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木在内。刚才说到树木的轮回只是个比喻,主要是为了用来说明人的轮回,使我们从自然界的这一现象得到启发。
问: 不执著会不会一事无成?
答: 世间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是建立在执著的基础上,而佛法的修行却要求我们放弃这种种的执著。但我们要知道,不执著并非不努力,而是不著相,是在因上努力而又不执著于结果。如果我们在修行时也处处著相,就很容易步入歧途。当我们的智慧提高了,人生的目标明确了,不执著照样能够有成就,而且成就更大。
问: 做人为什么这样辛苦?
答: 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存在很多烦恼,我们在无始以来造下很多罪业,这些都是造成我们内心痛苦的原因。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受皆苦,人生充满着痛苦,既有生、老、病、死的身苦,也有无明、烦恼带来的心苦。正是因为有这些苦,我们才要学习佛法,因为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问: 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是否也要违心地接受?下岗人员应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
答: 所谓好和不好,在佛法里面的标准是:凡是能对我们的现实及未来,对我们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才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所以,好与不好不能仅仅从自己眼前的利益出发来判断。下岗的问题也是同样,从个人的生活来说,也许暂时受到了影响,是不好的,但从整个国家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来说,也许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下岗是一种现实,学佛的人就是要面对现实。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世界是无常的,关键是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创造因缘寻找出路。
问: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幸福?
答: 对幸福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存在着认识上的困惑,要让孩子来理解,自然会比较困难。父母对子女负有教育的责任,不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对孩子进行熏陶,培养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都非常重要。作为学佛的人来说,我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佛法运用在生活中,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帮助。
问: 有人同自己的妹妹结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 乱伦在佛教里面被称为邪淫,是十恶行之一,邪淫的行为会招感眷属不贞的果报。
问: 法师说看破了生死就不会执著。如果我有一位好友的家人病重濒死,我们用佛教的观点去劝他看破生死,我们虽然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是别人不知道我们这样做就会被看作是冷漠无情,不知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 我们面对别人的烦恼、痛苦,首先要有慈悲怜悯之心,而非冷漠。我们本着慈悲心去开导别人,其中有两种体现方式,一是和他一起哭,表面看起来你对他很同情,他为此会感到高兴,但是实际上这样对他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他的执著;相反,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劝解他、开导他,就会减轻他的负担和痛苦,这样别人也不会觉得你是无情的。
问: 目前的商业社会有很多欲望与欺骗,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或者是象日本禅师所说用空的思想去面对,那么这样做是否只是把无条件它接受下来?
答: 如果人家要欺骗我们,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接受他的欺骗呢?有时如果我们接受他们的欺骗,那就有可能放纵他,对他是没有好处的。在佛教的菩萨道修行中,方式有二,一种是摄,一种是折。摄,是慈悲、忍辱、包容,象白隐禅师的一般,他们的行为与风采会感化许多许多的人;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折,就是惩罚他,让他受罚而有所改变,但无论是摄还是折,都要从慈悲心,而非从嗔恨心出发。至于解决一件事情则没有一定的方式,要靠你的智慧、方便善巧。其中总的原则是:一要有慈悲心,二是看事情怎样可以处理的更圆满。还有另一个方面是看如何处理才会对他人有好处。你可以本着这三个原则去处理问题。
问: 法师说到修行,要我们活在当下,念念分明。但有一位友人曾问一位法师,如果亲人得病,不去赚钱,而去观照,去念念分明,那根本就无济于事,这样的观照有必要吗?关于这个问题那位法师没有做正面的回答。请法师开示?
答: 我可以给你最直接的回答。我们说活在当下,保持一种清明的心境,不是让你无所为,而是让你在做每件事情,包括你在工作,如在谈生意、在开车,乃至吃饭走路时,你都能很专注地去做。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丛林中常说”搬柴及运水,神通并妙用“,那么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可能要说,开车、谈工作无非是道。当然环境越是复杂,越是不容易保持这样的境界,若非修养有素,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佛教中才会有一些专修的特定方式,比如说打禅七,或到深山、寺院中进行静修,但这静修也是为了将来回到社会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及相当的定力而服务的。
问: 一个学佛修行的人,面对他人伤害对你的利益,比如人家欠你的钱不还,或者冤枉你,我们是否应该不和他计较呢?
答: 人家不还你钱,或者冤枉你,你不和他计较,无所谓,如果能这样做到的话,说明你个人已能看淡世间的名利得失。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众生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种行为,当他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的时候,如果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他人。有的时候我们用不计较、无所谓的态度,能感化一些人;也有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态度有可能迁就的一些人的缺点,甚至害的他。那么我们真正的慈悲是要帮助他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
人家污蔑你、冤枉你,你不去辩解,有时人家对你的误解,使得他对你的嗔恨心越来越大,甚至因此而造下种种罪业。你可以如如不动,但却让对方痛苦不堪,这能算慈悲吗?所以在《瑜伽菩萨戒》中有人冤枉菩萨而菩萨不为自己辩护,这也是一种犯戒的行为。
问: 佛教对善与恶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答: 佛法对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善的行为不仅对眼前有利,更能对未来生命有所利益。我们说布施是一种善行,通过这一行为,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贪心和吝啬,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它还能为我们招感未来的福报。其次,善的行为不仅仅对自身有利,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还是以布施为例,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了利益。所以,我们衡量一种行为是不是善行,就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验。而不善的行为同样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验:凡是不能对自己的现在及未来都有所利益的行为,凡是不能对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善的。所以,我们判断行为的善与不善,主要是根据它的果报来判断。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一个清净的宝藏,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清净宝藏之外还有无明。我们的生命由清净和染污这两种东西构成,这两者都是无始的。佛性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所谓“无始无明”。无始也就是没有开始,在有情生命的流转过程中,贪、嗔、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常说“一念不觉”如何如何,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觉悟过,是“念念不觉”。当贪心现起的时候,我们常常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贪了,我们的嗔恨、妒嫉、烦恼习气也都是同样。我们的生命时常都是处在这种不觉的状态中,学佛就是要将这不觉的根源彻底铲除。佛法讲因缘,因为有这无始的无明,才会有贪、嗔、痴,才会造业,才会流转。当生命中没有了这些染污后,就不会再有贪、嗔、痴的产生,因为因已经没有了,就象没有种子也就可能长出树来一样。
佛法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善恶的标准也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是以此来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使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问: 为什么要烧香、点烛、烧锡箔给祖先,是不是有用?
答: 烧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为了表示对我们的祖宗的不忘本,对人世间的道德的维持来说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那供品他会不会回来吃呢?就要看他是不是有空,我们知道根据佛教来说,我们想要给祖宗超度要在四十九天之内,因为四十九天之内,他未来的去向还没有定好,就象毕业后未来的去向还没有定好,就象毕业后抓紧,如果一切都已经定好了,已经在六道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事情多得很,要改变就比较难了,你为他做的功德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至于一年之后,三年之后,对亡者的作用已经非常小了,只是对我们自己,为了表示孝道,为了表示不忘本,为了社会的道德有积极的意义。
问: 万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怎么办?
答: 不小心做错事的罪过特别小,佛教中讲到犯戒,前提是有心,如果是无意的,罪过就比较小。就象我们在平时无意中伤害到他人,就容易取得别人的谅解。如果我们再能对自己不小心犯下的过错有忏悔之心,并以实际行动来弥补,那么,就不必再耿耿于怀。但如果我们还自以为是,坚持己见,就会加重自己的罪过。
问: 法师讲到做人要中观,假如一个人本身很乐观,同时也能了解到别人的悲观。而因为他乐观,所以做事很积极,想要帮助悲观的人,那不是更好吗?
答: 我们刚才也说到,很多乐观的人其实只是属于盲目乐观。如果按照佛法的标准来说,一个人只有见道以后才能真正乐观,在见道以前,在修行还没有把握的时候,都没有资格太乐观,因为你的人生里还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业力,你对自己生命的未来还没有能力把握有什么资格乐观呢?而中观是属于如实观,即如实地、客观地看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的改善有益,如果只看到人生的光明面或是黑暗面,都是片面的。
问: 一个人的乐观或是悲观和他的物质生活是否有关?很多人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依然生活得很悲观,是不是和我们的宿世有关?
答: 我刚才讲过几种情况,和物质…
《学佛释疑篇(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