很多,家裏有哪些事沒有幹完,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安排,一一交代得非常清楚。

  問: 從輪回的角度又是怎樣看待地球生命形式的滅絕?這種滅絕是好事還是壞事?

  答: 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取決于因緣。佛教講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生與滅並不是並不意味著永恒與斷滅,只是緣聚與緣散。這佛教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規律,無所謂好與不好。

  問: 靈魂是不滅的,而肉體是會消失的,也就是說肉體消亡後,靈魂將依附于新的肉體上。那人口的增加是否就意味著靈魂的增加呢?或者說,靈魂會同時在很多肉體上産生作用?否則,我國人口人1949年的4億增加到現在的11億,又該如何解釋?

  答: 佛教講六道輪回,是說明六種生命形式可以相互轉換。今天的地球上人口增加了,可我們同時也發現動物越來越少?你看看現在的社會道德每況愈下,你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剛才講過,佛教所說的輪回不是局限于人道,而是從六道總說的。哪一道的生存條件優越了,哪一道的衆生就會增多。

  問: 生命中的痛苦和快樂是從哪裏來的呢?

  答: 痛苦和快樂往往是因爲我們所接觸的境界引起,當我們遇到順境,遇到歡喜的境界,就會開心;但我們接觸到逆境,接觸到不喜歡的境界,又會痛苦。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心隨境轉,如果是一個思想境界很高而內心又很充實的人,外界的環境就不會對他構成太大的影響。痛苦與快樂的發生雖然與外在環境有關,但從根源上還是我們的心,因爲我們的有困惑、煩惱、執著,所以不同的境界外會使我們産生痛苦與快樂。

  問: 生命是輪回的話,爲什麼會有瀕臨滅絕的動物呢?

  答: 爲什麼會有瀕臨滅絕的動物?這道理很簡單,因爲這種形式的生命失去生存的因緣,而其它形式或其它生存的空間因緣殊勝,那麼這類有情他的其它業力成熟,他就投生到其它道去了。又比如說中國搞計劃生育,可另外的國家就沒有相關的政策,那麼一些人就只好換地方投生了。

  問: 剛才您說樹木也存在輪回,那一些珍貴的樹木會滅絕呢?那樹木就是不輪回了嗎?

  答: 佛教所說的輪回主要是指有情生命,並不包括樹…

《學佛釋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